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低能耗、低成本的太阳能蒸汽灭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17
  • 南京大学朱嘉教授课题组在高效“界面光热转换”领域取得新进展,揭示了界面光热转换的动力学优势并应用在蒸汽灭菌领域中,该工作以《Interfacial solar steam generation enabled fast responsive, energy efficient and low cost off-grid sterilization》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DOI:10.1002/adma.201805159)。课题组硕士研究生李金磊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朱嘉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了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刘常宏教授课题组、杨永华教授课题组、斯坦福大学材料工程系Luca Bertoluzzi博士的帮助和支持,和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的指导和支持。

    蒸汽灭菌是医疗过程中使用最为广泛、最为可靠的灭菌方式之一。但传统的蒸汽灭菌技术需要消耗电能,而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约有15亿人长期缺乏电能供给;在野外、灾害等特殊场景下,电力的稳定供应也无法保障。有效、可靠的灭菌技术的匮乏使得这些地区的人民暴露在多种危险的由病原体感染导致的流行疾病下。因此,为离网地区与特殊场景提供一种可靠、高效、低成本的灭菌方式迫在眉睫。

    在这些远离电网的地区,太阳能资源往往十分丰富,因此近些年来,太阳能驱动的蒸汽灭菌技术引起广泛的关注。如图1a所示,蒸汽灭菌包括三个阶段,即:升温阶段(蒸汽温度升高到灭菌温度),保温阶段(蒸汽温度越高,时间越短)以及降温阶段(蒸汽温度降低到100℃,以安全打开灭菌器)。然而之前的太阳能灭菌技术多数基于体块加热方式(即加热全部的水体)来产生高温蒸汽。这种加热策略使得升温过程及降温过程都耗时很长,能量利用率低,极大限制了这种技术的实际推广和应用。

    朱嘉教授课题组近几年一直系统地研究高效界面光热转换及其在太阳能海水淡化、水处理等领域的应用。区别于传统的体块加热,界面光热转换过程中仅将位于水-气界面的水分子持续不断地活化变为蒸汽,而大部分水体仍然可以保持在较低的温度状态。之前“界面光热转换”领域的工作主要关注其热力学优势,即太阳能-蒸汽的高能量转换效率;而这一工作首次揭示了其动力学优势,即由于只需要加热界面水分子,“热质量”被大大降低,从而产生高温蒸汽并达到稳态的速度会有量级提升。

    基于界面加热的太阳能灭菌技术可以快速、高效地产生蒸汽;达到更高的准稳态蒸汽温度,大大缩短灭菌过程的保温时间;同时也可快速地冷却下来,这有利于连续灭菌循环操作,从而极大的提高灭菌器的处理能力。该系统在响应速度和单位蒸汽的能耗均要优于商业化的传统灭菌以及其他太阳能蒸汽灭菌技术。

    朱嘉教授课题组进一步开发出了基于界面加热方式的太阳能蒸汽灭菌器概念模型。该灭菌器可以对多种细菌营养体及芽孢实现有效的杀灭,灭菌效果均超过国际卫生组织对医疗器械灭菌的要求(图3)。值得一提的是,该系统的运行成本及寿命周期成本均要比商业灭菌器件低一个量级,使得这种灭菌器非常适合在广大发展地区推广和应用。此外,这种灭菌系统环境友好的,每个系统在生命周期中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7吨。因此该系统的推广和应用不仅可以为远离电网的地区提供快速、有效、负担的起的灭菌方式,还可以推进这些地区的节能减排。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303977
相关报告
  • 《东北大学左良教授最新Nature:平带λ-Ti3O5用于非凡的太阳能蒸汽产生》

    • 来源专题:先进材料
    • 编译者:李丹
    • 发布时间:2023-11-12
    • 来自材料牛 【导读】 太阳能蒸汽界面蒸发具有环境友好的特点,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海水淡化和污水净化策略。为了提高太阳能到蒸汽的发电量,以前的大多数努力都集中在在整个太阳光谱范围内有效地收集太阳能。然而,调节联合态密度在增强光热材料太阳光吸收方面的重要性却很少被强调。 【成果掠影】 今日,东北大学左良教授课题组提出了一种通过引入平带电子结构来大幅度提升联合态密度的方法。本工作的研究表明,由于Ti-Ti二聚体在费米能级附近诱导的平带,金属λ-Ti3O5粉末显示出高达96.4%的太阳吸收率。通过将它们集成到具有锥形空腔的三维多孔水凝胶基蒸发器中,在1?太阳照射下,3.5?重量百分比的盐水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蒸发速率,约为6.09?kg?m-2?h-1,而没有盐沉淀。本质上,暴露在λ-Ti3O5表面的Ti-Ti二聚体和U型grOOVe结构促进了吸附水分子的解离,并以小团簇的形式有利于界面水的蒸发。本工作强调了Ti-Ti二聚体诱导的平带在束缚太阳能吸收和特殊的U型grOOV促进水分解方面的重要作用,为实现经济有效的太阳能蒸汽发电提供了见解。相关论文以题为“Flatband λ-Ti3O5 towards extraordinary solar steam generation”的论文发表在Nature上。 【成果启示】 总之,本工作证明了金属λ-Ti3O5在TSOs中具有最高的平均太阳吸收率,为96.4%。通过将λ-Ti3O5粉末掺入具有锥形空腔的多孔PVA水凝胶基3D-SSE中,在1?太阳照射下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蒸发速率6.09?kg?m-2?h-1。这种突出表现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首先,Ti-Ti二聚体在EF周围诱导出许多平坦的能带,从而导致高的JDOS,因此具有优越的太阳能吸收率。λ-Ti3O5的这一优点,结合其低的热导率,保证了有效的太阳能到热能的转换和高的热局域化。其次,暴露在λ-Ti3O5表面的Ti-Ti二聚体和U型grOOVs对水的吸附和解离都有显著的贡献。特别是,亚稳态H3O*单元的频繁出现,伴随着质子的快速转移,以小团簇的形式促进了界面水的蒸发。第三,引入锥形腔可以使太阳光更深入,从而更好地平衡太阳能蒸发和供水之间的关系。因此,用于太阳能吸收和水蒸发的有效表面积大大增加,并能够防止盐堵塞。 文献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509-3
  • 《太阳能保暖衣来了?南开大学研获了一种太阳能恒温衣物,还获得了科技部支持!》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12-21
    • 进入12月中旬,全国突然一秒入冬,光伏人也扛不住这突然的爆冷。不过,近日,南开大学科研团队研发了一项“太阳能”衣物,利用该项技术,可以让穿着者保持恒温,再也不怕严寒! 太阳能保暖衣,听起来有点科幻,但确实靠谱!该项研究不仅效果突出,还得到了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天津市科学技术局和南开大学有关项目支持。 简单来说,该项技术利用太阳能电力,在白天的高温情况下降低温度,而在天黑气温骤降之后,又为衣服加热,十分适合昼夜温差极大的恶劣环境。该项技术如果实现产业化,马斯克的火星移民计划又进一步了~ 具体内容如下: 服装在日常生活中调节身体热量以保持身体热舒适度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最常见的情况是在环境温度波动且有时迅速变化的情况下将体温维持在安全范围内,例如从舒适的室内环境(约25°C)走到炎热(>36°C)或寒冷(<15°C)的室外环境。如果没有快速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环境温度并降温或升温的能力,人们可能会感到不舒服或生病,甚至可能死亡。更具挑战性的情况是在恶劣环境中将我们的身体保持在舒适的温度范围内(皮肤温度),例如寒冷的极地地区或太空旅行(在阳光下非常热,但在黑暗中非常冷)。因此,能够使人体保持在舒适温度范围内(皮肤温度)的可穿戴调温服装,就像宇航服一样,一直是智能服装系统长期追求但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事实上,已经开发了许多体温调节系统,这些系统可以大致分为被动和主动系统。被动体温调节系统包括辐射体温调节系统、相变体温调节系统和吸附体温调节系统。然而,大多数由太阳能提供动力并具有自我可持续性的系统只能实现单向体温调节。具有双向体温调节的系统需要提高其效率、响应速度和可调温度范围(皮肤温度)。主动温度调节系统允许人体的快速冷却或加热。一般来说,冷却背心基于冷却剂循环或水/冰流体通道,允许可穿戴温度调节;然而,这些系统需要大型复杂的机械压缩机。虽然已经开发了一些优秀的固态主动温度调节系统,并且可以消除对压缩机和传统液体或蒸汽制冷剂的需求,但它们仍然存在一些实质性的限制。 例如,虽然焦耳效应加热器在温度可控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加热,但高功耗和缺乏冷却能力严重限制了它的应用。因此,开发全天候、自供电、双向调温的服装系统,能够快速响应各种复杂或快速的环境温度变化,并使人体保持在舒适的温度范围内,仍然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目标。为了实现所需的可持续性和灵活性以及轻量化,车身的热管理单元必须高效地传递能量,并且具有低能耗。因此,我们选择了最近开发的电热(EC)装置,该装置具有高效、低能耗、双向调温性能和无污染的特点。 研究结果 我们通过集成柔性有机光伏(OPV)模块,直接从阳光和双向电热(EC)设备中获取能量,开发了一种灵活、可持续的个人体温调节服装系统。柔性OPV-EC体温调节服(OETC)可以以快速的体温调节速率将人体的热舒适区从22°-28°C扩展到12.5°-37.6°C。EC装置的低能耗和高效率允许在12小时的阳光能量输入下进行24小时的可控和双模温度调节。该自供电可穿戴式体温调节平台结构简单,设计紧凑,效率高,以阳光为唯一能源,自适应性强。 据介绍,该系统能够根据各种极端复杂的环境温度变化快速响应,通过柔性太阳能器件,将太阳光的能量用于驱动高效的电卡热管理器件,使人体热舒适区从22-28°C扩展到12.5-37.6°C,同时能耗低、效率高,只需12小时的太阳光能量输入,便可实现24小时可控和双模式体温调节,具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 南开大学团队表示:“我们将继续努力,通过研究,进一步优化提升其性能,为绿色能源的更好利用以及提高人类在极地、太空等极端恶劣环境中的生存能力作出更多的贡献。” 据了解,南开大学能实现该项技术,是建立在该团队前期在柔性太阳能、电卡以及热管理等方面取得的已有进展(Science 2018, 361, 1094-1098;Science 2017, 357, 1130-1134),他们设计制备了柔性太阳能电池模块和柔性电卡热管理模块,并将两者有机地集成起来,制成了一种新型的柔性可穿戴的主动性太阳能热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了双向主动的人体热管理,使人体在太阳光(高温)下实现降温,在黑暗(低温)中实现保暖,人体可以生活的环境温度区间获得了三倍以上的提升。 同时,这种新型太阳能热管理系统还可以充分发挥有机太阳能电池和电卡热管理器件的柔性特征,将其集成使用于适宜人类穿着的衣物上,既智能又不会影响皮肤的穿着体验。 这种柔性热管理衣物可将人体热舒适区从6K(22-28℃)扩展到25.1K(12.5-37.6℃),实现300%以上的提升,且结构简单、设计紧凑、效率高,仅以太阳光作为唯一能源,适应性极强。 基于前期在有机太阳能和电卡等方面研究的积累,团队开发了高效且具有主动性的双向人体柔性热管理系统。这一管理系统在体温调节领域展现出了潜在的应用前景,但也仍有许多重要科学和技术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如何进一步提升能源效率、集成更大规模的服装,需要研发新的更高效率的太阳能材料器件与电卡材料器件,集成的器件结构尚需优化等。 化学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王子源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薄轶文为共同第一作者。陈永胜为第一通讯作者,马儒军、刘永胜为共同通讯作者,南开大学化学学院为第一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