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Bul:上海药物所揭示细菌感应铜新的信号转导通路》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1-03-15
  • 铜几乎是所有生物体的必须微量元素,但铜过量会产生毒性。铜天然具有抗菌功效,且作为消毒剂用于防止伤口感染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近年来,利用铜制品预防院内感染也颇受关注。同样令人感兴趣的是,宿主的免疫系统可利用铜离子的抗菌作用来抵御细菌入侵。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蓝乐夫研究团队以重要人类病原菌-铜绿假单胞菌为研究模型,发现新的感应铜离子的信号转导通路。相关工作以“A novel copper-sensing two-component system for inducing Dsb gene expression in bacteria”为题于2021年3月9日在线发表于Science Bulletin杂志上。

      这项研究揭示了铜绿假单胞菌的pa2479-pa2480遗传位点编码一个铜感应的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并根据其生物调节功能将其命名为DsbRS (Dsb-associated Regulator and Sensor)。在缺乏铜胁迫的情况下,该系统中位于细胞质膜上的组氨酸激酶DsbS具有磷酸酶活性,抑制了反应调节子DsbR的磷酸化激活。在铜胁迫的生长环境下,铜离子与DsbS的周质空间区域结合,导致DsbR的转录调节活性升高-极可能是由于DsbS的磷酸酯酶活性受到抑制所至。磷酸化的DsbR直接结合到dsbDEG操纵子(编码催化蛋白质二硫键形成的Dsb家族蛋白)的启动子上, 并激活该操纵子的表达,从而引起细菌对铜抗性的显著增强。

      组氨酸激酶DsbS的周质空间和已知铜感应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没有显著的同源性,且DsbR的调节子主要由Dsb基因构成(dsbRS操纵子, dsbDEG操纵子和dsbB)-这与已知铜感应的双组份信号转导系统的调节子没有交集。此外,dsbRS- dsbDEG的同源基因簇,以及相应的DsbR结合位点,在细菌界中广泛分布,表明DsbRS对Dsb基因的转录调控可能是细菌应答铜胁迫的一种在进化上高度保守的新机制,为有效利用铜制剂抗细菌感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切入点。

      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研究生余梁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上海药物所蓝乐夫研究员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研究还得到了来自上海科技大学、北达科他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西北医学院等研究人员的大力支持。本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基金委、上海市科委等的基金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simm.ac.cn/web/xwzx/kydt/202103/t20210315_5974660.html;https://doi.org/10.1016/j.scib.2021.03.003
相关报告
  • 《上海药物所蓝乐夫课题组细菌细胞信号转导研究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1-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蓝乐夫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发现双组份信号传导系统的重塑可能有助于铜绿假单胞菌的慢性感染。2020年11月3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Signaling杂志上, 并被选为封面论文和Science网站头条,题目为“Mutation-induced remodeling of the BfmRS two-component system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clinical isolates”。该研究结果对于了解细菌从急性感染状态转换成慢性感染状态的分子机制以及靶向BfmR的新型抗菌药物研发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双组份信号传导系统(TCS)是细菌中最常见的膜传导系统,在细菌对外界环境胁迫响应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典型的TCS由一个位于细胞质膜上的组氨酸激酶(Histidine kinase, HK)来感知特定的环境刺激,以及一个相应的反应调节子(Response regulator)来介导细胞应答。   在许多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株中,编码BfmS组氨酸激酶的基因(bfmS)发生了错义突变。研究人员发现,发生在bfmS上的错义突变(L181P/E376Q)提高了BfmR的磷酸化水平并从而激活了BfmR的转录调节功能,导致细菌急性感染能力下降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上升。机制研究表明,BfmS的L181P/E376Q氨基酸替换使其磷酸酶活性降低,从而引起组氨酸激酶GtrS对BfmR的交叉磷酸化。   除了L181P/E376Q错义突变,发生在bfmS 上的其他的错义突变如A42E/G347D, T242R, and R393H, 均可引起类似的BfmRS双组份信号传导系统重塑。   论文的第一作者是西北大学博士研究生、上海药物所助理研究员曹荞,通讯作者为上海药物所研究员蓝乐夫。本研究工作得到国家基金委、科技部、上海市科委等的基金资助。
  • 《APS | 上海药物所揭示GPR84在急性肺损伤中的调控作用》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4-17
    •   急性肺损伤(ALI)是一种由细菌或病毒性肺炎、脓毒症等非心源性因素引起的严重急性弥漫性肺部疾病,临床表现为难治性低氧血症、急性缺氧性呼吸窘迫和肺水肿,严重时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死亡率高达40%。目前临床治疗ALI主要依靠机械通气法和药物干预,药物治疗包括抗炎药、抗氧化剂和弹性蛋白酶抑制剂等,疗效局限,无法降低死亡率。因此,深入探究ALI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治疗ALI的药物刻不容缓。   中性粒细胞通过氧化应激、脱颗粒及释放NETs等促进ALI发病,氧化应激水平异常增高是ALI发病的重要标志,活性氧簇(ROS)会诱发肺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GPCR)被报道调控中性粒细胞免疫应答,中链脂肪酸受体GPR84是一类与炎症相关的GPCR,具有调控中性粒细胞迁移和氧化应激等功能,可能与ALI的发生相关。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谢欣团队长期致力于GPCR在炎症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探究。2023年4月4日,该团队在《中国药理学报》上发表了题为“GPR84 regulates pulmonary inflammation by modulating neutrophil functions”的研究,阐释了GPR84在ALI中的重要调控作用。   研究者发现,在内毒素(LPS)诱导的小鼠ALI模型中,GPR84在肺灌洗液(BALF)细胞中的表达显著上调。敲除GPR84后,ALI小鼠肺部炎症因子(IL1β, IL6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并且肺组织损伤缓解,BALF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肺部氧化应激水平也显著下调(图1)。口服GPR84抑制剂也可以显著缓解ALI小鼠病情,降低BALF中性粒细胞数及氧化应激程度。体外实验显示,激动GPR84会促进中性粒细胞迁移和脱颗粒,并诱导LPS预刺激的中性粒细胞释放ROS。  ROS是引发肺炎患者组织损伤的重要分子,进一步研究发现GPR84激活后通过Lyn-AKT/ERK通路进行信号转导,介导氧化应激关键蛋白p47PHOX上膜,促进NADPH氧化酶活化,引起ROS产生(图2)。此外,中性粒细胞在博来霉素(BLM)诱导的肺部炎症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发现敲除或抑制GPR84也缓解了BLM诱导的小鼠肺组织损伤,并抑制BALF中性粒细胞浸润。  综上,本文揭示了GPR84通过调控中性粒细胞迁移、脱颗粒和氧化应激影响小鼠肺部炎症发展,是治疗ALI的潜在药物靶点,为ALI的发病机制探究及药物开发提供了新的途径。   上海药物所谢欣研究员为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上海药物所博士研究生王思维和助理研究员张庆为论文第一作者。该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以及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   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01-023-01080-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