《中国科大等实验演示用集体测量减少测量对热力学演化的反作用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4-06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光灿团队在量子测量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研究团队李传锋、项国勇研究组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博士Martí Perarnau-Llobet合作,在光子系统中首次实验演示使用集体测量(collective measurement)减少热力学中量子投影测量的反作用(back action)问题。相关研究成果于3月1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

      在热力学中,人们为了探求一个物理系统在演化过程中的能量涨落,分别对演化前和演化后物理系统的能量做一次测量,然后用两次测量的结果来计算能量的涨落——这就是传统热力学的两次投影测量方法(two projective energy measurement)。但是当人们要对量子热力学系统做一个能量涨落的分析时,这种传统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量子投影测量会完全破坏一个体系的量子叠加性,所以测得的能量涨落是不包含量子体系的量子叠加信息的。这种由于测量而造成对系统演化的影响而无法准确估计能量涨落的限制,在热力学中被称为反作用力。该工作的理论合作者Martí Perarnau-Llobet在2017年的一篇理论工作 [Phys. Rev. Lett. 118, 070601 (2017)] 中指出,在不违背量子热力学的基本涨落理论(fluctuation theorems)前提下,无法设计出一个测量方案完全避免反作用,但可以通过集体测量的方式来减少反作用的程度——假如有两份相同拷贝的量子态,对这个整体做一个特定的广义量子测量,就可以提取量子态中部分初始叠加性的信息;也就是说,通过集体测量,能减少投影测量所带来的反作用。

      项国勇等人及其合作者为了在实验中减少量子测量的反作用,设计出适用于线性光学系统的集体测量方案,来有效地模拟一个量子热力学过程。该体系利用了光子的多自由度特性,将两个量子态编码到单个光子的偏振和路径态上,并通过对偏振和路径的集体测量,从而提取出了初始量子态的叠加信息,预测了具有初始相干性的量子态在特定演化下的行为,预测出了在此演化过程中,能量的具体转化方式。该研究组同时做了一组对照实验,模拟了传统热力学中的两次投影测量方法,同样得到一组能量转化方式的预测。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红色与蓝色代表了实验预测的末态概率分布与实际演化的概率分布的保真度。实验结果表明,不管是针对不同的量子态,还是不同的演化过程,由传统方法得到的热力学过程的预测结果与体系本身的演化行为相去甚远,而用集体测量得到的结果更为接近事实演化(在下图实验结果中表现为更高的保真度)。

      审稿人对该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该工作对集体测量以及量子热力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第一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实验室博士生吴康达,通讯作者是项国勇和Martí Perarnau-Llobet。该项研究得到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以及Alexander von Humboldt基金的支持。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在超冷费米气体非平衡动力学研究方面获进展》

    • 编译者: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8-20
    • 近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江开军研究团队在超冷费米气体非平衡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实验制备了球形幺正费米气体,发现了体系在自由飞行过程中的动力学演化满足标度不变性,并通过测量呼吸模式证明了体系具有SO(2,1)对称性。 幺正费米气体的s波散射长度趋近无穷大,为标度不变体系。当这种气体被装载到一个各向同性的偶极势阱时,体黏度和剪切黏度对体系自由膨胀过程的影响会消失,而体系展现出全方位的标度不变膨胀行为。同时,对势阱中的体系而言,其哈密顿量满足SO(2,1)李代数关系。这预示着体系拥有一些独特的集体激发模式。研究球形幺正费米气体的动力学行为对探讨强关联体系中的非平衡动力学演化较为重要,但在实验上制备这样的气体却颇有挑战性。 该研究利用两束椭圆激光来构建各向同性的光偶极阱。研究通过三透镜系统和PID控制系统对光阱的非球度进行调控,利用特定的梯度磁场来消除重力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借助磁场Feshbach共振技术,调控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强度,使体系进入幺正区域。在获取6Li原子简并费米气体后,研究利用光阱转移技术将费米气体转移到各向同性的光偶极阱中,并通过蒸发冷却获得超低温的球形幺正费米气体。 研究显示,在自由膨胀实验中,球形幺正费米气体展现出独特的标度不变性。这种性质不依赖方向和温度条件,亦是各向异性体系不具备的。测量发现,体系在不同温度下的内能和势能相等,这验证了幺正费米气体的维里定理。研究观察了体系的呼吸模式,发现了其振荡频率恰好为囚禁频率的两倍,且模式的衰减率低,这为体系具有SO(2,1)对称性提供了实验支持。研究测量了标度不变性被破坏时体系的自由膨胀行为,并在BEC-BCS渡越区间获得了连接化学势与原子密度的有效指数。实验结果与平均场理论计算定性一致。 该研究揭示了球形幺正费米气体的标度不变性,并对具有SO(2,1)对称性的三维超冷费米气体开展了实验研究,为研究具有共形不变性体系的非平衡动力学行为奠定了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被遴选为编辑推荐文章,以Scale Invariance of a Spherical Unitary Fermi Gas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相关项目等的支持。
  • 《特定气候技术包可以帮助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9-09-04
    • 由于原子能机构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合作开展了一项研究项目,已确定了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减少农业温室气体(GHG)排放的方法。利用同位素技术,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发出技术包,各国可以通过更有效地利用水和养分来减缓气候变化。 当农民在他们的庄稼上施肥时,植物将肥料转化为植物需要繁殖的营养。与这些过程相关的一些副产品作为温室气体释放,如氧化亚氮(N2O),二氧化碳(CO2)和甲烷(CH4),肥料的过度使用导致释放过量的温室气体。据粮农组织称,农业,林业和其他土地使用占温室气体的近四分之一,合成肥料的使用占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2%。 反过来,这些气体会在地球大气层中捕获热量,导致全球变暖,从而改变粮食作物生长的条件,不仅影响作物产量,还影响食品质量和粮食安全。 “大量N2O的释放特别令人担忧,因为它在捕获热量方面比二氧化碳强300倍,比CH4强16倍,”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核技术处土壤科学家Mohammad Zaman表示。粮食和农业。 “因此,提高农业氮效率和阻止土壤中氮的逸出可以极大地促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战略。” 为优化农业实践,来自10个国家的科学家 - 孟加拉国,巴西,智利,中国,哥斯达黎加,埃塞俄比亚,德国,伊朗,巴基斯坦和西班牙 - 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和粮农组织的专家利用同位素技术确定影响温室气体的因素在五年期间结束于2019年7月的农田排放。专家们使用稳定同位素氮-15和碳-13来确定N2O和CO2排放的来源,以及研究碳和氮的累积。不同的土地用途(参见跟踪具有稳定同位素的温室气体)。 该项目的目的之一是研究所谓的硝化抑制剂作为温室气体减排方案的适用性。将这些抑制剂添加到氮肥中以减少N2O排放。 “这个项目的一个主要优势是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气候系统中进行这些实验,无论是温带,热带还是干燥。这很重要,因为土壤过程和因此每个区域的缓解策略都不同,“Zaman说。 在巴西,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生产国之一,农民生产足够的食物来养活该国人口的五倍,因此了解抑制剂在减少氮损失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巴西农业研究员Segundo Urquiaga说。研究公司。 “尿素是巴西合成氮的主要来源,我们的研究结果非常有希望,因为我们证明农民可以通过使用这些抑制剂来减少尿素的使用,同时提高氮的利用效率,”他说。 “因此,更多的氮可以留在土壤中,最大限度地减少N2O的释放。” 然而,根据Urquiaga的说法,合成肥料占巴西农业用氮总量的不到20%。 “超过75%来自生物固氮,这是植物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需要繁殖的氮的过程,”他说。 “因此,氮-15技术对于我们确定哪些作物具有高生物氮效率至关重要。由于这一举措,我们现在知道我们不再需要将氮肥用于大豆作物,这是巴西的主要作物。“ 同样,西班牙的研究人员通过量化氨的排放来研究种植系统的氮损失,氨是在肥料中氮分解过程中释放的气体,这可能导致温室气体排放。 “我们的研究证实了尿素抑制剂可以减少氨气排放,”马德里理工大学农业与环境风险管理研究与研究中心研究员Alberto Sanz-Cobena说。 同位素技术是该研究领域的独特工具,德国吉森Justus-Liebig大学植物生态学教授ChristophMüller说。 “为了制定阻止温室气体的战略,我们需要知道它们的来源,同位素技术是定量分析土壤中温室气体生产过程的唯一方法 - 告诉我们每种气体的排放源和数量,”他说。 “由于这项研究项目,我们现在拥有的信息对于减少土壤碳消耗和增强土壤碳和氮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捕获和储存至关重要。然而,要实施这些战略,我们需要科学家与农民携手合作。“ 科学 用稳定同位素追踪温室气体 与传统的温室气体排放测量技术相比,核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添加标有稳定同位素氮-15的氮肥作为示踪剂,科学家们可以追踪同位素并确定作物如何有效地吸收肥料。同位素还用于量化作物通过生物固氮过程从大气中获得的氮的量。 碳-13稳定同位素技术利用环境中天然丰富的碳-13,使研究人员能够评估土壤质量和土壤中螯合的碳源。这有助于确定作物轮作,耕作和地被植物的各种组合如何提高生产力并提高使用日益稀缺的资源(如水和化学营养素)的效率。跟踪碳-13以确定二氧化碳和甲烷的运动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