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_空间异质性可能导致新冠暴发时间和严重程度的重大局部差异》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9-16
  • 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和华盛顿大学的科研人员9月10日在期刊PNAS在线发表题为“Spatial heterogeneity can lead to substantial local variations in COVID-19 timing and severity”的文章。
    文章指出,COVID-19的标准流行病学模型采用局部规模的分室模型(易感-感染-恢复即SIR模型),隐含地假设空间上是均匀的局部混合。本文中,研究人员基于已知的人际网络空间特征,使用地理上更为详细的模型研究疾病扩散效果。根据COVID-19在美国19个城市不受限制扩散的模拟,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即使较大规模的总体行为反映了经典的SIR样式,人口分布的异质性也可能对当地的大流行时间和严重程度产生重大影响。观察到的影响包括严重的局部暴发相对于总体感染曲线的滞后时间较长,以及许多地区的疾病轨迹与邻近地区不太相关。一个简单的医院需求集聚模型说明了对卫生保健利用的潜在影响,即使不采取疏远干预措施,影响的时间和最终结果也存在巨大差异。对其他患病或死亡的人的社交接触情况的分析显示,该流行病在当地人身上的表现方式存在很大差异,这可能影响风险评估和对缓解措施的遵守。这些结果表明,即时是在城市尺度上,空间网络结构也具有产生高度不均匀扩散行为的潜力,并表明在设计用于告知卫生保健规划、预测社区结果或确定潜在差异的模型时纳入这种结构的重要性。
    原文链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9/09/2011656117

  • 原文来源: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20/09/09/2011656117
相关报告
  • 《2月19日_对中国武汉同济医院内感染2019新型冠状病毒不同严重程度病人的实验室检测和宿主免疫》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xuwenwhlib
    • 发布时间:2020-02-21
    • 2月19日_对中国武汉同济医院内感染2019新型冠状病毒不同严重程度病人的实验室检测和宿主免疫 1.时间:2020年2月19日 2.机构或团队: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3.事件概要: 《柳叶刀》预印本于2月19日出版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发表的论文“The Laboratory Tests and Host Immunity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Infected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Severity of Illness in Tongji Hospital, Wuhan, China”,评估了常规实验室测试和宿主免疫力。 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已经在中国引起了严重暴发。然而对于感染2019新型冠状病毒不同严重程度病人的实验室检测及宿主免疫尚不清楚。为此,研究人员前期招募了由武汉同济医院接收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疑似病例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019新型冠状病毒阳性的病例。 随后,研究人员将2020年1月期间招募的共65名2019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患者划分为轻度(n=30)、重度(n=20)和危重(n=15)三个组别,并进行了实验室常规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在如淋巴细胞数、乳酸脱氢酶和D-二聚体等几项检测指标中,不同组间差异显著,尤其在轻度组与危重组间。CD4+T、CD8+T和B细胞的绝对数量均随病情加重而逐渐减少。在危重组患者中,CD4+T细胞数量尤为减少,这导致了这些患者的CD4/CD8比值较低。相较于轻度组患者,重度和危重组患者的CD4+和CD8+T细胞上的激活标志例如HLA-DR和CD45RO表达得更多,未激活标志的CD28表达更少。同样,调节性T细胞的细胞比例在危重组患者中也呈现下降趋势。研究进一步发现,在重度和危重组患者体内的CD8+T细胞机能都得到了增强,但只有危重组患者体内的CD4+T细胞机能也得到了增强,同时危重组患者体内的的细胞因子IL-2R、IL-6、IL-10含量增加,但B细胞与DC细胞的活化降低。根据这些研究数据,研究人员表示CD4+和CD8+T细胞的活化增强可能与重度感染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致病机制有关。 *注,本文为预印本论文手稿,是未经同行评审的初步报告,其观点仅供科研同行交流,并不是结论性内容,请使用者谨慎使用。 4.附件: 原文链接: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539659
  • 《欧洲评估新冠感染传播率及严重程度》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1-04
    • 英国《自然》杂志3日发表了一项新的模型研究,英国及法国科学家使用了45个国家的数据,构建了可用于评估各国感染水平和应对效果的模型,同时,这一成果还展示了如何将血清学调查结果和死亡数据结合起来,用于评估新冠病毒感染的传播率和严重程度。   监测新冠病毒的传播水平和感染的严重程度是指导应对这一流行病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现有数据不一致,要做到这一点具有很大挑战性。血清学调查是对人口中产生新冠病毒抗体人群百分比进行的估算;根据检测能力的不同,可能会得出不同的数据。死亡数据被认为是新冠病毒传播率和感染严重程度的一个可靠指标,不过这些数据也可能不一致,具体取决于疫情暴发的地点。例如,与一般人口相比,护理院的传染率和死亡率异常地高。   为深入研究感染模式,英国剑桥大学、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利用45个国家的新冠肺炎死亡数据和22个国家级血清学调查结果,创建了一个模型。他们估算了感染死亡率——感染病毒的人中可能因此而死亡的比例——可用于比较报告和预期的死亡人数。65岁以下人群按年龄划分的相对死亡风险在各国是一致的;5—9岁儿童的感染相关死亡风险最低,年龄每增加5岁,感染死亡率增加0.59%。   团队估计了65岁以上人口在没有护理院传染情况下的预期死亡人数。然后,他们将这些估计数值与这一年龄组的报告死亡人数进行了比较,发现各国之间的数字存在差异。例如,南美洲报告的65岁以上人口死亡人数低于预期,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中新冠肺炎死亡人数报告不足。同时,在大多数欧洲国家,报告的65岁以上人口死亡人数高于预期,原因是护理院中暴发了多起疫情。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说,基于模型的感染率估算或许有助于确定脆弱人口可能发生超额死亡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