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沟油“绿色逆袭”,破解钻井润滑难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4-29
  • 4月25日,江汉油田复兴区块兴页L11HF井的钻井液现场化验室内,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技术服务中心的工程师许何强和崔丛志正专注地调试新配制的生物质合成基钻井液。 实验室内,一台旋转黏度计发出低沉的“嘶嘶”声,高速旋转的转子搅动着350毫升按优化后的配方配制的钻井液样品。经过20分钟的充分搅拌,黏度计指针稳稳停在65的刻度——这一理想数值让两人相视一笑。许何强迅速记录下数据,继续投入下一项测试。 自2024年以来,这款环保型生物质合成基钻井液已在复兴区块成功应用于5口井,其出色的性能及现场适应性赢得了业主和钻井方的一致认可。每一次成功的现场应用,都让研发团队对这项技术的推广前景充满信心。 创新突破让地沟油“逆天改命” “传统的矿物油基钻井液犹如一把双刃剑。它虽然在润滑度、井壁稳定性等方面存在较大优势,但后期处理成本也高得让人望而却步。”研究院油田化学研究所所长单海霞介绍道。 为了从源头实现高效环保钻井,该院油田化学研究所成立专项科研团队,希望找到一种既能满足工程需求又能进行生物降解的替代基液。经过反复实验,科研团队最终将目光投向地沟油等废弃油脂。这类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废弃油脂,若能实现无害化改性,将成为理想的环保钻井液原料。 然而,让地沟油“逆天改命”绝非易事,其难点在于地沟油含有大量的脂肪酸类化合物及各类杂质,性能极不稳定,活性较差,高温下容易分解。因此,找到合适的生物酶催化剂成为破题的关键。 “科研初期,我们尝试过国内外的上百种生物酶催化剂,不是成本太高就是性能不达标。”研究院钻井液工艺专家位华说。现成的产品靠不住,科研团队就从零开始研究新产品,并历经近10年的攻关,培养出一种耐高温、高活性的特殊生物酶。 这种生物酶如同“分子剪刀”,可精准切断地沟油中的不稳定化学键,再通过化学改性重构分子链。经过多次配方优化,生物质合成基钻井液终于成型。该钻井液在160摄氏度高温下仍能保持稳定,性能与矿物油基钻井液相当,且环保指标更优。 定制方案专攻各类“疑难杂症” 生物质合成基钻井液研制出来了,但投入应用仍需通过钻井现场的重重考验。 濮7601H井是中原油田在东濮老区部署的首口页岩油水平井。东濮老区地质构造错综复杂,页岩层与砂岩、盐岩、断层犬牙交错。该区应用常规水基钻井液极易引发井壁垮塌,而矿物油基钻井液使用成本较高,被地质研究人员称为最难攻克的页岩油“硬骨头”。中原油田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后,决定采用生物质合成基钻井液“放手一搏”。 “我们根据地层特性,在基液中复配了不同功能的处理剂,形成相应的生物质合成基钻井液。应用于濮7601H井后,有效增强了井壁稳定性。”现场技术人员介绍。最终该井目的层钻遇率100%,创濮东老区完钻井深最深、垂深最深、水平段最长等多项施工纪录。在东濮页岩油的成功应用,使新型生物质合成基钻井液崭露头角。 位于长江流域的西南油气分公司中江气田重点施工井——江沙321-11HF井,则见证了该钻井液的环保实力。项目甲方秉持“零污染”的施工要求,通过对施工效率、安全环保等指标的反复对比和充分论证,最终选定不含硫、氮、芳烃的该生物质合成基钻井液。应用后,该井成功钻至完钻井深4588米,获甲方“润滑性好、抑制能力强、环保性能突出”的高度评价。 构建服务体系延伸价值链 4月10日,该院油田化学研究所技术人员针对江汉油田复兴区块兴页L11HF井的地层情况调配生物质合成基钻井液。“研发只是第一步。从定制研发、批量生产到现场应用,我们已经构建起完整的服务体系,实现了价值链的延伸。”位华介绍道。 今年初,该院接到两笔来自江汉油田复兴工区的“定制订单”。复兴区块目的层凉高山组页岩黏土含量高,隔夹层多,水平段施工摩擦阻力大,严重制约钻井工作提质增效。 接到任务后,科研团队深入施工现场剖析井况,有针对性地调制出可增强井壁稳定性、减少施工摩擦阻力的专项钻井液技术方案。 现场应用钻井液后,技术团队持续跟进,不断优化调整钻井液配方,确保施工顺畅、钻井作业安全高效推进。 “接下来,我们将不断优化生物质合成基钻井液的配方与性能,使其能够适应更多、更复杂的钻井应用场景,为复杂油气田高质量开发提供绿色动能。”单海霞说。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88238-1.html
相关报告
  • 《打通“地沟油”转化生物柴油技术通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2-12
    • 近年来,生物柴油成为国际新能源研究的热点。不过,生物柴油也曾让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刘德华一度非常失望,他在12月1日于北京举办的2018年中国清洁能源行业年会生物柴油论坛上坦言,“任何一个新能源领域的发展,离开政府强有力的政策支持,都做不起来。”   让刘德华重拾信心的是近年来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尤其是2017年出台的国家标准《B5柴油》(GB 25199-2017)是我国第一代生物柴油的国家标准,也是我国第一个生物柴油标准,为我国生物柴油的大规模发展和利用开启了政策之门。   而刘德华带领的酶法生物柴油研究及产业化创新团队也为生物柴油的制备贡献了新的方法和技术。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其团队研发了酶促转化制备生物柴油关键技术和装备。该项技术主要是将潲水油、地沟油等非食用油脂原料转化成生物柴油能源和生物基础材料,与传统工艺相比具有绿色环保、节约能源、转化率高等特点。目前相关技术和装备已显示出良好的产业化前景。   酶法工艺凸显   “生物柴油是指由动植物油脂(大豆油、菜籽油、废食用油等)与一些短链的醇(常用甲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发生转酶反应后,生成的长链脂肪酸酯类物质。”刘德华给出了生物柴油的化学定义,“从制备方法来看,生物柴油的生产方法可分为化学法、超临界法和生物酶法。”   均向化学催化法制备生物柴油是最广泛采用的工业化生产工艺,即利用动植物油脂与甲醇在均相酸或碱催化剂作用下发生酯化或转酯化反应,生成脂肪酸甲酯(生物柴油)。   “虽然技术成熟,但局限性同样很明显。”刘德华表示,首先生产过程污染严重,反应过程会有废酸、废碱排放,生产过程需要大量水来清洗;另外,使用碱性催化剂时对原料油要求苛刻,油脂里的游离脂肪酸及水含量必须非常低,原料油预处理工艺复杂。   超临界法制备生物柴油则较为绿色,过程中无需溶剂和催化剂,后续分离和纯化工艺简单,对油脂原料的品质要求也并不严格,并且反应速率快、转化率高、无污染。“但是超临界状态的实现条件较为苛刻,对设备制作及运行要求很高,投资及运行成本高。”刘德华指出。   他介绍,生物酶法制备生物柴油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对原料油品质要求较低、无需复杂的预处理工艺、产品分离回收简单、无污染排放等优点。   技术之外,原料是生物柴油发展的另一瓶颈。“整合地沟油行业,打通上下游产业链,使地沟油得到循环利用,用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不仅给地沟油找到了一个容易监管的安全出路,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助力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还解决了生物柴油厂无米下锅的问题,一举三得。”北京清洁燃料行业协会副会长、本次论坛组织者宋建国表示。   攻克技术瓶颈   虽然生物酶法合成生物柴油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醇用量小、无污染物排放等优点,但传统酶法工艺中反应物甲醇容易导致酶失活、副产物甘油影响酶反应活性及稳定性,从而使得酶的使用寿命太短,导致酶的使用成本过高,经济上难以与化学方法相竞争,这也是实现酶法产业化生产生物柴油的关键瓶颈。   清华大学发明的新工艺可以完全解除甲醇和甘油对脂肪酶的抑制,成百倍地延长酶的使用寿命。   针对传统酶法工艺瓶颈问题,清华课题组提出利用新型有机介质体系进行酶促油脂原料和甲醇进行生物柴油制备的新工艺,解除了传统工艺中反应物甲醇及副产物甘油对酶反应活性及稳定性的负面影响,大大延长了酶的使用寿命。另外,在该新工艺中,脂肪酶不需任何处理就可直接连续循环使用,并且表现出相当好的操作稳定性。   刘德华同时指出,生物柴油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还将带来一个严峻的问题,那就是副产物甘油的出路。清华大学已经成功解决了副产物甘油的深度加工问题,率先提出利用生物转化的方法直接将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不需经过任何处理)发酵生产高附加值产品1,3—丙二醇(PDO),进而实现了两个生物转化过程的高效耦合,显著提升了整个过程的综合经济效益。   刘德华坦言,下一步,他将寻求有实力有远见的企业合作,“生物柴油潜力很大,如果有企业与我合作,整个生产线上所有的设备都是可以国产的”。   推动地沟油循环利用   一项产业中的技术总是百花齐放,酶法新工艺固然有进步性,但传统工艺历经多年的研究和改进,更趋完善和成熟。   唐山金利海生物柴油股份有限公司采用的就是化学法。“技术经过更新换代,生物柴油转化率不断提高,目前正常运行的生产线,不仅产量达到设计能力,综合能耗远低于行业标准,而且所用原料除水杂外全部转化为产品。”该公司董事长李艾军表示。另外,检测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创新,也为唐山金利海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示范单位加分。   河北金谷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采用的高温中酯化工艺则属于超临界法。“采用这种工艺,河北金谷实现了连续自动化生产,原料适应广、运行稳定、收率提高、产品质量稳定,且不造成二次污染。”该公司总经理赵汇行表示。   对地沟油收运过程做过详细调研的刘德华认为,“地沟油做生物柴油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政策问题。”   “尽管推广使用生物柴油意义重大,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缺乏国家层面的协调机制。”原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建议,应尽快制订生物柴油的计划,建立生物柴油原料供应保障机制,畅通销售渠道,加快推广应用试点示范建设,完善生物柴油的产业扶持政策。   北京市政府参事王维平表示,京津冀废弃油脂、生物柴油行业借助现有资源,统筹布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设立产业联盟和产业基金,建设上下游企业产业链,整合行业资源,推动相关政策落地,地沟油循环利用治雾霾的愿景就有可能实现。   宋建国强调,从地沟油到生物柴油,还需做到六个统筹:统筹生物柴油规划布局、统筹使用废弃油脂、统筹技术规范标准、统筹市场机制、统筹财税政策、统筹监管。
  • 《“呆矿”逆袭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14
    • 天然铀,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和能源矿产,被称为核电的“粮仓”。 今年发布的《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4》蓝皮书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在建核电机组26台,在建机组数量继续保持世界领先。核电产业的安全高效发展,自然对天然铀的供应提出了巨大需求。 而很长一段时间里,由于我国铀矿资源普遍存在“贫、散、小”的特点,资源赋存条件和矿石性质复杂,因此被标注着“铀资源极度匮乏”的标签。 60年来,一代又一代新疆铀矿冶人历经不懈努力奋斗与技术创新,突破了地浸关键技术,实现了新疆天然铀生产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变“呆矿”为优质资源,打造了我国首座千吨级绿色铀矿大基地,为核能发展提供了铀资源保障。 就在近期召开的核工业新疆铀矿冶科技发展大会上,中核新疆矿业有限公司发布了新疆铀矿冶60周年取得的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这些科技创新成果,是推动新疆千吨级铀矿大基地建设的关键引擎。” 中核新疆矿业负责人黄群英表示:“其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天然铀的生产现状,推动了我国天然铀产业的重大转型升级:铀矿开采模式由传统采矿向流态化开采转变,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无人化转变,企业发展由低效、高耗能向绿色低碳转变,开采规模实现了从百吨级到千吨级的跨越。 ” 盘活“呆矿” 建成我国首条地浸技术工业生产线 1963年,核工业第一批铀矿冶厂矿建成和投产,为了持续满足国家对铀产品的需求,中央决定尽快建设第二批铀矿山,新疆铀矿山就是其中之一。 来自全国各地的核工业建设者 很快,核工业创业者们从四面八方云集到祖国西部边陲的伊犁河畔、乌孙山下,在戈壁荒漠建成“两矿一厂”,历经艰苦创业,突破了煤型铀矿一体化开采及提铀技术,建成了我国第一座煤型铀矿采冶厂矿,成功实施了煤型铀矿采冶的工业化生产,为国家提供了亟需的优质天然铀产品。 褐煤型铀矿石样品 作为我国第一代铀矿冶技术——褐煤中提取铀工艺,在当时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为核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至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资源枯竭、开采成本太高等原因,核工业新疆矿冶局所属的“两矿一厂”面临着转型的困境。 也正是这个时候,酸法地浸采铀技术进入核工业新疆矿冶局的视野—— 自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核工业人就一直用脚步丈量着天山南北的山山水水,探寻宝贵的铀资源。其中在伊犁盆地发现了大量的铀矿化点,但是品位太低,按照过去的勘查技术规范,这些含铀的砂岩够不上“铀矿”的标准,不具备工业开采价值,被视为“呆矿”。而酸法地浸采铀技术一旦突破,将是我国铀矿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或将彻底摘掉“贫铀国”的帽子。 核工业部新疆矿冶局旧址 1986年,核工业新疆矿冶局联合原核工业六所上报了《新疆原地浸出采铀工业试验项目建议书》,同时还提交了《新疆512矿床地浸条件补勘试验计划》。很快得到上级部门批复,同意立项。至此,新疆地浸采铀试验正式起步。 1987年,核工业新疆矿冶局成立了由12人组成的地浸试验队,他们稍作整装,就奔赴距离中苏边界仅仅数公里的512矿床所在地——库捷尔泰沟。 这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试验历程。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尘土飞扬、飞沙走石,地浸试验队挤在用帐篷搭起的窝棚里,吃盐水泡馍或面条拌酱油,秉承着先创业后生活的精神,全身心投入到酸法地浸采铀现场试验中。 伊犁737厂50吨建设现场验收 “难度很大,因为没有什么可借鉴的经验,其间出现了各种状况,一度艰难推进。”新疆金原党总支书记、总经理肖碧泉表示。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在上世纪90年代初突破了地浸工艺钻孔成建井、地下酸法浸出、浸出液提升等关键技术。 1992年建成试验性生产线,2000年建成了我国第一条百吨级工业规模的酸法地浸采铀生产线,实现了国内地浸采铀技术工业应用零的突破。 1996年737厂50吨水冶生产线投入运行 “地浸采铀技术的突破,使砂岩铀矿的边界品位从0.03%降至0.01%,使原来无用的‘砂粒’变成了宝贵的‘铀矿’。”黄群英表示,“地浸采铀技术在新疆得到了规模化工业应用,撑起了中国铀矿冶的半壁江山。” 不仅如此,地浸采铀技术的突破让新疆、内蒙等地区砂岩铀矿一跃成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优质铀资源,新增可利用砂岩型铀资源数十万吨,实现了砂岩铀矿从低品质资源到高价值储量、从储量到产量的重大跨越,为我国核工业发展奠定了充实的铀资源保障。 攻克世界难题 建成我国首个千吨级绿色铀矿大基地 地浸采铀技术的突破,让昔日的“呆矿”焕发新生。伊犁地区这片沉默已久的大地,热闹起来。 “512矿床酸法地浸采铀的突破,提振着新疆铀矿冶人持续深挖伊犁地区铀矿资源的信心,鼓舞了大家的干劲。”中核新疆矿业副总经理张青林表示。 天山铀业七三五厂水冶车间内景 于是,1995年,新疆铀矿冶人再次向伊犁深处进军,依托伊犁盆地扎吉斯坦铀矿床(511矿床),开始地浸采铀试验,2002年建成试验性生产线,2006年建成工业生产线。 伊犁盆地位于我国新疆的山间叠合盆地,历经上亿年地壳演变而形成铀矿床地质,地质结构复杂。“因为每一地区的地质结构不同,所以地浸采铀工艺技术无法简单地复制使用。不同地区的地浸采铀都会遇到各种挑战。” 肖碧泉表示。 吐鲁番吐哈盆地十红滩地浸试验现场 数年间,新疆铀矿冶人一边摸索创新一边推进建设,接连攻克了多个难题。为了解决疏干砂岩、高矿化度等世界级难题,进一步提高浸出率,2001年,核工业新疆矿冶局率先在新疆吐鲁番吐哈盆地的十红滩铀矿床开展了CO2+O2地浸采铀技术研究。试验人员战风沙、斗严寒、抗酷暑,历经多次试验的失利不气馁,通过不断钻研探索,开创性地开展了“CO2+O2+HCO3-”中性浸出试验,并取得了成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实现了扎根西北戈壁,建功荒漠的壮志豪言!该项技术的突破很快在伊犁蒙其古尔铀矿床(510矿床)得到应用,开始了地浸采铀扩大试验。 2016年初,一条消息的发布引发广泛关注:中国首个规模化地浸铀矿山蒙其古尔一期工程提前一年全面建成,二期正在快速推进,2016年上半年将建成国内首个千吨级铀矿大基地。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CO2+O2地浸采铀技术的国家。 绿色矿山 “我们成功了!新疆蒙其古尔矿是单个设计产能最大的铀矿山,我们实现了开采规模从百吨级到千吨级的跨越!” 张青林表示。 “通过三代人的实践和创新,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同时掌握两种地浸采铀工艺开采天然铀的国家,为其他砂岩型铀矿含矿盆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天然铀‘零散小’的生产现状,推动我国天然铀产业的重大转型升级。” 中核新疆矿业总工程师周根茂表示:“同时,掀开了我国地浸采铀的新篇章,树立了我国国内天然铀产业布局优化的重要里程碑。” 周根茂表示:“千吨级铀矿大基地的建成,是突破复杂砂岩铀资源高效开发世界级难题的成功典范,是我国天然铀发展60多年来最重要的里程碑!” 无人化运行 建成我国首个数字化铀矿大基地 从新疆伊宁市区驱车向南行50公里,到达伊犁盆地南缘乌孙山脚时,出现在眼前的是一片普通的草原,“到啦,这就是蒙其古尔铀矿山!” 放眼望去,这里没有喧闹、嘈杂的机器声,也没有满山遍野堆积如山的矿石,更看不到石屑乱飞、乌黑垢面的矿工,有的是草地上的几间简易的白色房子和少许耸立的白色气罐,厂区内还种植了苹果树、杏树、海棠树等,颇有世外桃源之感。 “有矿不见矿是地浸采铀的一大特点。地浸采铀不挖不掘,仅在地表打孔,从孔中注入含有化学试剂的水溶液,溶解地下矿石中的铀矿物后,再从另一个孔提取含铀溶液,是一种集采、选、冶于一体的新型铀矿开采方法,不会使矿石发生位移,也不影响地表正常种植,无矿渣、尾矿,安全又环保。” 张青林说:“不仅绿色环保,现在我们全面建成了高效数字化矿山,实现了‘千里之外、一屏掌控、一键采铀’”。 这一天,刚好是739厂运行人员郭玉林的小夜班(下午5:20至凌晨1:20),下午5点他走进伊宁基地办公楼5层的自控室,照例查看电脑历史曲线图,检查每一个采区的情况……17年扎根新疆铀矿山默默工作的他,自从2022年从矿山搬入伊宁市,工作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在矿区无论多晚,无论刮风下午都要检查采区情况,每次检查都要近1个小时,一个晚上最少3次,现在好了,想看哪个采区,就直接点击程序就能看到,大大降低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郭玉林说,“生活上也是提升了幸福感。我们常年在矿山上,以前只能一至两周回一次家,家里大事小情都照顾不上,现在家里有什么事下班就能解决。” 从2013年开始,中核新疆矿业全面开展信息化建设,建立了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运用Rockworks、RDS(地浸资源储量动态评价)软件,提升了地浸资源管理、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完善井场自动化控制系统、水冶自动化控制系统,基本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初步实现井场采区无人化运行;在安全管理方面建立覆盖生产厂全区域的视频监控系统和安全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生产全过程、全方位的视频监控。 伊犁基地自动化控制中心 通过信息化建设,地浸生产工艺参数达到精准控制,主要原材料消耗、生产成本、水冶回收率、资源回采率全面优于设计指标,极大地提高了铀矿资源利用率,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劳动生产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营管理实现了整体协调优化。 “中核新疆矿业成为国内铀矿行业第一个实现区域网络化、管理信息化、生产自动化的矿山企业。” 张青林表示。 从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慧化集控到智慧矿山于一体,中核新疆矿业让浸不出、采不准、不经济等众多技术难题成为历史,形成了完全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建设的地浸采冶体系。 纵观全局,值此核工业新疆铀矿冶科技发展大会成功召开之际,也是天然铀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我国由核大国迈向核强国的关键阶段,世界能源格局正发生深刻变革,国际天然铀市场日趋复杂,核电发展蓝图也对天然铀提出了重大需求,天然铀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 黄群英表示:“是的,我们已经做好准备,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持续推进中核新疆矿业铀矿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