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制备COFs材料的新策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1-20
  • 共价有机框架(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COFs)材料是一种新兴的、共价键连接的结晶性多孔高分子材料。由于其具有大比表面积、规整的孔道、易于调控的结构、超低密度以及优异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优点,COFs材料在气体吸附和分离、多相催化、能量存储、生物载药及化学传感等领域中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实现从科学研究到工业应用的跨越,其中一个问题必须解决,即能够高效、便捷、绿色且大量的合成材料。目前,水热法是制备COF的主要手段,然而这种操作有一下局限性:1)需要“冷冻-抽气”的方法置换空气,提供反应的真空条件,对于设备要求较高,且单次合成量有限;2)通常需要加热条件,且反应时间较长(3天);3)常用有机溶剂,例如二氧六环、三甲苯等,具有较大毒性。以上种种条件限制了COF的工业化、大批量制备和应用。

    为了应对以上挑战,推动COF领域的发展,利物浦大学Andy Cooper 团队发展了一种在水相体系中采用超声制备COFs材料的新策略。相比于传统方法,超声合成:1)操作简单,将反应原料与乙酸水溶液混合后在室温空气中即可合成;2)大大缩短合成时间,通常1个小时即可获得高结晶性材料;3)合成过程更加绿色,反应不需要有机溶剂参与,在水相中即可进行;4)可大量制备,1小时即可获得克级材料。此外该方法具有较好的普适性,作者借助该策略成功制备了9例材料,其中包括两例首次报道的COF材料。

    有趣的是,作者发现这种快速合成的COFs材料表现出更加优异的多孔性和结晶性。作者进一步对比了通过超声合成的COF(sonoCOF-3)和溶剂热法制备的材料(solvoCOF-3)在光分解水产氢性方面的性能,结果sonoCOF-3展现出了更加优异和稳定的产氢性能。

    综上所述,作者发展了一种基于声化学的简洁、高效且绿色地制备COFs材料的新方法,而且证实使用该方法制备的COFs材料展现出了优异的物化性能。该工作对于推动COF材料的工业化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该工作最终发表在期刊 Nature Synthesis 上,利物浦大学博士研究生赵伟为第一作者。

相关报告
  • 《科研人员利用新型界面交联策略制备出高性能液流电池用超薄聚合物膜材料》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25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先锋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员张宏俊等合作,在液流电池用离子选择性膜研究中取得进展,开发出新型界面交联策略,制备出厚度仅为3 μm的高稳定性超薄聚合物膜材料,将全钒液流电池工作电流密度提升至300 mA/cm2。 聚合物离子选择性膜因成本低、易于规模化制备等优势,成为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液流电池膜材料。然而,与具有周期性和规整有序孔结构的无机纳米多孔材料如MOF、COF不同,传统方法制备的聚合物膜通常具有不规则无序孔结构,难以实现液流电池活性物质和载流子的精确筛分,存在选择性和渗透性相互制约的Trade-off效应。 为突破这一限制,李先锋团队提出了界面交联新策略,将聚合物交联反应限制在有限的界面空间内,制备出由纳米级分离层和支撑层组成的超薄聚合物膜。测试结果显示,分离层中稳健的共价交联网络结构提高了膜的机械稳定性,其横向拉伸强度和纵向硬度均优于商业化的Nafion 212膜,可使所开发的聚合物膜材料厚度降低至3 μm。 研究发现,该膜材料分离层的孔径分布在1.8 ?至5.4 ?之间,与具有规整孔道结构的无机纳米多孔材料相似,被称为“准有序”网状交联结构。这种孔径分布恰好位于液流电池活性物质和载流子的尺寸之间,实现了对活性物质的精确筛分以及对载流子的快速传导。同时,纳米级分离层及膜整体厚度降低减少了离子传输阻力,使所开发的超薄膜在宽pH范围内均表现出超低的面电阻和活性物质渗透系数,突破了聚合物膜选择性和渗透性的Trade-off效应。 在实际应用测试中,科研人员将这一膜材料应用于全钒液流电池。研究发现,在300 mA/cm2高电流密度下,电池能量效率超过80%。同时,该超薄膜可应用于碱性锌铁液流电池和水系有机液流电池,在高电流密度下均展现出优异的性能。通过改变交联剂的类型,研究人员进一步验证了界面交联策略的普适性。 上述研究为设计具有高机械稳定性、超低面电阻和渗透系数的超薄膜提供了新思路,有望提升多种水系液流电池的工作电流密度和功率密度。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化学工程》(Nature Chemical Engineering)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等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4286-025-00238-2
  • 《科研人员利用新策略设计高性能光敏化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3-21
    • 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陈明副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唐本忠院士团队等合作,运用点击合成激活硫原子策略设计高性能光敏化材料。相关研究发表于《德国应用化学》。暨南大学硕士生李重阳、香港科技大学刘峻恺博士为该论文第一作者。 光动力疗法在癌症治疗、抗菌及免疫治疗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光敏剂是光动力治疗的核心。目前,多数光敏剂由于激发波长短(短波长的激发光易受生物组织吸收和散射),只能局限于皮肤癌、膀胱癌和食道癌等浅表疾病的治疗。双光子光敏剂能够利用近红外I区甚至近红外II区的激光进行激发,大大降低了光的渗透损耗,在提高治疗深度方面具有显著的发展优势。 目前,通过结构设计增强系间窜越(ISC)是提高光敏剂光敏行为的主要途径之一。硫作为一种重原子,已被广泛报道可通过促进ISC来设计室温磷光材料。而关于利用硫“重原子效应”促进三线态敏化,设计有机光敏剂的研究却罕有报道。 基于此,陈明等人以便捷、高效、原子经济的硫醇-炔点击反应为媒介,通过在分子中原位引入硫“重原子”,获得了高单线态氧效率的有机硫光敏剂,给便捷设计高性能光敏化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于硫原子效应,设计含硫聚合物,可进一步增强ISC,放大光敏;而在光敏剂中引入聚集诱导发光(AIE)单元,可抑制光敏剂激发态的非辐射跃迁,对增强光敏也起着重要作用。此外,光敏剂中的硫原子、双键和AIE分子可分别作为电子给体、π桥和电子受体,构建给体-π-受体(D-π-A)体系,赋予其优越的双光子激发性质。 基于含硫聚合物制备的纳米试剂,具有高的单线态氧产生效率和双光子吸收截面,可在体外双光子激发下有效杀死癌细胞,因此有望应用于深度组织疾病的光动力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