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电化学法制备无酶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氧化亚铜纳米材料。》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8-03-21
  • 用电化学方法合成了氧化亚铜(Cu2O)纳米结构。采用铜箔作为电极,NH2(OH)作为还原剂。研究了pH值和外加电压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漫反射光谱对Cu2O颗粒的形貌和光学性质进行了表征。在2v和pH = 11的阳极附近形成的合成的Cu2O纳米结构呈均匀分布,体积小,电化学感应强。这些Cu2O纳米颗粒被涂在铟锡氧化物衬底上,用于检测非酶的葡萄糖作为优秀的生物传感器。non-enzyme葡萄糖生物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性能与高反应选择性好,线性检测范围宽,0.4μM低检出限。合成的Cu2O纳米结构是一种非酶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潜在材料。

    ——文章发布于2018年3月20日

相关报告
  • 《四川轻化工大学:一种基于锚定在氧化石墨烯纳米片上的棒状双金属MOF的灵敏无酶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测定黄水葡萄糖 》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4-07-09
    • A sensitive enzyme-free electrochemical sensor based on a rod-shaped bimetallic MOF anchored on graphene oxide nanosheets for determination of glucose in huangshui 一种基于锚定在氧化石墨烯纳米片上的棒状双金属MOF的灵敏无酶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测定黄水葡萄糖 2023年5月25日,四川轻化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Yi Ma、Yinjiang Leng和Changjun Hou(通讯作者)在国际期刊《Analytical Methods》(JCR二区,IF=3.1)上发表题为“A sensitive enzyme-free electrochemical sensor based on a rod-shaped bimetallic MOF anchored on graphene oxide nanosheets for determination of glucose in huangshui”的研究论文。 摘要 文章介绍了一种基于石墨烯氧化物(GO)纳米片上锚定的棒状双金属有机框架(MOF)的无酶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测定黄水中的葡萄糖。该传感器利用Ni和Co的协同催化作用以及NiCo-MOF与GO的结合,不仅增强了能量传递和电催化性能,还提供了更大的表面积和更多的活性位点。电化学研究表明,NiCo-MOF/GO展示出优异的电化学活性,灵敏度分别在1-497 mM和597-3997 mM的线性范围内为11177 mA mM?1 cm?2和4492 mA mM?1 cm?2,检测限为0.23 mM,响应时间为2秒。更重要的是,新制备的传感器已成功应用于黄水中葡萄糖的测定,为中国白酒的控制发酵过程和产品质量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引言 中国白酒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精饮料之一。每年产生约600亿美元的销售额,消费量超过四百万千升,对国民经济有重要的影响。黄水是中国白酒固态发酵的主要副产品,其质量评估对于改进发酵技术和产品控制至关重要。在酒精发酵过程中,淀粉被微生物代谢和糖化作用转化为葡萄糖,葡萄糖随着发酵产生的水流出,并在坑底形成黄水。葡萄糖含量在发酵状态和产品质量控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黄水中葡萄糖的实时和快速检测对于白酒发酵过程监控和产品质量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内容 研究开发的无酶电化学传感器采用水热法一步合成NiCo-MOF/GO复合材料,具有出色的电化学性能、分散性和稳定性。通过循环伏安法和安培法分析表明,NiCo-MOF/GO/GCE表现出高选择性和灵敏度以及良好的长期稳定性。与其他基于MOF的非酶葡萄糖传感器相比,它在灵敏度、检测限和线性检测范围方面表现出色。该传感器已成功应用于黄水中葡萄糖的检测,并在人体血清中的葡萄糖检测中也显示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实际应用潜力。 总结展望 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通过简单的一步水热方法合成导电的NiCo-MOF/GO,有效地用于葡萄糖的电催化氧化。该传感器凭借NiCo-MOF和GO的协同效应,展示了优异的催化性能和导电性,具有0.23 mM的低检测限和2秒的快速反应时间,以及高灵敏度。此外,该传感器在黄水中的葡萄糖检测中表现出96.42%至104.68%的恢复率,为实际样品中葡萄糖的可靠和准确检测提供了一种无酶传感平台。这项研究还为准备其他金属-有机框架基复合材料提供了有希望的策略。 图文赏析 免责声明「原创」仅代表原创编译,水平有限,仅供学术交流,本平台不主张原文的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献解读如有疏漏之处,我们深表歉意,请作者团队及时联系NSTL《食品安全与健康》平台,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修改或撤稿重发,感谢您的谅解!投稿链接:https://www.wjx.top/vm/h47lAc0.aspx#
  • 《智能纳米材料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在比色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3-27
    • 糖尿病是一个主要的健康问题,全世界有4.25亿人患有糖尿病,每年有400万人死亡。为了避免进一步的并发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应严格监测,尽管没有治愈糖尿病。比色生物传感因其成本低、操作简单、实用性强而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人们发现一些纳米材料具有意想不到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并在利用这些纳米材料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制备比色葡萄糖生物传感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与天然辣根过氧化物酶相比,纳米材料在结构设计和组成上具有灵活性,易于分离和储存,稳定性高,制备简单,催化活性可调。为了突出纳米材料的过氧化物酶类活性领域的重大进展,本工作讨论了各种模拟辣根过氧化物酶的智能纳米材料及其机制和发展历史,以及在比色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综述了纳米材料可调过氧化物酶活性的不同方法,如尺寸、形态和形状;表面改性和涂层;以及金属掺杂和合金。最后,讨论了纳米材料过氧化物酶活性研究的结论、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文章发布于2019年3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