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抗氢脆铝合金设计制备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5-16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集成项目(批准号: U23A6013)、面上项目(批准号: 52071260)等资助下,西安交通大学刘刚教授、孙军院士以及上海交通大学许元涛博士与德国马普可再生材料研究所B. Gault教授等合作,制备出一种具有超高抗氢脆能力的轻质可焊铝合金,在高达7 ppmw氢含量下氢致拉伸延伸率仅降低9%。相关研究成果以“基于结构复杂相工程化设计创制抗氢脆铝合金 (Structurally complex phase engineering enables hydrogen-tolerant Al alloys)”为题,于2025年5月8日发表于《自然》(Nature)杂志,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879-2。

    双碳战略下“氢能经济”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中氢的存储与运输对结构金属材料的服役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铝合金是轻量化发展的首选金属材料,也是“氢能经济”的重要候选材料。但是铝合金与高强钢、钛合金等金属材料类似,表现出明显的“氢脆”敏感性,即在吸收氢原子后其变形能力下降、塑性降低,极易引起低应力脆断和无征兆失效。调控第二相颗粒被认为是提升铝合金抗氢脆能力的有效手段,其中高密度纳米级弥散分布以及晶体内部高氢结合能是两个必须同时满足的特性,但是对于铝合金中已知的第二相颗粒,这两个特性往往“互斥”地存在。因此,发现具有更高氢结合能的第二相颗粒、并实现其高密度纳米化设计是铝合金领域国内外学术界与工程界热切关注的焦点问题。

    研究团队首次提出:采用复杂金属相(Complex metallic phase, CMP)纳米颗粒作为氢陷阱,能够有效捕获氢原子并均匀稳定在晶粒内,抑制其在晶界等界面上的偏聚。其中Samson相Al3Mg2作为最复杂的CMP之一,其1832个点阵位点仅被1168个Al或Mg原子占据,近40%位点为结构无序或结构空位,是天然优异的氢陷阱,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其氢结合能大于0.9 ev/atom,超越了铝合金中已报导的所有第二相颗粒。但是Samson-Al3Mg2相形核能垒高,一般在晶界等高能量位置上非均匀形核且粗化成微米尺度颗粒,很难在晶粒内形成高密度纳米化弥散分布。研究团队对此进行了微观组织的优化设计,在微量Sc添加的Al-Mg合金中,提出了两步热处理的双级析出制度:第一步热处理先在晶粒内预设高密度的Al3Sc纳米颗粒;在第二步热处理中通过类模板效应诱导Al3Mg在Al3Sc/基体界面上原位析出 (图a)。这种复杂析出行为,使得Al-Mg-Sc合金与未添加Sc相比强度提高40%、抗氢脆能力提高近5倍,在高达约7 ppmw的氢含量下其拉伸延伸率降低幅度仅为9% (图b),拉伸均匀延伸率大于10%,优于已报道的其他铝合金材料。这一微观组织设计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铝合金“强度越高,则氢脆敏感性越大”的困境,实现了强度与抗氢脆能力的同步提升,同时易于放大至规模化工业生产,将为新型抗氢脆高强铝合金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 原文来源: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48/info94907.htm
相关报告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 在高效高温工况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0-23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T2225024)等资助下,南开大学袁明鉴教授课题组联合多伦多大学Edward H. Sargent教授团队,在高效高稳定无jia’an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可控制备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以“兼具高效热稳定性的甲脒铯组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High-efficiency and thermally stable FACsPbI3 perovskite photovoltaics)”为题,于2024年9月30日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103-7。   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高效率、低成本,已成为新一代光伏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随着从小规模实验室制备向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转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高温工况运行稳定性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障碍。目前,高性能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仍需依赖氯化添加剂来稳定物相并调控结晶。然而,该添加剂在高温条件下极易分解,显著降低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高温工况条件下的运行稳定性。因此,发展无jia‘an添加的FACsPbI3合金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是实现兼具高效率高稳定性钙钛矿光伏的必由之路,是推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的关键环节。   南开大学化学学院袁明鉴教授课题组针对该领域难点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首次揭示了FACsPbI3合金钙钛矿显著的结晶与物相时空差异性是导致薄膜内部存在化学组分异质性的关键原因。这一组分不均一性直接导致了器件在高温工况条件下的性能衰减。基于上述发现,研究团队与合作单位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模拟分析,结合多维度原位结晶动力学研究,首次提出了具有普适性的配体辅助结晶路径转变策略,实现了高质量均一组分FACsPbI3合金钙钛矿薄膜的可控制备,彻底解决了FACsPbI3钙钛矿薄膜的空间组分异质性问题,成功制备了兼具世界一流的能量转换效率与高温工况稳定性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经过福建国家光伏产业计量中心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权威认证,该器件的稳态能量转换效率达到了目前已认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最高水平。   该工作立足化学基础学科,结合了先进的理论模拟分析技术,融合了凝聚态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等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成功实现了对钙钛矿半导体材料本征结构特性及构效关系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发展了高质量钙钛矿薄膜关键光伏材料可控制备新原理和新方法,为新一代钙钛矿光伏技术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 《 我国学者与海外合作者在中国碳氮综合管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20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批准号:42325707)等资助下,浙江大学谷保静教授团队与海外合作者,在中国碳氮综合管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Integrated carbon and nitrogen management for cost-effective environmental policies in China”为题,于2025年6月5日在《科学》(Science)期刊在线发表。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s4105。 碳和氮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关键元素,在维持土壤健康、促进植物生长、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人类源碳氮排放量快速增加影响地球系统安全。实施碳氮综合管理优化策略,调整多界面(空气、土壤、水体等)和跨部门(工业、农业、林业等)动态碳氮耦合过程,对我国实现低成本高效用的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团队自主构建了人类-自然耦合系统碳氮循环模型(CHANS-CN),系统解析了中国16个关键子系统的碳氮耦合过程,并通过多情景模拟揭示了中国碳氮综合管理的减排潜力和经济可行性。通过整合碳氮减排措施库和子系统碳氮耦合机理,识别了碳氮综合管理的优选措施和优先部门,在碳中和的国家战略目标下,预计到2060年将减少91%的碳排放和74%的氮排放,且能够使碳氮排放比回到稳定的历史区间(35~44)。相比单一碳或氮管理,综合管理策略的社会效益显著提升,2060年总实施成本带来的社会收益(包括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气候效益)超过实施成本的四倍。综合管理能将单位减排成本降低37%,达到3.1美元每千克碳氮当量(CNIeq),显示出其在减排成本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双重优势。 碳氮综合管理根据区域自然资源和经济限制差异设置碳氮减排措施组合与优先度,可促使生产过程与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协调,促进碳排放和氮污染有序减少,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供了依据,为制定多层次和弹性的碳氮管理策略提供了科学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