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在Geological Magazine组织专辑,揭示亚洲风尘从陆到海的过程、历史和效应》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5-28
  • 国际期刊《地质学杂志》(Geological Magazine)于2020年第5期以专辑形式发表了基于“Asian dust from land to sea: processes, history and effect”(亚洲风尘从陆到海的过程、历史和效应)为主题的11篇论文,由来自中国、日本、美国和韩国科学家撰写。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以下简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孙有斌研究员及日本国立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Kana Nagashima研究员共同组织了该专辑。文章系统阐述了亚洲风尘从陆到海的源-汇过程、地质记录及其与大洋生态系统和全球气候之间的可能联系。本专辑的出版对亚洲风尘的海-陆统筹和古今结合研究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风尘,即由大气环流所携带的陆源物质,既是干旱区的主要侵蚀产物,也是许多深海沉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解风尘循环与气候系统的相互作用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课题。现代观测、模拟和沉积记录揭示出风尘的产生、释放和沉积均与地球气候变化紧密相连。通常寒冷的冰期伴随着更多大气粉尘、更干旱的源区气候、更少的植被覆盖和更强劲的风力。另一方面,风尘可以通过反射和吸收太阳辐射而直接影响气候,或者通过改变云层性质间接影响气候。此外,风尘输送到大洋还可以通过铁肥效应影响气候,因为风尘所含的可溶解铁可以调节海洋生态系统中碳的吸收,从而潜在影响大气CO?浓度和全球气候。观测和模拟显示,全球大气铁浓度的分布特征和大洋海底的风尘通量变化高度相似,表明风尘输入对大洋铁具有重要贡献。

    亚洲是全球第二大风尘源区,仅次于非洲,每年释放到大气和大洋中的风尘分别达6亿吨和7千万吨。与全球其他地区不同,亚洲风尘的产生有其特定地质背景。亚洲地形在新生代发生剧烈变化,主要表现为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隆起及新特提斯洋的西撤。同时,全球气候自始新世以来逐渐变冷。在构造隆升和全球变冷的共同驱动下,亚洲内陆地区遭受了长期干旱化,最终于渐新世-中新世在中亚形成了沙漠和广泛的黄土堆积。这一基本地质背景决定了从过去到现在亚洲风尘的产生、释放、搬运和沉积演变。观测证据表明亚洲风尘对陆地和海洋环境乃至全球气候都有重要影响。在东亚冬季风和西风急流的作用下,源自亚洲沙漠戈壁地区的风尘可向东输送至中国黄土高原、北太平洋、北美,甚至到达格陵兰岛。输送到北太平洋巨量的亚洲风尘为大洋浮游生物的生长提供了大量关键的常量(N,P,Si)和微量(Fe,Mn,Cd等)营养元素。亚洲风尘对大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具有潜在重要的作用。尽管过去30余年我们对亚洲风尘来源、搬运和沉积等方面的认识有了很大进展,但风尘与区域及全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相互作用仍所知甚少,主要由于缺少对亚洲风尘从陆到海的源-汇过程及效应的综合研究。这也是本专辑的初衷所在。

    此专辑的主要特点是大空间(从亚洲内陆到太平洋)和长时间(从现代到中新世)尺度的跨越。专辑论文涵盖了亚洲风尘从内陆塔克拉玛干沙漠到黄土高原、日本海、西菲律宾海和北太平洋,及其与大洋生态系统、全球气候、甚至人类活动的联系,并涉及亚洲风尘从陆到海的多种时间尺度(年际、冰期-间冰期和构造时间尺度)。按时间尺度可分为三个部分:现代亚洲风尘从陆到海、冰期-间冰期亚洲风尘从陆到海和构造时间尺度亚洲风尘的太平洋沉积记录。

    该专辑对于以下方面提供了新认识:亚洲风尘源区矿物地球化学特征、从现代到冰期时间尺度亚洲风尘产生的动力学机制、识别北太平洋风尘沉积的新指标、亚洲风尘向日本海的长期输入及其大洋生产力效应等(详见专辑文章)。未来,应该加强风尘从陆到海的搬运和沉积过程的连续原位观测,以及定量重建亚洲风尘向西太平洋输送的长期演化历史,并着重定量评价其与碳循环和新生代全球变冷的生物地球化学联系。这些记录模拟对比和海陆结合研究将给不同时间尺度的风尘-气候联系提供更有力的科学评价。

    本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计划项目、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等的支持。

    专辑链接: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geological-magazine/issue/367235954941225F32A137777BF2173C

  • 原文来源:http://www.qnlm.ac/page?a=5&b=2&c=231&d=1&p=detail
相关报告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研究人员发现第四纪以来亚洲夏季风降水演化受控于类ENSO系统的调控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9-06
    • 近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于兆杰副研究员和万世明研究员利用国际海洋全球变化计划(IMAGES,中法合作西菲律宾海)在西菲律宾海采取的高质量沉积物岩芯首次重建了2.36个百万年以来高分辨率的东亚夏季风的降水演化历史,并以此指标为基础整合了南海大洋钻探ODP 1146站和位于黄土高原的黄土磁化率降水指标,首次揭示第四纪以来热带太平洋类ENSO系统相位变动对东亚夏季风降水在经向和纬向上的不同控制作用。该项成果揭示亚洲季风的演化历史及西太平洋沉积记录在气候环境长期变化中的关键作用对于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目前国际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长时间尺度上,类ENSO系统相位的变动主要受控于东西赤道太平洋温度梯度差。研究发现,当东西赤道太平洋温度梯度差较大时,类ENSO系统相位趋向于拉尼娜模态,此时Walker环流的强度较强,该环流的上升分支(也就是降雨带分支)被压迫在东亚低纬度地区,从而导致该地区的降水显著增加,而此时东亚中纬度黄土高原地区降水显著减少,东赤道太平洋地区则由于较强的Walker环流驱动强烈的上升流混合(富含营养物质的底层水上涌)而促使生产力勃发;相反地,当东西赤道太平洋温度梯度差较小时,类ENSO系统相位趋向于厄尔尼诺模态时,上述情况如跷跷板一样出现相反的情况。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地球高纬度的气候变化,尤其是冰盖体积的变化是主导中更新世地球气候从41千年周期演变为100千年周期的主要原因。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于兆杰副研究员和万世明研究员通过进一步研究轨道时间尺度的赤道太平洋气候变化,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说。类ENSO系统可能通过控制北大西洋翻转流和Hadley环流自热带向高纬度地区传输热的量从而影响全球轨道气候周期的变化。类ENSO系统可能起到类似于热带气候变化的“放大器”的作用,将热带气候系统较小的扰动放大,通过海洋和大气环流的传输进而影响全球的气候变化。后续更多时间和空间尺度的证据将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挖掘。 本项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海洋所“优秀青年”启动基金(于兆杰),国家相关人才计划(万世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计划项目(万世明)的支持。 具体文章请参考: 1. Zhaojie. Yu (*), Wan, S., Colin, C., Song, L., Zhao, D., Huang, J., Li, T. (2018). ENSO-like modulated tropical Pacific climate changes since 2.36 Myr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the Middle Pleistocene Transition. 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19. https://doi.org/10.1002/2017GC007247 原文链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2017GC007247 2.Zhaojie. Yu(*), Wan, S., Colin, C., Yan, H., Bonneau, L., Liu, Z., et al. (2016). Co-evolution of monsoonal precipitation in East Asia and the tropical Pacific ENSO system since 2.36 Ma: New insights from high-resolution clay mineral records in the West Philippine Sea.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446, 45–55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1X16301868
  • 《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在西太平洋暖池的全球碳循环效应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3-06
    • 国际地学刊物《第四纪科学评论》(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地学领域顶级期刊)于2020年2月17日在线发表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徐兆凯研究员(第一作者)和李铁刚研究员(通讯作者)与法国巴黎南大学、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韩国海洋科学技术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和山东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Enhanced terrigenous organic matter input and productivity o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during the Quaternary sea-level lowstands: Forcing mechanisms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global carbon cycle(第四纪低海平面阶段西太平洋暖池西部边缘地区增强的陆源有机质输入和生物生产力:驱动机制和全球碳循环指示意义)”。他们基于多学科交叉和多圈层集成,证实了晚第四纪冰期阶段研究区在全球碳循环中的重要“汇”作用,进一步丰富了亚洲大陆边缘“源?汇”过程的研究内容。 西太平洋暖池为全球海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大气热量和水汽的重要贡献者,进而影响着全球气候和碳循环。然而,科研界对其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控制机制存在着明显争议:温跃层变化和陆源物质输入。这主要是因为相关研究多聚焦于前者变化显著但后者贡献有限的暖池中、东部(即远离陆地/岛屿的开阔大洋区),因而可能低估了后者的重要性。 上述科研人员通过系统对比暖池西部纬向岩芯剖面的水动力、陆源有机质输入、海表生物生产力及海底氧化?还原环境方面高分辨率综合记录,首次明确了晚第四纪冰期阶段研究区增强的陆源物质输入对海底碳埋藏的积极促进作用:1、以吕宋岛为代表的热带火山岛弧地区(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大陆架的广泛出露及出露大陆架上松散硅酸盐的强风化剥蚀作用可以消耗大量大气CO2(即“硅酸盐风化假说”,贡献了此时大气CO2浓度降低量的约10%;图2),且其产物的入海可以为大陆坡等海区带来丰富的陆源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如硅),进而导致此处的海表生物生产力勃发、海底还原环境及海底碳的大量埋藏;2、亚洲风尘物质及其所携带的营养元素(如铁和硅)输入量的增加也可以引起深海区(约占全球海洋面积的0.08%)类似现象的发生(即“铁假说”,贡献了此时大气CO2浓度降低量的约1.3%)。 本研究得到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2016ASKJ13)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77379119305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