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所揭示太阳能光催化 "向阳背阴" 电荷分离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wukan
  • 发布时间:2018-07-16
  • 近日,大化所范峰滔研究员和李灿院士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表面光电压成像仪器,阐明相比于传统的内建电场导致的电荷分离,电子和空穴的迁移性差别可产生扩散控制的电荷分离过程,且后者对不同晶面的电荷分离贡献更大。相关工作发表在《自然-能源》(Nature Energy)上。

    光催化过程的理解是高效利用太阳能的前提。其中,对半导体光催化中光激发电子和空穴的有效分离和迁移的理解是提高光催化效率的关键。李灿团队前期利用基于原子力显微镜的光电压测量技术,在单颗粒纳米晶粒子的光生电荷分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2013年,在规则暴露晶面的BiVO4半导体催化剂上,利用化学氧化还原探针,确认了BiVO4不同晶面之间的光生电荷分离效应(Nature Comm.);2015年,利用自主研发的纳米分辨表面光电压谱,揭示出半导体不同晶面空间电荷层存在各向异性的内建电场,可以表现出数十倍差别的空穴迁移各向异性,回答了晶面电荷分离驱动力的来源问题(Angew.Chem.Int.Ed.)。

相关报告
  • 《FLASH揭示光催化的超快动力学机制》

    • 来源专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知识集成服务平台
    • 编译者:魏韧
    • 发布时间:2021-03-16
    • 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首次利用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FLASH并结合理论计算的方法,在氧化物光催化剂表面,对诱导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的光进行实时研究。他们发表在ACS Catalysis杂志上的成果显示,一氧化碳到二氧化碳的光转化发生在超快光学激光脉冲触发反应后的1.2到2.8皮秒之间。 光催化剂能促进由光触发的化学反应,具有一系列潜在的应用,包括空气和水净化以及自表面清洁。为确保能够有效使用光催化剂并优化其性能,了解活性光催化剂表面上的早期光动力学至关重要。 二氧化钛是最具工业应用前景的光催化剂之一。目前该研究小组利用FLASH自由电子激光的超短激光脉冲对其进行研究。将二氧化钛暴露在一氧化碳和氧气的混合气体中,将波长770纳米的光学激光与FLASH飞秒X射线激光脉冲同步。光学激光脉冲触发一氧化碳的光催化氧化过程,而FLASH脉冲则被用于实时研究表面上的反应动力机制,利用FLASH的超导射频加速器技术,能够在皮秒时间尺度上直接实时跟踪光反应。 利用软X射线光电子能谱,可以较高的表面灵敏度识别单个化合物。通过收集光反应触发后特定时间内的一系列光电子能谱,该团队得以监测光电子能谱的演变,并观察新化合物的形成瞬态。该小组在研究结果基础上进行假设,在光照后最初的1.2皮秒内,发生氧活化过程,电子从氧化钛表面转移到吸附在表面的氧分子上。在光照后1.2到2.8皮秒之间,观察到由一氧化碳氧化而成的二氧化碳。 不来梅大学计算材料科学中心(BCCMS)和马克斯·普朗克物质结构与动力学研究所的科学家合作进行理论预测,氧吸附在光催化剂表面导致电荷转移复合物(charge transfer complex)的形成。这意味着在光子能量为1.6 eV(770 nm)的激光照射下,电子从二氧化钛直接转移到吸附于其表面的氧气上,可以触发反应。 研究可能开辟一条新的研究途径,即利用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研究催化剂表面光反应关键的第一步,这也是汉堡超快成像中心卓越集群的研究课题之一:先进的物质成像技术。
  • 《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实现光催化助催化剂调控内建电场的成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
    • 发布时间:2017-10-12
    • 近日,大化所朱剑博士、范峰滔研究员和李灿院士等人利用自主研发的空间分辨表面光电压谱和开尔文探针成像系统研究助催化剂在太阳能燃料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发现纳米尺度助催化剂可以有效调控光催化材料内建电场的方向和大小,在界面处形成高达2.5kV/cm的内建电场,局部的光电压值可达到80倍的增强。该研究揭示了助催化剂增强光催化甚至热催化性能的新机制。文章发表在近期出版的《纳米快报》上(Nano Letters, DOI: 10.1021/acs.nanolett.7b02799) 助催化剂是利用光催化和光电催化转化太阳能到化学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绝大多数的光催化体系都需要引入助催化剂(cocatalyst)来极大提升光催化的活性。人们一直以来对于助催化剂在上述转化过程中所起到的真正作用并不清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光催化过程中光生电荷做为一种重要的反应中间物参与了绝大多数的催化反应基元步骤,因此光催化性能的提升并不能简单归属于助催化所促进的表面反应动力学。范峰滔和李灿研究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空间分辨表面光电压谱和开尔文探针成像系统发现在以BiVO4为代表的模型体系上区域沉积助催化剂后,助催化剂和光催化材料界面的空穴转移得到了极大的增强。令人惊奇的是使未担载助催化剂的区域的内建电场方向发生了反转,且强度提高。实验数据和数值模拟的结果进一步表明助催化剂的引入有效的增加了空间电荷层的尺寸,使其由原来两个独立相反的内建电场变为相互连接且方向一致的内建电场,极大的增强了电荷分离的能力。研究还发现双助催化剂的使用具有协同增加内建电场的作用。表面光电压成像研究表明助催化剂的引入在界面处形成高达2.5kV/cm的电场,使得电子和空穴在空间上有效分离。该结果与之前的研究(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9111-9114, JPCL, 2017, 8, 1419–1423)形成了光生电荷成像研究工作的系统性,揭示了提升表界面内建电场在构筑高效太阳能燃料转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