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所解析中华蜜蜂基因组和转录组》

  • 来源专题: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o
  • 发布时间:2018-02-05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解析了中国本土保护蜂种—中华蜜蜂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揭示了中华蜜蜂的抗螨机制。

    中华蜜蜂主要分布在亚洲,是目前我国饲养最多,具有显著经济价值的两个蜂种之一,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与西方蜜蜂相比,中华蜜蜂工蜂更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对环境的抗逆能力更强,在低温下仍然可以外出采集,可以有效的抵抗西方蜜蜂的主要寄生害虫-蜂螨的危害。其研究一直是国际上的研究热点。

    继西方蜜蜂基因组公布之后,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与浙江大学、泉州师范学院、国家人类基因组上海研究中心、江西农业大学、美国农业部Beltsville蜜蜂研究中心、福建农林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联合,致力于对中华蜜蜂的分子生物学信息进行研究。在参与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中华蜜蜂的基因组和转录组研究取得新进展。项目研究小组分析了中华蜜蜂的基因组序列和转录组数据,并将之与欧洲蜜蜂进行了对比分析。论文的基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华蜜蜂对螨的抗性与抗菌肽的进化、东方蜜蜂的劳动分工的遗传基础有关。在有螨的情况下,中华蜜蜂表现出更警觉的清理行为,这表明中华蜜蜂的抗螨不仅仅与外来的刺激(如视觉和螨的气味)有关,其体内的内生基因可以启动工蜂的清理行为来移除螨的危害。这些进展有助于了解中华蜜蜂的抗螨机制,为蜜蜂的生物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有助于提高全球蜜蜂的健康水平。

    本研究得到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科委等项目的资助。蜜蜂所吴杰研究员等为通讯作者,蜜蜂所刁青云研究员、徐书法研究员等为第一作者。

  • 原文来源:http://www.caas.cn/xwzx/kyjz/288245.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蜜蜂网》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潘淑春
    • 发布时间:2005-01-27
    • 在同一幢楼房里,我们可能不熟悉邻居的姓名,但是在中国蜜蜂网上,我们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不同的人生经历和由此衍生的性格,这丝毫不能拉开我们之间的距离。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目标,和同样强壮的体魄。 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里,我们相信健康的身心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而天然的蜂产品则使我们身体内部的环境象草原上的蓝天一样纯净,如哈达一样圣洁。 为了能更好地服务于蜂产品生产者、加工商和贸易商,使更多的消费者了解更多关于蜜蜂的知识,我们联合了众多养蜂专家,并查阅了大量的书籍,策划并制作了中国蜜蜂网。 一个社会的强大离不开每个社会人的支持,一个城市的经济需要每一个人的汗水来换取。在蜜蜂世界的国度里,我们同样需要您的支持,只要大家的双手握在一起,这个世界就没有我们办不到的事情。
  • 《研究揭示蜜蜂病毒流行与进化规律》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2-13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资源昆虫生物学与饲养创新团队和国内其他单位合作,对我国蜜蜂病毒的流行及进化规律进行了深入解析,研究成果发表在《微生物组学(Microbiome)》上。   蜜蜂是重要的传粉昆虫,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全球蜜蜂种群数量不断下降,寄生螨、致病病毒等因素对蜜蜂的健康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长期以来,人们对蜜蜂病毒的组成、分布、流行规律以及进化关系缺乏系统性研究和监测。   研究团队采用宏转录组研究方法,对我国2016年至2019年326个蜂场的东方蜜蜂、西方蜜蜂及其寄生螨进行了病毒组研究,明确了我国蜜蜂主产区12种蜜蜂病毒和2种螨传病毒的流行及进化规律。研究发现,我国流行的蜜蜂残翅病毒优势亚型为A亚型,而欧美国家主要流行的B亚型;蜜蜂囊状幼虫病毒以AC亚型为主;蜜蜂西奈湖病毒除存在着与其他国家相同的6种亚基因型外,还存在4种独特的亚型:LSV2、LSV3、LSV4、LSV8。研究发现了蜜蜂ARV1、ARV2、VDV3/5和BMLV病毒新的流行家系。同时,在我国未检出缓慢性蜜蜂麻痹病毒、克什米尔病毒等国外报道的蜜蜂致病性病毒,说明这些病毒未在我国流行或很少流行。值得一提的是,研究还鉴定出23种蜜蜂相关新病毒,并预测其中几种新病毒对蜜蜂可能存在致病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该研究是我国首次采用宏转录组学方法对全国范围的蜜蜂病毒开展研究,首次揭示了我国蜜蜂病毒的多样性、丰度、进化规律,为我国蜜蜂病毒流行和进化研究提供了基线资料,也为有效防控蜜蜂病害、保护蜜蜂健康提供了重要依据。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通讯员 杨宇晖)   原文链接:   https://microbiomejournal.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40168-022-014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