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科普宣传与风险交流”项目在清华正式启动》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7-01-08
  • 2016年12月24日上午,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16年新立重大课题“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科普宣传与风险交流”开题启动会在本课题牵头单位清华大学举行。课题总负责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金兼斌教授主持开题会。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属于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之一,由农业部牵头组织。转基因重大专项在经历“十一五”、“十二五”两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基础上,2016年在其“十三五”实施计划确定的13类研究项目54个重大课题中,首次新增了“转基因生物发展战略、策略和对策研究”项目共两个软科学性质的重大课题。“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科普宣传与风险交流”即是其中之一。该课题由清华大学牵头,整合了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果壳网、中国科协科技传播研究中心等合作单位进行联合攻关研究。

    金兼斌代表课题组向与会领导和专家报告了研究的总体设计和思路。他说,这项研究将立足于探索对具有战略重要性和公众争议性的创新技术进行有效的科普宣传和风险交流机制的探索和实践。有关对策建议,将建立在对公众、科学家、媒体、政府等进行系统的认知和态度调查基础上,建立在对以往科学传播模式和环节得失的客观梳理把脉基础上,力争以转基因生物技术的风险传播为契机,提升国家科学传播能力,构建科技传播国家基础设施。

    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果壳网、中国科协、浙江大学6家单位的课题组代表出席会议,并听取了农业部领导和科技部领导对本课题的立项背景的说明,以及各位专家对课题的重点、定位、开展的方法策略等所提出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是依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着眼于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科技作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已经是基本共识。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国际上农业生物工程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经过近20年的努力,特别是“十一五”和“十二五”转基因重大专项实施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品开发的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已具备推进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由于转基因生物科技属于与民众日常生活和健康以及环境安全息息相关的科技,在世界各国,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及其产品,受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国际贸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具有较高的公众争议度,并因其涉及科学技术、监管、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问题而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的争议和疑虑反映到社会舆论上,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国的相关科研政策和投入,以及产业化的推进进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把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的科普宣传和风险交流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到了新的高度。这也是该课题新列入转基因重大专项的基本背景。

    据了解,该课题是清华大学文科院系首次作为牵头单位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课题。课题实施将持续五年,采取3+2滚动支持的方式,即课题进行到第三年将进行中期评估,确定后续的支持力度和方向。十三五也将是我国持续开展三个五年计划的转基因重大科技专项的最后一个五年。

    参加本次开题会的还有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汪学军、农业部科技教育司高新处处长陈彦宾、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业务一处处长汤娇雯副等管理部门代表,转基因重大专项监督评估专家黄大昉教授、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所长林敏、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查测试中心主任谢家建、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教授戚益军等校内外专家代表,以及清华大学科研院副院长邓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崔保国等。

  • 原文来源:http://www.tsinghua.edu.cn/publish/thunews/9659/2016/20161229142007944107784/20161229142007944107784_.html?cid=3&ie=utf8&query=1
相关报告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课题“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科普宣传与风险交流”正式启动》

    • 来源专题:转基因技术
    • 编译者:dingqian
    • 发布时间:2017-01-08
    •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2016年新立重大课题“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科普宣传与风险交流”开题启动会于2016年12月24日上午在本课题牵头单位清华大学举行。课题总负责人、新闻与传播学院金兼斌教授主持开题会。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属于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专项之一,由农业部牵头组织。转基因重大专项在经历“十一五”、“十二五”两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基础上,2016年在其“十三五”实施计划确定的13类研究项目54个重大课题中,首次新增了“转基因生物发展战略、策略和对策研究”项目共两个软科学性质的重大课题。“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科普宣传与风险交流”即是其中之一。该课题由清华大学牵头,整合了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果壳网、中国科协科技传播研究中心等合作单位进行联合攻关研究。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汪学军副司长、农业部科技教育司高新处陈彦宾处长、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业务一处汤娇雯副处长等管理部门代表,转基因重大专项监督评估专家黄大昉教授、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所长林敏研究员、农业部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监督检查测试中心主任谢家建研究员、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戚益军教授等校内外专家代表,以及清华大学科研院副院长邓宁、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崔保国教授等出席开题会。金兼斌教授代表课题组向与会领导和专家报告了研究的总体设计和思路。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果壳网、中国科协、浙江大学6家单位的课题组代表出席会议,听取农业部领导和科技部领导对本课题的立项背景的说明,以及各位专家对课题的重点、定位、开展的方法策略等所提出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是依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着眼于我国国情和农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科技作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已经是基本共识。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国际上农业生物工程应用最早的国家之一。经过近20年的努力,特别是“十一五”和“十二五”转基因重大专项实施以来,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品开发的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已具备推进产业化的基本条件。 由于转基因生物科技属于与民众日常生活和健康以及环境安全息息相关的科技,在世界各国,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及其产品,受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国际贸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往往具有较高的公众争议度,并因其涉及科学技术、监管、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问题而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公众对转基因技术和产品的争议和疑虑反映到社会舆论上,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国的相关科研政策和投入,以及产业化的推进进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安全管理、科学普及”,把转基因生物技术发展的科普宣传和风险交流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到了新的高度。这也是该课题新列入转基因重大专项的基本背景。 据了解,该课题是清华大学文科院系首次作为牵头单位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课题。课题实施将持续五年,采取3+2滚动支持的方式。
  • 《《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纲要》启动编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3-03
    • 28日,由科技部牵头,发改委、财政部共16部委组成的《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编制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这意味着《纲要》正式步入编制阶段。 科技部部长万钢担任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国家生物技术发展战略指导专家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副校长詹启敏担任主任,共由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等领域的25位院士在内的32名专家组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所所长周琪担任《纲要》编制组组长。 “我国生物技术发展步入战略机遇期。”万钢说,为强化生物技术发展,“十二五”以来,国家科技计划对该领域投入累计达到602.65亿元。经过长期的储备和积累,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科研水平大幅提高,产业方面,我国生物产业发展迅速,复合增长率达到15%以上。 万钢表示,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目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当前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的国际态势相比,我国生物技术发展还存在着自主原创性成果少,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技术转化效率低,产业化发展能力不足,生物战略资源保护和利用不够等问题,迫切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统筹加强生物技术领域的顶层设计。 万钢要求,《纲要》编制要凸显国家战略意志,中长期布局,超前部署谋划,引领跨越发 展。同时,要技术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开放融合发展。 为确保《纲要》成为我国生物技术中长期发展的战略性行动指南,《纲要》编制将重点聚焦4个方面。一是科学研判我国生物技术及产业发展现状;二是深入分析比较我国生物技术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三是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对生物技术创新的客观需求;四是科学分析国际生物技术发展趋势,确定我国未来主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