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大实现稳定度和不确定度均优于5E-18的锶原子光晶格钟》

  • 来源专题:计量基标准与精密测量
  • 编译者: 李晓萌
  • 发布时间:2024-03-01
  • 中国科大潘建伟、陈宇翱、戴汉宁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制了万秒稳定度和不确定度均优于5×10-18(相当于数十亿年的误差不超过一秒)锶原子光晶格钟。根据公开发表的数据,该系统不仅是当前国内综合指标最好的光钟,也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达到上述综合指标的国家。该成果对未来实现远距离光钟比对、建立超高精度的光频标基准和全球性光钟网络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相关成果于1月12日发表于国际计量领域重要学术期刊《计量学》。

    目前,最先进的光钟比国际上用于秒定义的微波喷泉钟的精度高出了两个数量级以上。正是基于量子精密测量技术的发展,第二十七届国际计量大会通过了“关于秒的未来重新定义”的决议,计划于2026年提出关于利用光钟重新定义国际单位制(SI)“秒”的具体路线,并将在2030年做出最终决定。为了推动基于光钟的新一代秒定义,要求至少3个不同实验室的光钟不确定度优于2×10-18,并通过光学链路或移动光钟实现优于5×10-18的频率比对精度。

    研究团队近年来在基于光晶格的超冷原子量子模拟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已先后在《自然》和《科学》发表了9篇论文,为发展高精度的光晶格钟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在该工作中,研究团队实现了锶原子(87Sr)的激光冷却,并将其束缚在长寿命的一维光晶格中,利用一束预先锁定到超稳腔的超稳激光来探寻锶原子钟态跃迁,并实现了光钟闭环运行。通过两套独立的锶原子光晶格钟(Sr 1和Sr 2)进行了频率比对测量,得到单套光钟的稳定度在10000秒积分时间被达到了4×10-18,在47000秒达到了2.1×10-18,整体达到了5.4×10-16/sqrt(τ),τ是积分测量的时间。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还对Sr 1光钟的系统频移因素开展了逐项评定,最终得到其系统不确定度为4.4×10-18相当于72亿年仅偏差1秒。上述性能指标表明该光钟系统已部分满足“秒”重新定义的要求。

    该研究工作提升了我国原子光频标的性能指标,结合潘建伟、张强、姜海峰、彭承志等前期实现的万秒稳定度优于4×10-19的百公里自由空间高精度时间频率传递 [Nature 610, 661 (2022)],为下一步建立远距离光钟比对(如 Sr/Yb, Sr/Ca+)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未来构建新一代全球时间基准乃至提供引力波探测、暗物质搜索的新方法等具有重要价值。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安徽省、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新基石科学基金会等的资助。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发布对SrII光学晶格钟(OLC)的不确定度评估结果》

    • 编译者: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6-24
    •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NTSC)对锶(Sr)光学晶格钟(OLC)系统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该系统的不确定度为Δν/ν=2.1×10?18。新建立的87Sr OLC通过将原子移入温度稳定的腔室进行时钟跃迁检测,控制了黑体辐射位移。它通过在内窗上使用导电光学薄膜来减轻直流斯塔克位移,并通过以相对较低的晶格势阱深度运行时钟来减少密度位移和交流斯塔克位移。此外,该时钟通过旋转整个装置来适应晶格与重力方向之间角度的变化,从而方便地调整浅晶格中的隧穿效应。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Metrologia》期刊中(DOI:10.1088/1681-7575/addc77)。
  •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发布对铯原子喷泉钟(NIM6)的不确定度评估结果》

    • 编译者:张宇
    • 发布时间:2025-06-24
    • 近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NIM)研制了一种新的铯(Cs)原子喷泉钟(NIM6),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不确定度评估。采用三维磁光阱加载光粘胶,可快速高效地获得更多冷原子,并实现可调且均匀的密度分布。围绕飞行管的热管保持了询问区域的一致且稳定的温度。此外,使用具有四个周向分布馈源的拉姆齐腔来减轻分布式腔的相位移动。在高原子密度下,铯原子喷泉钟(NIM6)实现的短期频率不稳定性为1.0×10?13τ?1/2,典型的整体B类不确定度估算数值为2.2×10?1?。通过协调世界时将铯原子喷泉钟(NIM6)的基本频率标准与其他铯原子喷泉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规定的不确定度范围内其频率是一致的。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Metrologia》期刊中。(DOI:10.1088/1681-7575/add9a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