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范院士团队发表石墨烯石英纤维最新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5-08
  • 石英纤维,凭借其轻质高强、化学性质稳定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结构增强材料。将石英玻璃纤维金属化或与其他导电材料复合可提升纤维导电、导热特性,进而拓展石英纤维在柔性传感、高功率散热、电磁屏蔽等诸多领域的应用。然而,纤维表面金属化的过程会导致纤维柔性降低和严重的金属污染问题。因此,开发一种可批量化制备柔性、高导电性石英纤维的新方法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最近,北京大学、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刘忠范院士团队,将石墨烯与石英纤维相融合,提出了一种批量化制备石墨烯石英纤维的强制流化学气相沉积生长方法。获得了兼顾石墨烯优异导电性和石英纤维高机械性能的石墨烯石英纤维,实现了易燃有机气体的高灵敏度实时在线监测。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基于石墨烯石英纤维的面电阻均匀可调的纤维织物,成功实现了接近1000 °C高温的工业电加热器件构筑。相关成果以“Massive Growth of Graphene Quartz Fiber as a Multifunctional Electrode”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CS Nano(2020, 14, doi: 10.1021/acsnano.0c01298)上。

    本研究工作中,通过内部缠绕有石英纤维的同轴套管构造限域空间,实现了基于强制流的低压化学气相沉积(Forced-flow CVD)生长条件。通过反应压强和体系中碳氢比的控制,显著增加了碳物种碰撞、反应的机率,在石英纤维表面实现了1-2层石墨烯的均匀包覆(图1),最终研制出可批量化生产的石墨烯石英纤维。

    图 1 石墨烯玻璃纤维的强制流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

    在应用研究方面,利用柔性导电的石墨烯石英纤维制备了有机气体仿生传感器,装配有该传感器的机器小车表现出高的灵敏度、较快的响应时间(<0.5s)和高循环稳定性(>5000次循环)。此外,研究发现由石墨烯玻璃纤维编织成的织物具有较高的电热转换效率(>90%),可实现宽温区(55-980°C)、快速升温(<15s)的高温电加热效果(图2)。

    图 2 柔性石英纤维织物用于高温电加热

    该研究不仅为石墨烯新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将传统基础材料和石墨烯材料有机结合,有力推动了石墨烯石英纤维的工业化生产和商业应用。

    北京大学崔光博士后、程熠博士生和刘灿博士后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刘忠范院士、刘开辉研究员和河南大学陈珂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北京石墨烯专项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相关报告
  • 《刘忠范院士团队发表石墨烯石英纤维最新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07
    • 石英纤维,凭借其轻质高强、化学性质稳定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结构增强材料。将石英玻璃纤维金属化或与其他导电材料复合可提升纤维导电、导热特性,进而拓展石英纤维在柔性传感、高功率散热、电磁屏蔽等诸多领域的应用。然而,纤维表面金属化的过程会导致纤维柔性降低和严重的金属污染问题。因此,开发一种可批量化制备柔性、高导电性石英纤维的新方法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最近,北京大学、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刘忠范院士团队,将石墨烯与石英纤维相融合,提出了一种批量化制备石墨烯石英纤维的强制流化学气相沉积生长方法。获得了兼顾石墨烯优异导电性和石英纤维高机械性能的石墨烯石英纤维,实现了易燃有机气体的高灵敏度实时在线监测。在此基础上,研制了基于石墨烯石英纤维的面电阻均匀可调的纤维织物,成功实现了接近1000 °C高温的工业电加热器件构筑。相关成果以“Massive Growth of Graphene Quartz Fiber as a Multifunctional Electrode”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ACS Nano(2020, 14, doi: 10.1021/acsnano.0c01298)上。 本研究工作中,通过内部缠绕有石英纤维的同轴套管构造限域空间,实现了基于强制流的低压化学气相沉积(Forced-flow CVD)生长条件。通过反应压强和体系中碳氢比的控制,显著增加了碳物种碰撞、反应的机率,在石英纤维表面实现了1-2层石墨烯的均匀包覆(图1),最终研制出可批量化生产的石墨烯石英纤维。 图 1 石墨烯玻璃纤维的强制流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 在应用研究方面,利用柔性导电的石墨烯石英纤维制备了有机气体仿生传感器,装配有该传感器的机器小车表现出高的灵敏度、较快的响应时间(<0.5s)和高循环稳定性(>5000次循环)。此外,研究发现由石墨烯玻璃纤维编织成的织物具有较高的电热转换效率(>90%),可实现宽温区(55-980°C)、快速升温(<15s)的高温电加热效果(图2)。 图 2 柔性石英纤维织物用于高温电加热 该研究不仅为石墨烯新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同时将传统基础材料和石墨烯材料有机结合,有力推动了石墨烯石英纤维的工业化生产和商业应用。 北京大学崔光博士后、程熠博士生和刘灿博士后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刘忠范院士、刘开辉研究员和河南大学陈珂教授为本文的共同通讯作者。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基金、北京石墨烯专项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 《刘忠范:不要走不出实验室的石墨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28
    • 去年,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忠范在全国做石墨烯产业调研,他考察了上百家企业,足迹遍及14个省份。他得出结论:虽然中国石墨烯产业规模引领全球,但仍存在盲目发展等问题。他建议产业要有长远规划,同时科技和经济要形成合力,使产学研有效结合。 刘忠范曾表示,“不要走不出实验室的石墨烯”。日前,他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称,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揭牌成立一年多,已经建成了一条生产示范线,使石墨烯产品走出了实验室。他透露,研究院正在布局石墨烯未来“撒手锏”级用途的研发,期待成为“颠覆性”的技术。 与往年一样,今年他将把多个提案带上两会。“今年我会呼吁研究生复学问题,让处于停滞状态的研究工作尽快恢复。许多科研工作是争分夺秒的竞争,耽误半年甚至一年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必须引起重视。” 谈提案 建议研究生尽快复学 新京报:今年疫情期间,你提出“研究生复学”建议,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刘忠范:关于研究生复学问题,大家可能还没认识到它的严重性和迫切性。我手下有十几个研究生,他们到现在都没回来,已经4个多月了,而且似乎还看不到复学的具体前景。 对于理工科的学生来说,他们需要做实验,而不是在家上网课就行了。事实上,研究生是科研工作的重要力量,研究生不回来就意味着我们的科研工作处于停顿状态。从全国来看,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许多科研工作是争分夺秒的竞争,耽误半年甚至一年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必须引起重视。 所以我建议研究生迅速复学。其实研究生复学并不难,尽管他们来自全国各地,但是他们分散在各个导师门下,把好进口关,同时明确导师的责任,让更多的人担当起来,就能够规避风险,做到复学防疫两不误。今年两会上我还会呼吁这件事。 新京报:今年两会期间,你还关注哪些问题?有何建议? 刘忠范:一些提案正在撰写之中,其中一个提案是关于顺势而为,推动“线上政务”快速发展。因为疫情原因,大家不再集中面对面开会了,很多采取网络视频会议的形式。我建议,疫情过后应继续推广视频会议,让更多的会议是在线上跑,而不是在路上跑。 包括很多非纯学术性的评审评估会议、年度汇报会议等,完全可以推广视频会议,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也是疫情防控常态化所必须考虑的举措。 另外我还关注一件事。受疫情影响,今年的GDP会有一定的下降,我们应适时调整GDP预期,做好宣传工作。同时要预防疫后出现违背科学规律、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大干快上、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的极端做法。要防患于未然,以免带来更大的损失。 新京报:你以往的提案不局限于科技领域,还涉及文化和城市管理等方面,这些提案的进展情况如何? 刘忠范:我的提案有些已经落地,有些正在推进中,让我很有成就感,包括关于军民融合、扫黑除恶等提案就是典型的实例。我的切身感受是,民主党派提的建议切中要害时,中央和有关主管部门会高度重视,并切实推动落地。 谈中国石墨烯产业 规模上国际领先,但跑得有点快、有点盲目 新京报:提到石墨烯,大家最先想到的是电池。此次疫情期间,又出现了石墨烯口罩。请介绍一下石墨烯材料的原理,未来跟大众最贴近的产品可能有哪些? 刘忠范:石墨烯是一种纯碳材料,只有一个碳原子层,是最薄的、透明的轻质高强材料。石墨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都是最好的。它的强度也特别大,理论上比钢高上百倍。 石墨烯电池是个概念很糊涂的说法。目前在电池里面,石墨烯主要充当导电添加剂的角色,实际用量很少,不能称之为石墨烯电池。目前市场上炒得最热的石墨烯产品有“三大件”,一是石墨烯大健康和电热产品,如电热服和电暖画;二是石墨烯改性电池;三是防腐涂料。这“三大件”占据了当前石墨烯产品的大半江山,属于石墨烯材料的第一代产品。 新冠疫情催生了石墨烯口罩,据说效果不错。原理上讲,石墨烯的超大比表面积会显示出强大的吸附性能,可吸附新冠病毒、雾 霾颗粒物等。从性价比上讲,是否比传统的活性炭吸附剂更有竞争力,尚需市场检验。 新京报:你经常提到石墨烯需要“撒手锏”应用,未来可能出现在哪个行业领域? 刘忠范:“撒手锏”应用指的是“非它不可”,没有石墨烯不行。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石墨烯具有很多优异的“特性”,如果未来这些“特性”能在实际的石墨烯材料和产品中很好地展示出来,必将产生“撒手锏”技术。可以想象,石墨烯作为透明导电薄膜材料,将来有望做出可自由折叠的手机来,这是传统的ITO导电玻璃无法实现的。 当然,石墨烯真正的“撒手锏”用途究竟是什么,现在还不好说,这也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内容,大家都充满期待。 新京报:你如何评价中国石墨烯产业化的发展?目前还面临哪些挑战?如何突破? 刘忠范:2019年,我花了近半年时间,在全国做石墨烯产业调研。今年3月31日,我给有关部门提交了一份石墨烯产业调研报告,上半年也会正式出版“中国石墨烯产业研究报告”。我实地考察了上百家石墨烯企业和研发机构,走了十几个省份和近30个城市。有代表性的企业,我几乎都去现场看过。 总体上讲,中国的石墨烯企业规模在国际上独占鳌头。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有近1.5万家号称做石墨烯业务的企业。从石墨烯材料的规模化生产能力来看,粉体材料年产能达到5100吨,CVD薄膜年产能达650万平方米,国外产能加到一起也没中国多。 这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挑战所在。我们跑得有点快,有点盲目,在产业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的时候,产能就接近过剩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只关注现在、不重视未来。大家关注的都是现在能卖钱的产品,内衣内裤、口罩、护腰、面膜等。而对于涉及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我们关注得非常少。也就是说,我们的关注点跟国外不在一个频道上。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一万多家企业绝大多数都是小微企业,而且大都是为石墨烯而成立的初创型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非常有限。这次疫情对许多石墨烯企业打击很大,甚至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压力。 如何突破这种窘境?我建议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上下功夫,要把我们庞大的科研大军和产业大军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合力,从政策上引导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现象。另外,我们不能操之过急,尤其不能急功近利。 在这一点上,政府还有许多事情可做,我们的制度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在石墨烯高科技领域,既需要强大的市场需求牵引,也需要国家意志引领的面向未来的战略规划和布局。 谈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已建成生产示范线,布局“撒手锏”级技术 新京报:2018年10月,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揭牌。在一年半的时间里,研究院开展了哪些工作?发展情况如何? 刘忠范:从一个课题组变成一个研究院,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尽管时间很短,研究院发展迅速,目前已有近220人规模,并且以每年新增100人的速度快速扩张,各方面工作已全面展开。 过去一年多来,我们最大的成绩是建成了石墨烯薄膜材料生产示范线,实现了从实验室样品,到产品乃至商品的跨越。我们还成立了市场部,负责向外营销,终于能够把实验室的东西变成商品,拿到市场上去参与全球竞争。 未来的石墨烯产业,核心还是材料问题。如果能把最好的材料制备技术和制备工艺掌握在自己手里,就掌握了核心竞争力。材料生产不仅是技术和工艺,最后还体现在装备制造能力上。我们成立了装备研发中心,目前团队已经组建起来,吸引了多位资深装备制造专家,并且正在筹建装备生产基地。 新京报:石墨烯研究院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能否列举一二?介绍一下它们的特点和应用? 刘忠范:尽管还不能说立刻产业化,但在布局未来可能的“撒手锏”级技术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诸多突破。 比如我们发明了超级石墨烯玻璃。玻璃是透明的,一般不导电。我们成功地在高温条件下,让石墨烯薄膜“长”在玻璃上。这种石墨烯玻璃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 实际上,它还解决了一个石墨烯薄膜应用的难题——转移问题。石墨烯太薄了,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附在什么东西上。通常在铜箔上生长出来的石墨烯需要剥离下来转移到支撑衬底上。我们的石墨烯玻璃完全回避了这个难题,直接拿去用即可。 超级石墨烯玻璃能做什么用呢?由于它的导电导热性能特别好,已经展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可以用做智能窗和透明加热片,除霜除雾并具有电暖器功能。我们更期待它能够替代传统的ITO导电玻璃,用作手机触摸屏等。 新京报:石墨烯被称为“将带来颠覆性的材料革命”,在这方面,研究院还有哪些探索? 刘忠范:与超级石墨烯玻璃类似,我们还发明了石墨烯玻璃纤维,其导热性和导电性非常好,加上十伏左右的电压,一分钟左右就可以升温四五百摄氏度,电热转换效率远高于传统的电阻丝。 我们期待它能完全改变传统的电加热系统和技术。或许这就是一项颠覆性的技术,改变传统电加热领域的游戏规则,成为石墨烯的“撒手锏”级应用。 诸如此类,我们正在探索中的未来技术还很多,比如石墨烯光纤技术、石墨烯透明天线等。 谈“研发代工” 由市场需求牵引,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 新京报:你之前提出试点“研发代工”,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这是怎样一种模式? 刘忠范:在研究院运行机制探索上,我们下了非常大的决心,希望把技术研发和市场需求高效地结合起来。我们提出了一个理念叫“研发代工”,这是一个全新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简单地说,就是给企业“打工”做研发,针对企业和市场的实际需求,开展“定制化”的研发工作。 “研发代工”针对企业的需求,成立专门的研发团队,用企业的钱、做企业的事、到企业去落地,与企业共享利益,共同打造“品牌”产品,是一种“一对一”的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一方面解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因为企业常常缺少研发团队和研发能力,普通的项目制合作很难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教授办企业”带来的诸多挑战,各司其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新京报:“研发代工”目前试点情况如何? 刘忠范:试点进展迅速,对企业产生很强的吸引力。以“粉体石墨烯规模化生产的研发代工合作”为例,我们的代工伙伴拥有百吨级的石墨烯生产线,我们在已有制备技术的基础上,成立专门研发团队,对接企业的技术升级需求,立即形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共同打造引领世界的石墨烯粉体材料生产基地。这种结合的优势明显,我们不需要从零开始投资建设石墨烯生产线,而企业也不需要养一个专门的研发团队,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我们已经布局了一批类似的“研发代工”平台,涵盖材料制备、航空轮胎、防腐涂料、导电添加剂、电加热、石墨烯天线、特种应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