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海冰上的裂缝使低云断断续续》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01-20
  • 裂缝是南极地冰层内部的准线性开口,使海洋直接暴露在大气中。海冰裂缝的宽度从几米 到几十公里,较窄的裂缝相对比较丰富,裂缝的长度从几百米到几百公里。由于极端的空气- 水温对比,冬季裂缝上的湍流热通量可能比冰面上的大两个数量级。海冰裂缝是一种水汽来源, 可以在局部诱发边界层云,边界层云量对海冰平衡厚度也有重要影响,海冰平衡厚度是北极热 传输变化的重要指标。因此,裂缝诱发的低层云层对影响北极地表能量平衡起重要作用。

    由于海冰裂缝对地表能量平衡的重要贡献,因此裂缝是冬季北极冰层的一个关键特征。根 据目前的认识,高裂缝浓度增加的热量和水分通量往往会产生更多的边界层云。然而,在对各 种地面和卫星观测的综合分析中,发现裂缝含量较高的区域可能含有许多新冻结的裂缝,其冰 厚范围约为 2.5 ~30 cm,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潜热通量,对感热通量影响较小,因此倾向于 耗散边界层云。这种解释是合理的,因为开放的裂缝通常在开放几个小时后就会冻结,较薄的 冰通常比较厚的冰生成得更快。由于积累的新冻结裂缝有消散低层云团的作用,因此探测到的 裂缝含量较大往往伴随着较少的低层云团。此外,将裂缝含量增加一倍并不一定使云覆盖率增 加一倍,这表明潜在重要的铅-铅相互作用将在我们未来的工作中进一步研究。随后研究者进一 步比较了在厚冰面和整个区域的一半范围内,从露天和露天冰冻情况下的平均地表能量通量, 发现当裂缝含量为 15.6%时,冻结一半的裂缝区和随后的低层云消散会导致厚海冰能量损失约

    1.6 W m−2。对多种情况下的整个区域平均表面通量进行研究发现不同裂缝方案对大规模表面能 量预算没有影响。这些初步发现强调了区分开放水域和冰冻水域的重要性。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4074-5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原文来源:https://unews.utah.edu/arctic-leads/
相关报告
  • 《随着北极海冰的破裂,人工智能开始预测冰的去向》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10-23
    •      据Scientific American10月16日报道,海冰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融化,以至于一些研究人员认为,预测海冰融化程度的传统方法可能跟不上气候变化的步伐。到2050年,北极可能会在夏季无冰。该地区的航运运输量正在上升,但预测海冰的范围是复杂的。莱斯利·卡纳维等人在海洋学的基础上,为北极建立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模型。根据北极理事会的数据,2013年至2019年,西北航道的海上交通量增加了44%。该地区的搜索和救援能力有限,由于其巨大的自然资源开发潜力,该地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人工智能可以在较小的范围内进行预测,并瞄准特定的地点和时间。
  • 《研究强调北极海冰速融将使全球变暖提前25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7-29
    • 据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Scripps)当前和以前的研究人员的说法,在工业时代以来排放的2.4万亿吨之上,失去剩余的北极海冰及其将太阳能反射回太空的能力相当于向大气中增加了一万亿吨二氧化碳。 按目前的速度,这大致相当于25年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它将加快超过工业革命前世界所经历的气温2℃的全球变暖门槛的到来。包括2018年10月发布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小组特别报告的作者在内的科学家和分析人士表示,如果超过这一门槛,地球将面临灾难性破坏的风险,包括更强烈的热浪和沿海洪水、陆地物种的灭绝以及对食物供应的威胁。 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6月20日的《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研究人员使用直接卫星观测来评估潜在的无冰北冰洋的影响,得出结论,海冰的损失将为地球系统增加全球平均0.7 W/㎡的太阳能加热,其中0.21W/㎡已经发生在1979年和2016年。由于北极融化而进入地球系统的额外热量相当于二氧化碳浓度从百万分之400增加到456.7。 斯克里普斯大气与气候科学教授Ramanathan提出,失去北极海冰的反射能力将导致相当于1万亿吨二氧化碳的变暖,并将2℃的阈值提高25年。任何合理的政策都会使防止气候变化成为世界各国领导人的首要任务。 虽然本文提出了一个最糟糕的情况,科学家的观察显示北极正在迅速融冰,计算机预测模型实际上低估了这种趋势的程度。斯克里普斯气候、大气科学和物理海洋学教授Eisenman提到,他们分析了来自世界各地建模中心的40种气候模型,没有一个模型能像近几十年来观测到的那样,模拟北极海冰在全球变暖程度下消退的程度。这促使他们使用一种以观察为重点的方法来研究所有剩余的北极海冰消失的情况,比模型模拟的速度要快得多。 由同一小组早先的一项研究计算出,1979年至2011年期间北极地区的冰量增加了6.4 W/㎡,全球平均水平相当于同期二氧化碳影响的25%。另一项研究表明,多年来幸存下来的更厚的冰层已经减少到现有冰的1%。关于北极可能成为季节性无冰的时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一些研究表明,最近的趋势可能会导致北极地区在21世纪20年代就变成无冰地区,而另一些研究则表明应该在2030年或更晚,这取决于包括未来变暖和自然变异性在内的各种因素。 这项研究中一个非常有趣但有些预期的方面是量化云覆盖的潜在变化对反射阳光量的影响程度。对于基线计算,作者假设云层保持不变。然而,他们计算出,如果北极冰层的消失伴随着云层的完全消失,那么增加的总变暖可能会增加三倍。相反,如果北极地区经历了完整的云层覆盖,那么整体变暖可能是一半。在所有考虑的情况下,该研究的结论是,完全北极海冰损失的辐射加热可大大加快未来全球变暖的速度。在基准情景下,它将使全球变暖提前25年。作者说,这将大大缩短适应气候变化的时间和实现碳中和的时间。 由于北极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的作用是气候保护链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应该成为全力以赴保持其强大和安全的重点。 (刁何煜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