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声网评:数字赋能中医药,共享流通创新驱动》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服务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2-04
  • 新兴数字技术融入中医药发展全链条,标志着中医药行业正式迈入数字化时代,更预示着中医药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全面提升。


    推动中医药数据的共享流通,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基础。长期以来,中医药行业积累了大量的诊疗和服务数据,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这些数据往往处于孤岛状态,难以被有效利用。如今,《意见》适时出台,为中医药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政策依据。建立健全中医药数据标准规范、强化中医药数据治理基础,有助于打破数据壁垒,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例如,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红石板社区数字中医馆利用信息化健康检查设备,让患者能够自助完成健康评测,还通过大屏展示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情况,实现了数据的实时共享和有效利用。数据共享流通,提升的是中医药服务的便捷性和个性化,还为临床医生的诊疗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推动了诊疗方案的优化和总结,提高了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推动中医药发展向数据驱动模式转变,提升中医药科研创新能力。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科研创新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然而,传统的中医药科研方法往往依赖于经验和直觉,缺乏科学的数据支撑。《意见》更加强调中医药数据的赋能作用,通过整合、利用打通诊疗和服务数据,为辅助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提供中医药数据资源,提升群众看病就医便利度;促进诊疗方案的优化总结,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建立了中医、中药、针灸等多个虚拟教学综合实训平台,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中药材的生长、采收、炮制与制剂过程,体验针刺人体穴位的角度、深度等,显著提升了教学效果和科研创新能力。数据驱动,既推动了中医药科研的深入发展,还促进了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为中医药的现代化转型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推动中医药数据的共享流通和向数据驱动模式转变,“靶向”培养中医药学术经验的传承和临床人才。中医药的学术经验是中医药行业宝贵的财富,但长期以来,由于传承方式的局限,许多宝贵的学术经验难以得到有效传承。《意见》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应用数字技术建设“数字化传承工作室”“数字诊室”等,张继旺认为,利用数字技术收集、整理、挖掘名老中医诊疗过程和经验,有利于提升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和临床人才培养效率。“搭乘”数字化“便车”,实现了临床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复用,提升临床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例如,北京中医药大学通过虚拟教学综合实训平台,让学生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和模拟诊疗,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临床技能和综合素质。如此,数字化传承和教学,推动的是中医药学术经验的传承和发展,还为中医药行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临床人才。


    打造“数智中医药”,融入中医药传承创新。推动中医药数据的共享流通和向数据驱动模式转变,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质量和效率、促进中医药科研创新、推动中医药学术经验传承和临床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中医药行业应积极响应号召,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中医药数据标准规范,推动中医药数据的共享流通和有效利用。眼下,持续发挥中医药特色,推动“医教产学研”协同发展,促进中医药高质量数据资源在医疗、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等领域的复用……有力举措“上新”更“上心”,推促中医药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现代化发展,必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中医药服务。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70593.html
相关报告
  • 《守正创新推进“中医药+” | 人民时评》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0-15
    • 陈皮肉桂苹果酥、罗汉果蓝莓欧包等含有中药材的面包颇受欢迎,决明子、茯苓、桑葚等成了奶茶、咖啡的最新“伴侣”……一段时间以来,“药食同源+滋补类食品”成为养生消费的热门选择,“中医药+”成为流量密码。传统中药材融入现代饮食,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打开方式”。   今年2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卫生健康文化建设的意见》提出,“推动中医药文化融入生产生活”“推动中医药文化加快从内容供给向产品供给转化”。“中医药+”的流行,有助于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推动形成“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良好氛围。也要看到,中药材本身属于药品的范畴,不得随意添加到食品中。在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中,有些中药材也被视为食材,即食药物质。只有传统作为食品且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食药物质,才能添加到食品中。明确法律边界,有利于规范中药食品健康发展,避免过度炒作、损害消费者权益。高校在迎新现场设置“我们身边的中医药”展示区,全方位展示中医药科研成果、文创产品、标本、诊疗服务等,让新生和家长近距离感受中医药的独特魅力。 “中医药+”为新时代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新路径。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等3部门联合发布《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指南(2024版)》,提出三级综合医院均应设置中医临床科室,并将其作为医院的一级临床科室。这不仅为推进“中医药+”提供了政策支持,也为疾病治疗带来多元视角。比如,北京协和医院设立了中西医结合病房,开设睡眠障碍联合门诊、中医美容门诊、中医肿瘤联合门诊等多个中西医结合联合门诊,为患者提供中西医结合、针药联合的综合医疗服务。推动实现“中医药+”,能够使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的主导作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以更好彰显。   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开放包容中不断接纳人类文明成果,展现出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在2024健康中国(横琴)国际中医药健康科技产业博览会上,智能艾灸机器人用机械臂代替人手,模拟中医专家的治疗手法,操作简便,赢得好评。依托数据赋能,传统中医药插上了数字翅膀,传承千百年的中医药典籍得到了激活。全力打造“数智中医药”,将散落的中医临床经验转化为循证证据,让新兴数字技术逐步融入中医药全链条,能够更好推动中医药重焕光彩。   “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近年来,聚焦严重影响人民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和“中医药+”联合治疗,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为群众提供汇聚中西医优势、疗效更加显著的治疗方案。接下来,通过改革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优势资源重组,让“中医药+”催生更多新成果、新业态,促进中药产业提质升级,就能更好发展“中国药”,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守正创新,以“中医药+”深入挖掘伟大宝库中的精华,推动古老中医药融入现代社会,将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注入新活力,开辟人类健康事业的新图景。
  • 《中蒙日三国专家共享中医药(蒙医药)发展创新成果》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0-18
    • 内蒙古中医药(蒙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与产业高质量发展会议18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召开,中国、蒙古国、日本三国专家齐聚于此,共同探讨中医药(蒙医药)的发展与创新。 蒙古国科学院院士其木德阿日嘎查介绍该国草麝香的现状研究情况。 会议上,三国专家就各自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分享。蒙古国科学院院士其木德阿日嘎查介绍了该国草麝香的现状研究;蒙古国国立医科大学教授次仁达布嘎分享了《放血疗法对人体精华与糟粕分解功能失调的影响研究》;日本东京农工大学教授藤井義晴作了《蒙古和日本药用植物的化感物质的鉴定及对新的生理活性物质的探索》报告。 中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乌兰、富玉兰分别分享“蒙医五疗流派”和“蒙医乌拉灸术”的相关知识;“蒙医正骨术”代表传承人阿其拉吐介绍了“蒙医正骨术”的使用方法与疗效;岐黄学者、中国国家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纳顺达来分享了《蒙医治疗心血管疾病优势》。 本次会议为期两天,子活动还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蒙药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学术论坛、中医药(蒙医药)展览展示、内蒙古(通辽)第九届中医药(蒙医药)产业博览会商品展销会等。 工作人员向客户介绍蒙医药产品“五行茶”。 通辽市市长奇·达楞太介绍,通辽市享有“中国蒙医药之都”的美誉,当地蒙药产量占中国蒙药市场的50%以上,是中国蒙药品种最多的区域,通辽期待与各界人士共同为中医药(蒙医药)的传承、发展与创新贡献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