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水菱镁矿成矿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3-07-13
  • 近日,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在盐湖水菱镁矿成矿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据悉,传统观点认为,湖相水菱镁矿的形成主要与超基性岩的风化提供富镁物源补给相关,但与超基性岩风化相关的地表河流水及地下水的Mg/Ca值,很难达到足以使盐湖直接沉淀水菱镁矿的阈值。因此,查明Mg在盐湖系统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是破解水菱镁矿成矿过程的关键环节。
    针对上述问题,资源所林勇杰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依托自然资源部青藏高原盐湖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系统开展盐湖水、河流水、地下水和水菱镁矿的Mg同位素研究。该研究率先建立了蒸发条件下杜佳里盐湖的Mg/Ca值和δ26Mg变化的半定量水化学演化模型,探讨了盐湖系统Mg的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相关报告
  • 《水生所关于杭州西湖沉积物磷原位联合控制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1-14
    • 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全球性的水环境问题,磷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影响因子之一。内源沉积物是湖泊营养物质的重要蓄积库,随着我国对污染排放控制及水体修复管理力度的加大,外源磷的输入已得到有效控制,内源磷释放可能成为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的主要障碍。   杭州西湖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水生所吴振斌研究员团队在“十一五”、“十二五”十余年协同攻关基础上,根据西湖内源沉积物磷特性,研制了高效环保的改性粘土矿物作为环境友好型覆盖材料,将改性粘土矿物原位控制沉积物磷工艺与沉水植物修复技术相结合,研发出基于改性粘土矿物材料与水生植物协同的沉积物磷原位控制技术。研究表明,该技术可有效控制沉积物中各形态磷,粘土矿物材料可吸附底泥和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盐,在原位修复底泥的同时为沉水植物生长初期提供营养源,且粘土矿物材料缓慢释放植物所需的多种常量和微量元素,显著促进沉水植物定植、生长和扩繁,有效解决了湖泊生态修复初期沉水植物着根难、易漂浮等问题;粘土矿物材料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和沉水植物根际微生物可降解矿化有机物,改变底部生境氧化还原电位,促进底泥中的厌氧菌的代谢作用,有利于改善湖泊底质微环境,加快健康生态系统的恢复和构建。进一步研究发现,在粘土矿物材料和沉水植物联合去除沉积物磷的过程中,存在有益于沉积物磷去除的相互促进作用。   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国家水专项西湖课题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实现了西湖沉积物高效脱磷。研究成果和工程效果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当地民众和国内外广大游客的高度评价,为2016年9月在杭州西湖召开的G20第十一次峰会的水环境保障和西湖水体景观美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51709254)、国家“十二五”水污染防治重大科技计划项目(2012ZX07101007-005)、中国科学院科技服务网络计划(STS计划)(KFJ-STS-ZDTP-038)和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青年人才领域前沿项目等项目的支持。
  • 《我所在钙钛矿单晶数字图像传感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8-08-01
    •         近日,我所薄膜硅太阳电池研究组(DNL1606)刘生忠研究员与陕西师范大学杨周副教授、刘渝城博士等在钙钛矿单晶数字图像传感器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在《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         作为太阳能电池应用的超级材料,钙钛矿CH3NH3PbX3(MAPbX3,X=Cl,Br,I)也在光电子领域展现出重要的应用前景。与多晶薄膜相比,钙钛矿单晶具有更好的光电性能。该团队通过微调晶体成核和生长过程,首次开发了一种低温梯度结晶方法(LTGC)来生长高质量的钙钛矿CH3NH3PbBr3单晶,获得了超低的缺陷态密度,大大提高了载流子迁移率和载流子迁移寿命。此外,科研人员成功地利用高质量的单晶设计,制备了由729像素传感器阵列组成的大面积(≈1300mm2)成像组件。该器件具有非常快的响应速度,优异的光响应度,高分辨率的成像功能,以及很好的稳定性,是目前研究报道的首例基于大尺寸单晶钙钛矿的高性能数字图像传感器,为使用钙钛矿单晶材料设计开发新型光电器件提供了新思路。   上述研究工作分别得到中国国家重点研究与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础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1项目、国家大学科研基金、相关人才计划创新团队、中国国家相关人才计划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