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单分子荧光方法揭秘α-突触核蛋白自限制聚集机制》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10-21
  • 帕金森病中α-突触核蛋白的角色至关重要,该蛋白是神经元内特征性路易小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α-突触核蛋白既具有高度的水溶性也显著地与磷脂膜结合,其在神经病理学中的功能双重性引起了广泛关注,与磷脂膜结合的α-突触核蛋白通过调控神经递质的释放来维持神经系统的稳定性,但其在膜表面的过度累积和聚集则可能引起膜结构的破坏,导致神经元损伤。α-突触核蛋白在细胞内浓度高(微摩尔量级),而在细胞外极低(纳摩尔量级),这种差异对其功能与稳定性提出了独特的科学问题。

    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的陆颖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刘聪团队联合发布了一项研究成果。此项研究主要运用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深入探索了帕金森病相关的关键蛋白——α-突触核蛋白在带负电的磷脂膜表面的聚集机制,解释了该蛋白如何在高和低两个极端浓度下都正常行使功能。该团队长期致力于膜蛋白动力学的研究,基于单个受体对多个供体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原理,他们在单分子荧光成像技术上取得了诸多高精度动力学测量的突破。

    通过精确控制实验条件和精细的数据分析,研究团队发现α-突触核蛋白在磷脂膜表面的聚集过程中呈现自限性特点。这一发现不仅加深了科学界对帕金森病α-突触核蛋白行为的理解,也为未来针对这一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策略开发提供了潜在的新靶点。研究结果显示,α-突触核蛋白在膜表面的聚集体在形成初期就显示出其大小和密度的自我限制特性,这一机制可能是控制其在膜表面累积的关键因素。研究团队发现,即使在较高蛋白浓度下,α-突触核蛋白的聚集体在磷脂膜表面的大小和密度均有限,呈现出明显的“自限性”特征。这一现象可能与蛋白在聚集体中的结合-解离动态平衡有关,这种平衡由单体与环境中的蛋白进行动态交换实现,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聚集体大小。

    该研究不仅在理解帕金森病的发病机理上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针对此疾病的未来治疗策略提供了可能的新靶点。

    图 α-突触核蛋白在膜表面的自限制吸附及其分子机制。 (A). α-突触核蛋白在囊泡上的有限吸附。 (B). α-突触核蛋白在平面磷脂膜表面的自限性聚集。 (C). 1 nM浓度下,α-突触核蛋白单体在平面膜表面的运动轨迹(上图)及其在膜表面的驻留时间(下图)。(D). 50 nM浓度下,α-突触核蛋白单体(蓝色)及聚集体(棕色)在平面膜表面的运动轨迹(上图)及单体在膜表面的驻留时间(下图)。(E). Alexa Fluor 647标记的α-突触核蛋白对膜表面Alexa Fluor 555标记的α-突触核蛋白聚集体内部单体的替换。(F). α-突触核蛋白通过聚集体内部单体的动态交换限制其自身生长的机制

  • 原文来源: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9383232/
相关报告
  • 《成像方法突出了细胞“骨架”蛋白的新作用:肌动蛋白分子帮助控制线粒体的分裂,与疾病有关》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8-12
    • 当你的骨骼帮助你的身体移动时,你细胞中的细骨样的细丝同样帮助细胞结构移动。现在,索尔克研究人员已经开发了一种新的成像方法,可以让他们监控这些丝的一个小子集,称为肌动蛋白。 “肌动蛋白是细胞中最丰富的蛋白质,所以当你对它进行成像时,它就遍布整个细胞,”索尔克生物光子核心机构的负责人、论文的通讯作者Uri Manor说。“到目前为止,很难分辨单个肌动蛋白分子的位置,因为很难从所有背景中分离出相关的信号。” 有了新的成像技术,索尔克的研究小组已经能够了解肌动蛋白是如何介导一项重要功能的:即帮助线粒体分裂为两部分的细胞“发电站”。这项研究发表在2020年8月10日的《自然方法》(Nature Methods)杂志上,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线粒体功能障碍。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癌症、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有关。 线粒体裂变是这些产生能量的结构或细胞器分裂和繁殖的过程,作为正常细胞维护的一部分;细胞器不仅在细胞自身分裂时分裂,而且在细胞处于高强度压力或线粒体受损时也分裂。然而,一个线粒体压缩成两个线粒体的确切方式却鲜为人知,尤其是最初的压缩是如何发生的。研究发现,将肌动蛋白从细胞中完全去除,会减少线粒体分裂,这表明肌动蛋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但是,破坏所有的肌动蛋白会导致许多细胞缺陷,因此很难研究这种蛋白质在任何一个过程中的确切作用,研究人员说。 因此,马诺和他的同事开发了一种新的方法来成像肌动蛋白。他们没有用荧光标记细胞内的所有肌动蛋白,而是创建了一个针对线粒体外膜的肌动蛋白探针。只有当肌动蛋白与线粒体相距10纳米时,它才会附着在传感器上,导致荧光信号增加。 如果肌动蛋白和细胞器之间没有离散的相互作用,肌动蛋白可能会随意地分布在所有线粒体膜周围,但曼纳的研究小组发现了肌动蛋白的明亮热点。当他们仔细观察时,热点位于另一个叫做内质网的细胞器穿过线粒体的相同位置,之前被发现是裂变位点。事实上,当团队观察肌动蛋白热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光和消失时,他们发现97%的线粒体裂变位点周围都有肌动蛋白荧光。(他们推测在另外3%的裂变部位也有肌动蛋白,但不可见)。 “这是我所见过的肌动蛋白在裂变部位聚集的最清晰的证据,”卡拉·斯基亚文说,他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同时也是Uri Manor实验室和Salk教授Gerald Shadel实验室的联合博士后研究员。“这比你使用其他肌动蛋白标记物更容易看到。” 通过改变肌动蛋白探针,使其附着在内质网膜而不是线粒体上,研究人员能够拼凑出不同成分加入线粒体裂变过程的顺序。研究小组的结果表明,肌动蛋白在到达内质网之前就已经附着在线粒体上了。这对内质网和线粒体如何协同工作以协调线粒体分裂提供了重要的见解。 在bioRxiv上的一份预印本中描述的其他实验中,Manor的团队还报告说,在其他细胞器(包括核内体、溶酶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分裂的位点也可以看到内质网相关肌动蛋白的积累。这表明肌动蛋白的一个子集在细胞器动力学和稳态(生理平衡)中具有广泛的新作用。 在未来,该团队希望研究已知的改变线粒体动力学的基因突变如何也可能影响肌动蛋白与线粒体的相互作用。他们还计划调整肌动蛋白探针,使肌动蛋白接近其他细胞膜。 “这是一种通用工具,现在可以用于许多不同的应用,”索尔克光学显微镜专家、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之一张彤(音)说。“通过切换靶向序列或纳米体,你可以解决细胞生物学中的其他基本问题。” “我们正处于显微镜的黄金时代,分辨率更高的新仪器不断被发明;但尽管如此,你所能看到的东西仍然有很大的限制,”马诺说。“我认为,将这些功能强大的显微镜与新方法结合起来,选择你想看到的东西,就是下一代成像技术。”
  • 《Nature | 突触V-ATP酶-突触蛋白复合体的结构和拓扑》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6-06
    • 2024年6月5日,斯坦福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Structure and topography of the synapti V-ATPase–synaptophysin complex的文章。 突触小泡是一种具有精确定义的蛋白质和脂质组成的细胞器,然而突触小泡生物生成的分子机制却主要不为人知。 该研究通过对从小鼠大脑中分离出来的功能性突触小泡进行原位冷冻电子断层扫描和单颗粒冷冻电镜观察,发现了突触小泡 V-ATP 酶和突触素之间的明确界面。突触小泡 V-ATP 酶是一种依赖 ATP 的质子泵,它能建立跨突触小泡的蛋白质梯度,进而驱动神经递质的吸收。突触素及其同系物突触素7和突触苷元8属于突触小泡蛋白家族,其功能尚不清楚。 该研究对突触素基因敲除小鼠进行了结构和功能研究,证实了突触素是 V-ATPase 的相互作用伙伴。虽然在与突触素相互作用时,V-ATP 酶的构象几乎不会发生变化,但突触囊泡中突触素的存在会严重影响 V-ATP 酶的拷贝数。这种对突触小泡形貌的影响表明,突触素有助于突触小泡的生物生成。为了支持这一模型,研究人员观察到突触素基因敲除小鼠表现出严重的癫痫易感性,这表明神经递质释放失衡是突触素缺失的生理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