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模拟“桑吉号”碰撞事故后的溢油扩散及污染情况》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2-05
  • 1月初巴拿马籍油船“桑吉”轮与香港籍散货船“长峰水晶”轮在长江口以东约160海里处发生碰撞后失火。装载有约13.6万吨凝析油、燃烧了8天的“桑吉”轮突然发生爆燃,随后被确认已经沉没。英国国家海洋中心(NOC)和南安普敦大学的科学家进行紧急海洋模型模拟来评估海洋环流对污染物扩散的潜在影响。这些模拟使用高分辨率的全球海洋环流模型NEMO运行。

    桑吉油轮相撞事件发生在黄海和东海之间的边界,此海域是地表水复杂并且变化很大。漏油事件会对海洋环境和沿海居民造成破坏性影响。强洋流意味着,一旦释放到海洋中,溢油就能相对迅速地传播到很远的距离。因此,在发生海上事故时,尤其是涉及石油泄漏的事故,了解洋流和运输海洋污染物的时间表至关重要。

    参与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小组将“虚拟油粒”放入NEMO海洋模型中,并追踪他们在三个月内结束的时间。模拟运行的是一系列典型的溢油事故发生区域每年这个时候可能会发生的海洋环流情景。这使得科学家们能够绘制出溢油事故潜在程度的地图,以显示石油污染物到达海洋特定区域的风险。

    然而不同情景之间的差异很大,这取决于多种因素。主要是原油泄漏的位置以及当时大气条件影响海洋环流的方式。NOC科学家Andrew Yool博士在本次研究中合作,讨论了在这些模型模拟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如何通过实时快速建模漏油来帮助优化海上未来的搜索和恢复操作。通过使用预先存在的海洋模型输出,估计哪些区域可能受到每周到每月时间尺度的影响,并且可以以较低的计算成本快速进行估计。这种方法补充了传统的预测模拟,在短时间内是非常准确的,但在时间尺度上失去了可靠性,这些时间尺度需要从数天到数周的时间内了解溢油事故的命运。

    NEMO海洋模式得到了英国自然环境研究理事会(NERC)的国家能力资助。这个模型被英国和国际组织广泛用于研究海洋环流、气候和海洋生态系统,并且成为英国气象局气象预报的一部分。

    (李亚清 编译)

相关报告
  • 《科学家模拟出13种用于替代硅FinFET的材料》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08-22
    • 瑞士科学家对像石墨烯这样的二维材料进行了计算研究,以确定哪种材料能制造出最好的晶体管。 从100种候选化合物中,有13种显示有机会,在某些情况下,比预期的硅FinFET的效果更好。 来自苏黎世ETH和EPFL的研究小组在Piz-Daint超级计算机上结合了密度泛函理论和量子输运理论,对栅极长度从5nm到15nm的器件进行了电流-电压特性建模。 这100种候选材料是2018年EPFL团队从2018年的工作中挑选出来的,当时Piz-Daint筛选了10万份材料,找到了1825份,从中可以获得二维材料层。 从1800种到100种的筛选是基于哪个单层原子最有可能形成FET。 Piz-Daint首先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确定了材料的原子结构。据Piz-Daint所在的瑞士国家计算机中心称:“他们将这些计算与所谓的量子传输求解器结合起来,模拟电子和空穴电流流过虚拟生成的晶体管。”。它使用了由苏黎世ETH的Mathieu Luisier和他的团队开发的量子传输模拟器,其基本方法在2019年获得了戈登·贝尔奖。 由于很薄(通常<1nm),二维材料可以通过一侧的单个表面栅极进行导电控制。 “虽然所有的二维材料都有这种特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逻辑应用,只有那些在价带和导带之间有足够大的带隙才可以。” 如果没有足够大的带隙,隧道效应将导致较大的漏电流。 该项目标是寻找能够提供3mA/μm的2d材料,既可以作为n型晶体管(电子传输)也可以作为p型晶体管(空穴传输)使用,通道短至5nm,同时不会影响开关行为。 “只有在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下,基于二维材料的晶体管才能超越传统的硅Finfet,”Luisier说。 在符合标准的13种材料中,有些已经为人所知,比如“黑”磷和铪二硫化物。另一些则是全新的,根据Luisier的说法:例如Ag2N6或O6Sb4。 “由于我们的模拟,我们已经建立了最大的晶体管材料数据库之一。有了这些结果,我们希望能激励从事二维材料研究的实验人员去选择新材料,创造下一代逻辑开关。”Luisier说。 这项工作发表在ACS Nano杂志上,题为“超尺度场效应晶体管的材料:显微镜下的100个候选材料”。
  • 《关于开展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工作的通知》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2-29
    • 2023年12月25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工作的通知,内容如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协、妇联,中国科协所属各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有关高校和企业科协,各有关单位: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表彰在相关科技创新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激发广大女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巾帼智慧和力量,现开展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提名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第二十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一)奖项设置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奖项设置个人奖和团队奖。 (二)评选条件 1.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 (1)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政治坚定,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热爱祖国,作风廉洁,遵纪守法,学风正派,积极践行科学家精神。 (2)在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取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3)年龄不超过45周岁(1978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科技工作者。 历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历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团队负责人不作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被提名人选。 2.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团队奖 (1)团队负责人须符合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的评选条件,为业界公认的学术带头人,担任本团队主要研究领域核心技术负责人,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对团队的学术方向、成果产出、队伍建设、组织协调等方面起决定性领导作用。 (2)团队承担国家基础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重大科研任务,取得创新性和系统性的重大科技成果。 (3)团队应依托一定的科研平台,围绕一个学科领域或研究方向,进行长期合作研究与开发,团队成立时间不少于3年。团队结构稳定、合理,具备较强的内部协作关系,主要成员须有女性科技工作者。 (4)团队应有明确的研发目标和发展规划,并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较好的发展前景,得到同行公认。 历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历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获得者不作为被提名团队负责人。 (三)组织提名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妇联、科协分别可提名本地区候选人5名、候选团队2个。 2.各有关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可提名候选人3名、候选团队1个;中央港澳办可提名港澳地区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可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国家国防科工局可提名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 3.中国科协所属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提名本学科领域候选人3名、候选团队1个;中国女科技工作者协会可提名候选人10名、候选团队4个。 4.各有关高校科协和企业科协可提名本单位候选人2名、候选团队1个。 (四)专家提名 1.提名规则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作为提名专家。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本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范围内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1名或候选团队1个;候选人、候选团队须获得1名专家提名即为有效。 2.责任与义务 (1)提名专家应承担提名、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2)提名专家签署提名意见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 二、第九届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一)评选范围和条件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具有良好的学风和道德品质。 2.从事基础科学、生命科学或计算机与信息等领域研究工作,表现出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研究项目涉及动物(如实验用脊椎动物)和化妆品研究的不在此列。 3.年龄不超过35周岁(1988年1月1日及以后出生)的中国籍女性在读博士生或在站博士后(候选人学籍关系或工作关系应在国内,在读博士生应为全日制)。 4.具有拟利用本计划资助开展的科研项目,且获得资助后该项目研究的持续时间不少于12个月。 (二)组织提名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妇联、科协分别可提名本地区候选人3名。 2.中央港澳办可提名港澳地区候选人6名,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可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6名,国家国防科工局可提名候选人6名。 3.中国科协所属各有关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可提名本学科领域候选人2名。 4.各有关高校科协和企业科协可提名本单位候选人1名。 (三)专家提名 1.提名规则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可作为提名专家。每位提名专家可提名本学科专业(一级学科)范围内的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1名,候选人须获得1名专家提名即为有效。 2.责任与义务 (1)提名专家应承担提名、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2)提名专家签署提名意见应严格遵守保密规定。 三、提名工作要求 1.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原则,扩大人才发现和举荐视野,注重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提名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突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导向,优先提名承担“卡脖子”国家重大攻关任务、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任务,并做出重要贡献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和创新团队。 2.严格评选条件,坚持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不要求提供论文影响因子等内容。代表性成果、重大项目、重要组织任职等是评价的重要参考,应与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中的有关内容对应。非学术性报纸刊物的有关报道不作为证明材料。 3.提名单位和候选人、团队要自觉恪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提名材料要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客观、准确、完整。对于提名材料填报不实的,实行“一票否决”。如候选人或团队被投诉,提名单位及候选人或团队所在单位应进行调查核实并提供书面调查材料和结论性意见。 4.人选提名要注重向长期在科研和生产一线以及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工作的优秀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倾斜,关注企业一线女性科技工作者。代表性成果和贡献应以在国内做出的为主,候选人(团队)应为该成果的主要贡献人或主要完成人。 5.候选团队的研究方向应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需求,结构合理,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和服务能力。候选团队须提供依托项目的佐证材料、代表性成果,以及反映团队建设水平、影响力、团队负责人和成员实际贡献等有关内容。 6.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既要注重目前已承担的科研工作取得的成果及表现出的科研潜力,也要注重拟申请资助项目的创新性。 7.每位被提名人须明确参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个人奖、团队奖(负责人)或未来女科学家计划中的一项,个人奖被提名人不得作为团队奖成员参评。每位被提名人(团队)原则上只能由一个渠道提名。 8.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须按干部管理权限征求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意见。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人或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还须按照《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相关工作应由提名渠道统一组织,如专家提名的由候选人所在单位组织,不得由候选人或候选团队办理。 9.港澳地区候选人或团队由中央港澳办统一提名。军队系统候选人或团队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统一提名,不得由其他提名渠道(包括组织提名和专家提名)进行提名。 10.推荐材料涉及国家秘密的,严格按有关保密规定办理,由候选人所在单位出具保密审查证明。违反保密规定的,取消被提名资格。 11.候选人获奖后,提名渠道和所在单位应为获奖者搭建培养和用好人才的平台。获奖者应积极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国情考察、座谈交流、科技服务等活动。 四、材料填报要求 材料均为线上提交,无须提交纸质材料。提名单位(专家)请于2024年4月30日17:00前在线完成提名工作。候选人提交截止时间以提名单位(专家)要求为准。 1.候选人填报 请候选人注册“中国科协智慧科技人才评审系统”(http://kecaihui.cast.org.cn/login),在线填写《提名表》和附件材料等,进行STID认证,凭“推荐码”提交至提名单位(专家)。STID(Science & Technology ID)作为科技人才身份标识,以科技人才唯一编码实现人才唯一识别。通过STID可为科技人才提供期刊论文、奖励评价、学术交流等科研活动场景服务。“推荐码”是建立提名关系的重要标识,由提名单位(专家)发放给候选人。 《提名表》(附件1、2、3)仅供参考,具体填写信息以系统为准。请对应上传代表性成果、重大项目、重要组织任职、重要奖项等附件材料,以及候选人所在单位(团队依托单位)出具的保密审查证明(无固定模板,加盖公章)、征求意见表。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候选团队须上传依托项目佐证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团队形成的批准文件或项目立项书、任务下达书、合同签署材料等。 候选人或候选团队负责人所在单位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的须上传加盖公章的《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人选征求意见表》(附件4)。候选人或候选团队负责人为企业负责人的须上传加盖公章的《企业负责人征求意见表》(附件5)。 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候选人须上传的有关证明材料:博士生请提供研究生院出具的在读证明,需写明专业及拟毕业时间;在站博士后请提供博士学位证书及工作协议。 2.提名单位(专家) 提名单位(专家)登录系统(提名单位沿用“单位账号+密码”、提名专家凭“手机号+验证码”方式登录),在线审核候选人材料。根据分配名额确定正式提名人选,为提名人选填写提名意见,上传签字(盖章)的提名意见页、《提名报告》(仅限提名单位),完成提名。 《提名报告》须加盖公章,内容包括候选人或团队产生方式、专家评审情况以及确定提名的人选等。中央和国家机关提名的,加盖有关司局公章;地方提名的,加盖省级妇联或科协公章;学术团体提名的,加盖学术团体公章。如为专家提名,则不需要提交提名报告。 五、联系方式 1.中国科协组织人事部 联 系 人:赵 鹏 陈 偲 联系电话:(010)68578091 68526144 2.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 联 系 人:李杨锦钰 常 铖 联系电话:(010)62165293 62165291 附件请点击原文链接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