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抗病毒海洋天然产物全合成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25
  • 海洋天然产物结构新颖、活性特异,是开发创新药物的重要化合物来源。然而,众多活性天然产物往往具有含量低、不能重复获取等药源瓶颈问题,极大限制了其成药性及后续研发。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成员邵长伦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针对国家开发重大创新药物的战略需求,长期从事海洋天然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近期又在抗病毒活性海洋天然产物(+)-aniduquinolone A的全合成及其规模化制备方面取得新进展。

    研究团队前期从一株珊瑚来源真菌Scopulariopsis sp.中分离获得两个喹啉酮生物碱(+)-scopuquinolone A和(+)-aniduquinolone A(图1),显示出极强的抗藤壶幼虫附着活性,达皮摩尔级(Shao,et al,Mar. Biotechnol., 2015, 17, 408)。构效关系研究发现,侧链中的四氢呋喃和环己酮环系是其关键药效基团。该系列化合物还表现出显著的选择性抗单纯疱疹Ⅰ型病毒(HSV-1)活性,IC50分别为68 nM和160 nM(安全指数分别为955和898),具有极大的开发潜力(邵长伦等,美国授权发明专利,US10639303B2)。然而,该类化合物天然含量低,样品难以大量获取,极大限制了其作为候选药物的开发应用。

    针对(+)-aniduquinolone A的结构特点,研究团队发展了新的全合成策略,采用高E构型选择性的Horner-Wadsworth-Emmons (HWE)反应,首次实现了喹啉酮片段与呋喃单萜片段的高效连接,同时运用高非对映选择性的分子内Aldol反应构建了喹啉酮片段。最终,从2-甲基-5-硝基苯酚出发,经过13步,以总收率3.9%,成功实现了(+)-aniduquinolone A的全合成,并达到克级规模制备,为后续创新药物研发奠定了重要基础。研究人员同时发现,在上述合成策略实施过程中,仅需将(+)-aniduquinolone A用三氟乙酸处理,即可一步完成另外一类新颖结构天然产物aflaquinolones的高效转变。这为aflaquinolones类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该类化合物的规模化制备和药物研发提供重要保障。

    围绕上述系列海洋天然产物,研究团队开展了从发现到高效全合成以解决药源问题的系统研究工作,先后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件和美国发明专利3件,为该类抗病毒活性海洋天然产物的药物开发与利用提供了药源保障,也为我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提供了重要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体分子。

    相关研究成果以“Scalable total synthesis of (+)-aniduquinolone A and its acid-catalyzed rearrangement to aflaquinolones”((+)-aniduquinolone A的规模化全合成及其酸催化重排成aflaquinolones)为题发表在Nature系列期刊Communications Chemistry(通讯化学)上。该论文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的相关学者合作完成。邵长伦教授为通讯作者,团队博士生郭凤伟和牟晓凤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王长云教授、顾玉诚教授、魏美燕副教授和硕士生曲勇等为共同作者。相关工作得到国家相关人才计划、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和先正达博士生奖学金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4-022-00655-x

     

  • 原文来源:http://www.qnlm.ac/page?a=5&b=2&c=317&d=1&p=detail
相关报告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在海洋天然药物新资源发现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7-19
    • 海洋天然产物已被证明是原创新药研发的重要资源。从海洋药源微生物中寻找具有显著药理活性的先导分子,则展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功能实验室成员邵长伦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聚焦国家开发重大创新药物的战略需求,长期从事海洋天然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优化研究,并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近期又在海洋天然药物新资源发现方面取得新进展。 研究团队从一株海洋来源真菌Aspergillus candius中发现了两个具有6/7/5环系的新骨架生物碱(±)-asperazepanone A和(+)-asperazepanone B。综合运用现代波谱、高分辨质谱、CD光谱和X单晶衍射等技术,完整解析上述两个化合物的精确结构。在研究过程中,意外发现(±)-asperazepanone A以消旋体形式存在,而(+)-asperazepanone B则以光学活性方式存在。经过团队系统研究证实,(+)-asperazepanone A是真正海洋真菌来源的天然产物,而其对映异构体(−)-asperazepanone A则是在发酵分离过程中形成的人工产物,相关的消旋机理也得到了推导与验证。 上述新颖结构生物碱类天然产物含量低微,药源瓶颈问题限制其深入开发利用。研究团队系统分析其结构特点并进行理性合成路线设计,通过经典的分子内Friedel-Crafts反应步骤成功构建关键的三环新颖骨架,利用亲核加成反应实现两个片段的高效连接和Dieckmann反应快速构建特特拉姆酸,最终成功实现了(±)-asperazepanone A和(±)-asperazepanone B的高效全合成,为后续衍生物制备、构效关系及系统药效学评价等研究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初步活性研究发现,(+)-asperazepanone B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在1μM浓度时能够显著抑制NO产生,而且其在0.1μM浓度时,显示出强效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释放的能力。上述研究为新型抗炎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提供重要实体分子,也为海洋天然药物资源发现与可持续利用做出有益探索与实践借鉴。 相关研究成果以“Discovery, total syntheses and potent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pyrrolinone-fused benzoazepine alkaloids Asperazepanones A and B fromAspergillus candidus”(真菌Aspergillus candidus来源吡咯啉酮并苯并氮杂卓生物碱Asperazepanones A与 B  的发现、全合成及抗炎活性研究)为题发表在Nature系列期刊Communications Chemistry(通讯化学)上。邵长伦教授为通讯作者,团队博士生徐利、郭凤伟和张雪晴为共同第一作者,功能实验室王长云教授为共同作者。相关工作得到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相关人才计划、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和先正达博士生奖学金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4-022-00696-2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地球系统模式可预报性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17
    • 近日,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卓越科学家、海洋动力过程与气候功能实验室(以下简称“功能实验室”)成员张绍晴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在地球系统模式可预报性研究方面取得新成果,该成果基于多个模式的大量数值实验,系统性地探讨了初值可预报性、边值可预报性以及联合初边值可预报性的线性演变特征。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特大暴雨、热浪、冬季干旱、夏季洪涝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研究气候系统的可预报性,既能增加人们对气候状态演变规律的认知,也可以通过提前预测,降低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社会、经济损失和环境破坏影响。气候系统的可预报性是一个被系统内部线性和非线性过程决定的固有特性,指当系统随时间演变时输入信号的可追踪性,从而开发出预测未来气候状态的方法。气候系统的输入信息通常包括初始状态和边界条件,其可预报性也就相应地由初值可预报性和边值可预报性构成,所以预测未来的气候状态是一个联合初边值可预报性问题。目前学界的研究,多从气候系统演变过程中的信号和噪音比来定性探讨其可预报性期限问题,对初值可预报性和边值可预报性及联合初边值可预报性的定量测定探讨较少。 研究团队首先从简单的概念“气候”模式出发,构造可追踪测定的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结构,定量地讨论初值、边值及联合初边值可预报性的线性演变特征。随后,在粗分辨率海洋大气耦合模式(FOAM)和国际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流行分辨率耦合气候模式(CM2)中进一步得到了验证,获得了初边值可预报性对系统总体可预报性贡献的具体时间尺度演变。该研究成果对深入理解初值和边值信号在气候系统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气候信号的贡献有重要参考意义,通过考虑边值信号的传入,可以减缓由于误差增长所造成的初值信号预报技巧的下降,从而延长对大尺度气候现象整体的预报能力。这种用预报技巧直接测量可预报性的研究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指导提高气候预报预测水平。 国际气候领域顶尖学术期刊Climate Dynamics(气候动力学)对上述成果以“The linear behavior of the joint initial-boundary-value predictability of the climate system(气候系统联合初边值可预报性的线性行为)”为题进行了在线报导,成果由功能实验室在读硕士研究生雍建林为第一作者,张绍晴教授为通讯作者,联合功能实验室高阳教授、李建平教授、卢绿博士后等以及国外合作院所的科学家合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