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动物对微塑料的垂直迁移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2-24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在底栖动物对微塑料的垂直迁移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国科学院1区,IF=12.2)发表。

    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微塑料的垂直迁移是其在海洋中分布和归趋的主要研究问题之一,生物作用下的垂直迁移尤为重要。微塑料被底栖动物摄食的现象普遍存在,然而目前在底栖动物对于微塑料在沉积物中垂直分布的作用方面,相关研究仍然较少。

    本研究选取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中模拟了蛤仔的生物扰动作用下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塑料微珠(规格为 200 μm)在沉积物中迁移的现象。研究结果显示,菲律宾蛤仔在暴露于环境浓度相关的 PS 微珠中时,表现出了延长适应环境的时间的行为,但随后的掘穴行为(含埋栖率和掘穴速度)并未受到影响。经过14天的微塑料暴露,蛤仔的条件指数、清滤率和耗氧率也未表现出显著的胁迫性影响。在生物扰动作用下,微塑料可以迅速被转移到更深层次的沉积物中(沉积物表层以下6-8 cm处)。通过分析生物扰动对微塑料的迁移机制,研究发现,蛤仔的掘穴、移动及摄食等行为均会对微塑料的垂直迁移产生影响。

    结果表明,在菲律宾蛤仔未受到微塑料暴露的胁迫性影响时,其生物扰动行为会促进微塑料在沉积物中的垂向迁移,同时也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基于生物的管理策略可能是减轻海水中微塑料污染的一种更为环保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生张康宁为论文第一作者,孙晓霞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际科学伙伴计划等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Zhang K.,Zheng S.,Zhao C.,Liang J.,Sun X.,2024. Bioturbation effects and behavioral changes in buried bivalves after exposure to microplastics.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484(3):136765. DOI: 10.1016/j.jhazmat.2024.136765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412/t20241218_7499618.html
相关报告
  • 《底栖动物对微塑料的垂直迁移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4-12-18
    • 近日,海洋所科研人员在底栖动物对微塑料的垂直迁移作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中国科学院1区,IF=12.2)发表。 微塑料污染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微塑料的垂直迁移是其在海洋中分布和归趋的主要研究问题之一,生物作用下的垂直迁移尤为重要。微塑料被底栖动物摄食的现象普遍存在,然而目前在底栖动物对于微塑料在沉积物中垂直分布的作用方面,相关研究仍然较少。 本研究选取了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为研究对象,在实验室中模拟了蛤仔的生物扰动作用下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塑料微珠(规格为 200 μm)在沉积物中迁移的现象。研究结果显示,菲律宾蛤仔在暴露于环境浓度相关的 PS 微珠中时,表现出了延长适应环境的时间的行为,但随后的掘穴行为(含埋栖率和掘穴速度)并未受到影响。经过14天的微塑料暴露,蛤仔的条件指数、清滤率和耗氧率也未表现出显著的胁迫性影响。在生物扰动作用下,微塑料可以迅速被转移到更深层次的沉积物中(沉积物表层以下6-8 cm处)。通过分析生物扰动对微塑料的迁移机制,研究发现,蛤仔的掘穴、移动及摄食等行为均会对微塑料的垂直迁移产生影响。 结果表明,在菲律宾蛤仔未受到微塑料暴露的胁迫性影响时,其生物扰动行为会促进微塑料在沉积物中的垂向迁移,同时也表明与其他方法相比,基于生物的管理策略可能是减轻海水中微塑料污染的一种更为环保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生张康宁为论文第一作者,孙晓霞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国际科学伙伴计划等项目联合资助。
  • 《武汉植物园在河流微塑料环境归趋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1-05
    • 微塑料正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成为水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环境污染物。河流可能在微塑料从陆地到海洋的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全流域尺度下对微塑料的环境归趋进行研究,对于澄清河流系统在将微塑料运输到海洋中的实际作用至关重要。   武汉植物园特别研究助理苑文珂运用全流域调查和微塑料群落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长江流域微塑料的来源、迁移和归趋,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以帮助更好地修复河流系统的微塑料污染。研究结果表明,微塑料在长江流域具有普遍性和异质性。复杂的地理和人为因素导致微塑料从上游到下游不断增加。生活污水、渔业活动和地表径流可能是长江流域微塑料的主要来源。微塑料的密度和尺寸可能是影响微塑料在河流系统中迁移的关键因素。由于尺寸小、垂直迁移性高,沉积物微塑料具有更高的生态风险。此外,本研究引入并强调了微塑料聚合物的群落分析,显示了其在未来微塑料研究中的潜力。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微塑料群落差异显著,且与地理距离高度相关,长江中下游主要城市被认为是长江微塑料污染的关键节点。根据初步估算,2019年约有1.22×1015粒微塑料(0.05~5 mm)通过长江水(97.54%)和泥沙(2.46%)入海,因此,建议将水管理和废水处理作为入海河流中微塑料防控的首要任务。   相关研究成果以“Environmental fate of microplastics in the world's third-largest river: basin-wide investigation and microplastic community analysis”为题,发表于环境领域学术期刊Water Research上,助理研究员苑文珂为第一作者,杨玉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71614)、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启动研究基金(Y9519802)和中国科学院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E1291P02)等课题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1.11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