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现细胞骨架系统在贝壳早期发育中发挥关键作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2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保忠研究团队在软体动物贝壳的早期发育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并证实依赖肌动-肌球蛋白的细胞骨架系统在笠贝贝壳早期发育中发挥关键作用。

    贝壳作为主要保护性结构,是软体动物的关键特征。因此,贝壳的研究一直是软体动物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该研究团队长期关注贝壳早期发育机制研究,鉴定了一系列贝壳发育相关的基因和细胞群体。在2020年的一项研究中,团队成员发现细胞骨架分子(肌动蛋白F-actin)在笠贝早期胚胎中的贝壳发育区显著富集,强烈提示其参与了贝壳形成。此前这类分子与贝壳发育的关系从未有报道,是一项全新的发现。

    以此为基础,团队聚焦该分子及其相互作用分子NM II(肌球蛋白),开展深入研究。通过一系列功能实验,证实了肌动-肌球蛋白在贝壳发育区的细胞重排和细胞形态变化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抑制该系统功能导致贝壳发育区结构紊乱,幼虫贝壳发育失败,从而从分子和细胞水平证实了肌动-肌球蛋白参与贝壳发育的机制。该研究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聚焦贝壳发育的功能性研究之一,首次报道了细胞骨架参与软体动物贝壳发育的分子机制,基于团队的原创性发现揭示了贝壳发育的一个全新侧面,为理解软体动物贝壳发育的分子机制和演化历程提供了重要信息。

    本研究主要由2019级硕博连读研究生刘新雨、2017级硕士生杨伟红和郇聘研究员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项目、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会员项目等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1. Xinyu Liu#, Pin Huan#, Baozhong Liu*. Nonmuscle Myosin II is Required for Larval Shell Formation in a Patellogastropod., 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2022; DOI: 10.3389/fcell.2022.813741   

    2. Weihong Yang, Pin Huan*, Baozhong Liu. Early shell field morphogenesis of a patellogastropod mollusk predominantly relies on cell movement and F-actin dynamics., BMC Developmental Biology, 2020; DOI: 10.1186/s12861-020-00223-3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203/t20220311_6388939.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现超酸性火山-热液系统富含氢气且孕育化能生态系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7-08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以封面文章形式报道了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在西太平洋马努斯弧后盆地的最新研究成果。科研人员通过在超酸性火山-热液系统开展原位综合定量探测和微生物组学分析,发现在全球广泛分布的火山-热液系统中富含氢气,并且孕育了可利用氢气的微生物群落。 深海火山-热液系统主要由海底岩浆挥发性气体与海水直接混合或者海底火山爆发形成,是一种典型的“白烟囱”,并在全球分布广泛。与此同时,火山-热液系统也孕育了独特的生物群落,但是其生物的代谢过程与流体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而传统“先取样后常温常压的分析”方式会造成热液流体组分和参数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开展原位探测,获取流体的原位参数是研究二者关系的重要保障。 因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鑫研究员团队和孙黎研究员团队开展合作,以西太平洋马努斯弧后盆地DESMOS火山口发育的火山-热液系统为研究靶区,利用“发现”号ROV在该火山口的Onsen喷口区和航次中新发现的Faxian溢流区分别开展了原位拉曼综合探测以及流体和生物的保真取样。结果发现由安山岩组成的Onsen区域形成的超酸性(pH:2.17)高温流体含有大量H2(8.56 mmol/kg)。而同一火山口的Faxian溢流区的中性低温流体却不含H2而富含H2S(7.78 mmol/kg)。针对这一特殊现象,研究团队基于上述原位定量结果和热力学模拟计算,认为两个区域由于海水混合程度的差异发生了不同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通过进一步对Onsen和Faxian的样品进行微生物组学分析,发现Onsen和Faxian存在不同的微生物群落,Onsen区域的微生物可以利用氢气,而在Faxian区域微生物主要以氧化硫化氢作为能量来源。这些结果表明,在火山热液系统,即便是同一岩浆来源的流体也会孕育不同的微生物群落。 上述研究发挥了深海激光拉曼原位定量探测的优势,实现了海洋探测技术、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的交叉融合。本航次基于激光拉曼原位定量探测技术,首次报道了火山作用主导的超酸性火山-热液系统的氢气浓度可达到毫摩尔级,并为其孕育的化能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来源。以往富氢气流体(毫摩尔级)主要是由超基性岩和基性岩发生蛇纹石化反应形成。大西洋“Lost City”碱性热液系统(流体pH:9~11)由于蛇纹石化反应产生大量氢气(1~15 mmol/kg),为早期生命提供了重要场所,但是全球碱性热液系统目前只有“Lost City”一处,不具有普适性。而地球早期海底火山作用频繁,孕育了广泛分布的酸性火山-热液系统,该研究对我们探索生命起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席世川和副研究员孙庆磊为文章共同第一作者,张鑫研究员为文章通讯作者,合作作者包括栾振东正高级工程师、杜增丰副研究员、李连福特别研究助理、南方科技大学黄瑞芳博士。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等项目联合资助,以及“科学”号、“发现”号ROV运维团队的支持。 相关成果及链接如下: Xi, S., Sun, Q., Huang, R., Luan, Z., Du, Z., Li, L., & Zhang, X*. (2023). Different magmatic–hydrothermal fluid components support distinct microbial communities: evidence from in situ detec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Oceans, 128, e2023JC019703. https://doi.org/10.1029/2023JC019703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发现深海刺胞动物紫柳珊瑚科三新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9-29
    • 近日,《海洋科学前沿》(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JCR 1区)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最新成果。科研人员采用经典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方法相结合,对采自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与卡罗琳洋脊交联区4座海山的紫柳珊瑚科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并描述三个新物种,分别是海洋所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iocasica Li, Zhan & Xu, 2020、簇生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fasciculata Li, Zhan & Xu, 2020和扇形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flabellata Li, Zhan & Xu, 2020。 此前,为庆祝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建所70周年,海洋所分类学者将5个深海新物种以海洋所命名。其中,海洋所紫柳珊瑚 Victorgorgia iocasica Li, Zhan & Xu, 2020是首个发表的新物种,也是迄今首个以海洋所命名的大型生物新物种。该新种名称由海洋所英文缩写iocas 加拉丁文后缀–ica(意为属于)构成。海洋所紫柳珊瑚于2019年发现于西太平洋卡罗琳海山1549米水深,高约33厘米,呈扇状,亮紫色,寓意“紫气东来”。 紫柳珊瑚隶属珊瑚纲、八放珊瑚亚纲、软珊瑚目、紫柳珊瑚科,全部生活于深海,常被蔓蛇尾附生,与红珊瑚、拟柳珊瑚等同为海山等深海硬底生境的建群生物,为众多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提供栖居场所。国际上对紫柳珊瑚的分类研究非常匮乏,之前仅报道紫柳珊瑚属1属6种,除1种分布于大西洋外,其余全部发现于太平洋。该研究将该属的已知种类增至9种。 该研究对紫柳珊瑚的各分类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珊瑚虫的骨片特征是对该类物种界定的最可靠分类性状,而常用于区分八放珊瑚物种的mtMutS和COI基因序列因过于保守而难以区分其相近种。该研究所涉4个物种分别采自4座相邻的海山,不同海山无共有种,提示海山间的生物连通性很低。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17FY1008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30533、31970489)和“科学”号高端用户项目的支持。海洋生物分类与系统演化实验室李阳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徐奎栋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论文标题:  Morphology and molecular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deep-sea purple gorgonians (Octocorallia: Victorgorgiidae) from seamounts in the tropical Western Pacific, with description of three new species。 论文链接: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mars.2020.00701/fu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