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上层变暖正在改变全球海浪气候,使海浪更强》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cancan
  • 发布时间:2019-02-01
  • 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地区成为气候变化影响的最前沿,但新的研究表明,它们也面临着其他与气候相关的威胁。1月14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报告说海浪的能量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增长,他们发现海洋变暖与海浪能量增加之间存在直接联系。

    许多长期趋势和预测都带有气候变化的特征,包括海平面上升、全球气温升高和海冰减少。迄今为止,对全球海洋气候的分析已经确定了两个半球高纬度地区海洋局部区域的风速和波浪高度有所增加。在极端情况下(例如,冬季波浪),这种增加的幅度大于平均情况。然而,全球变化信号以及局部波高增加和全球变暖之间的相互关系仍未被发现。

    这项新研究的重点是海浪中所蕴含的能量,这种能量通过风传播并转化为波浪运动。这个被称为波浪能的指标一直在增加,与海洋表面的历史变暖直接相关。以海平面温度上升趋势衡量的上层海洋变暖影响了全球的风力模式,而这反过来又使海浪更加强烈。

    “这是我们第一次确定了全球变暖对波浪气候影响的全球信号。事实上,自1948年以来,波浪能量每年全球增长0.4%,这一增长与海面温度上升有关。” 本文的主要作者Borja G. Reguero说道。

    “这项研究表明,全球波浪能可能是全球变暖有价值的潜在指标,类似于二氧化碳浓度,全球海平面上升或全球表面大气温度,”洛萨达说。

    了解海浪能量如何响应海洋变暖对沿海社区具有重要意义,包括预测对基础设施、沿海城市和小岛屿国家的影响。事实上,波浪作用是沿海变化和洪水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随着波浪能量的增加,其影响可能会变得更加深远。海平面上升将进一步加剧这些影响,更多的波浪能量将会到达岸上。

    根据坎塔布里亚大学费尔南多•梅德斯(FernandoJ.Méndez)的说法,气候变化的影响在人类和海洋交汇的沿海地区尤为明显。他说:“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风险分析忽略了波浪能的变化,而海平面上升是唯一的驱动因素,这可能会低估气候变化的后果。”

    (侯颖琳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8066-0
相关报告
  • 《印度洋-太平洋变暖正在改变全球降雨分布》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19-12-31
    • 在最近几十年,受全球海洋温度升高的影响,横跨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的暖池面积也扩大了将近一倍。印-太暖池区已经是全球海洋最温暖的部分,并且每年都在扩大,其每年增加的面积相当于加利福尼亚的区域。暖池扩张是不均匀的,与印度洋相比,西太平洋海温变暖更明显。1977~1980年期间暖池海表面温度的变化与全球平均海表面温度的变化同时发生,随后是人为排放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变暖。值得注意的是,海表面温度的变化也与太平洋十年振荡(PDO)的正相位一致。暖池面积的扩张正在改变一种热带地区最主要的季节内变率,即MJO。MJO的活动是一种海气耦合的对流现象,因此对热带海表面温度的依赖性很大,当海表面温度较高时,MJO活动通常较高。理想化全球变暖情景下的数值模式实验表明,热带海洋表面温度的升高会导致MJO活动有组织地向东传播速度加快,尽管基于观测解释MJO速度加快尚待进一步研究。整个热带盆地的快速升温并不一致,观测显示在赤道地区,11月至次年4月期间最大的变暖是发生在东印度洋-西太平洋暖池上空,当时MJO是活跃的。 MJO是一种海-气耦合现象,其特征是云、降水、风和气压等扰动在赤道地区向东移。MJO活动会导致大部分海洋大陆的平均降雨量有所增加,印度洋-太平洋变暖引起的大尺度环流变化和PDO相位也可能与MJO相互作用,从而影响该区域降水的变化。MJO活跃位相作用下,一系列雨云在热带海洋上空从非洲的塞舌尔向东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移动,这将影响从印度季风到美国热浪和洪水的方方面面。MJO的变化给中太平洋、美国西部和东部沿海、印度北部、东非和中国长江流域带来了较大的降水量。研究结果表示,这些变化也将导致澳大利亚北部、亚马逊河流区域、非洲西南部和东南亚的降雨量增加。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将准确的天气预报范围扩大到2~4周,而MJO是这项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关键之一。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关键的基准,根据本文在气候变化中模拟MJO活动的能力,来确定哪些计算模式可用于大范围天气预报。 尽管整个印太暖池区已经变暖,但温度升高最大的区域出现在西太平洋上空,温度变化的不对称性会形成了纬向的温度梯度,将湿度较大的大气从印度洋输送到西太平洋,从而加强了云层的形成。这改变了MJO的生命周期,这些云层在印度洋上空停留的时间从平均19天缩短到15天。在西太平洋上空,云层又停留了5天。研究人员发现,正是由于MJO驱动的云层停留地区的变化,导致了全球的天气变化。气候模式结果表明,印度洋-太平洋的持续变暖极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全球降雨分布的变化。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加强海洋观测阵列,以准确监测这些降水的变化,进一步改进我们的气候模型,以便更准确的预测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气候变化中的海洋热浪》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19-08-19
    • 众所周知,陆地上发生的热浪对人类健康、基础设施和农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人们对海洋热浪(MHWs)的关注正在增长,因为它们可能导致巨大的生态和经济影响。Holbrook等人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第一篇关于全球MHWs的综合分析报告。他们确定了这些事件的具体驱动因素,以及MHWs与已知气候振荡之间的关联。 在局部范围内,MHWs可以通过海洋表面的异常海洋加热引发(例如气温、风或云层的变化),也可以通过水平或垂直洋流与周围海洋的混合而引发。这些局部MHWs驱动过程通常与大规模气候振荡有关,Holbrook等人已经在1982~2016年之间为MHWs制定了这种关系。例如,作者表明在厄尔尼诺事件期间,一些最强烈的MHWs在ENSO期间发生。 理解MHWs驱动因素的一个关键动机是确定如何使用他们来预测这些事件。ENSO以前被认为是可预测性的重要来源,能够提前一年预测大气和海洋变量,如降水和温度。Holbrook等表明许多地区的MHWs也可能根据它们与ENSO和其他气候振荡的联系进行预测。 研究发现表明,气候变化大大增加了MHW的强度、频率和持久性。然而,他们的发现主要反映了海洋的变暖趋势,而不是MHW本身的变化,换句话说,平均海洋温度上升,但平均温度附近的变化保持相对稳定。从根本上说,在不调整变暖趋势的情况下定义MHW会将区域气候变率与全球气候变化混为一谈。 然而,长期气候变化可能会改变或促成MHWs。过去的研究发现,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气候振荡可能会发生变化,如ENSO或者将这些振荡与海洋偏远地区联系起来的遥相关。有趣的是,海洋温度变化的模式以及MHWs强度的变化模式可能与海洋变暖模式有很大不同。 MHWs的科学研究,包括其驱动因素、影响和未来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Holb-rook等人为确定MHWs的原因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框架,以改进对这些事件的预测,以及我们对它们如何随着长期气候变化而演变的理解。 (侯颖琳 编译;於维樱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