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脑毛细血管血液循环问题的新方法》

  • 来源专题:脑科学与类脑研究
  • 编译者: 苑亚坤
  • 发布时间:2023-09-28
  • 在最近发表在SPIE期刊《神经光子学》上的一项研究中,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的John Giblin博士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试图解决这些问题。利用定制的装置,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名为贝塞尔光束双光子显微镜的技术的潜力,该技术可以获得脑毛细血管的体积图像。此外,该团队还提出了一种创新的分析方法,可以半自动地识别失速事件。

    《神经光子学》副主编、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眼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教授Ji Yi评论道:“综合来看,这项研究的发现证明了贝塞尔光束双光子显微镜在探索大脑循环系统的复杂运作及其对神经系统健康的影响方面的力量。”在不久的将来,检测失速的全自动方法有望帮助科学家调查、诊断和评估脑部疾病的治疗方法。


相关报告
  • 《美国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土壤污染物检测新方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6-20
    • 5月9日,美国莱斯大学和贝勒医学院合作开发了一种用于识别土壤中的有害污染物的新策略。该方法使用一种称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光成像技术,跟踪分子发出的独特图案或光谱,并使用特征纳米壳来增强光谱中的相关特征。研究人员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即预测原子和电子在分子中的行为的计算建模技术,根据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计算了整个范围内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的光谱,为多环芳烃及其衍生物生成一个虚拟的“指纹”库。采用特征峰提取和特征峰相似度两种互补的机器学习算法对真实土壤样品中的相关光谱特征进行解析,并将其与虚拟光谱库中绘制的化合物进行匹配,从而实现土壤中的有毒化合物检测。
  • 《化学所在人体流动系统检测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1-10
    • 血液循环系统中存储了大量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化学信息,对其高灵敏选择性的检测可为疾病诊疗或筛查提供重要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支撑。血液循环系统是成分高度复杂的流动体系,不仅对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提出更大的挑战,流体力学的引入也需要构建适用于流动体系的新方法和新材料,重新揭示疾病标志物与捕获界面的相互作用规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活体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铁课题组研究人员经过近5年的持续研究,在流动复杂体系的分析检测领域取得进展。   该研究组制备了一系列适用于流动状态复杂样品吸附、分析、检测的功能材料(Adv. Mater. 2018, 1801441; Anal. Chem. 2017, 89, 12054; Adv. Mater. 2016, 28, 8740; Adv. Funct. Mater. 2015, 25, 5159),实现细胞生理活动的监控(Anal. Chem. 2017, 89, 12843; Adv. Mater. 2016, 28, 9589)。构建了新颖的用于清除流动血液中病原菌的血液净化器(Nat. Commun. 2018,9,444),解决了因蛋白非特异吸附导致纳米材料对生物分子产生安全性威胁的问题(J. Am. Chem. Soc. 2018, 140, 14211),开创性地解决了气体与检测界面接触时间过短,作用力弱导致检测灵敏度低的问题(Adv. Mater. 2018, 30, 1702275; Anal. Chem. 2017, 89, 1416)。并应邀对该领域的前沿发展和未来趋势设计(Chem. Soc. Rev. 2017, 46, 1483-1509)撰写了综述。   最近,科研人员发现血液流经纳米粒子会在其表面产生剪切力,能诱导杨氏模量低的纳米粒子发生形变,抑制对蛋白的非特异性吸附,避免细胞对纳米材料的吞噬产生的副作用,显著提高纳米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相关成果发表在J. Am. Chem. Soc. 2018, 140, 14211上。   但过低的杨氏模量会降低对血液中病原菌的捕获效率。病原菌是引起各种严重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因素,如果是耐药性细菌引起的疾病目前临床并无有效的治疗手段。科研人员通过在透析器上修饰纤毛状的纳米线,通过精确调控杨氏模量发现,当纳米线接触到细菌时,纳米线的顶端立即卷起来,形成三维纳米捕手状的笼型结构,可以把在血液中捕获耐药性细菌的效率从10%提高到97%。研究成果发表在Nat. Commun. 2018, 9, 444,并被Nature Communications作为当周热点文章以Medical research: Nanoclaws snatch bacteria 为题进行推送,该研究引起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