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 智食科技】日本滨市立大学医学生命科学研究生院的Hiroshi Ohno团队:乙酰化纤维素通过肠道共生菌消耗宿主可获得的碳水化合物来》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5-28
  • 日本横滨理化学研究所综合医学科学中心肠道生态系统实验室,滨市立大学医学生命科学研究生院的Hiroshi Ohno团队于2025年5月16日在Cell Metabolism上发表文章《Acetylated cellulose suppresses body mass gain through gut commensals consuming host-accessible carbohydrates》。

    成果介绍 (1)乙酰化纤维素减缓体重增长并改善代谢异常 本研究比较了乙酸纤维素与醋酸钠对小鼠的代谢效应。乙酰化纤维素可绕过近端小肠吸收,增加远端肠道乙酸水平,而醋酸钠可快速被近端吸收,并在30分钟内提高血浆乙酸浓度。然而,两者在自由进食条件下均未提升门静脉乙酸水平,说明乙酰化纤维素主要在肠道内起作用。同时,乙酰化纤维素还能提高丙酸水平,但对丁酸无明显影响。功能上,乙酰化纤维素显著抑制C57BL/6小鼠体重增加,降低肝脏质量和脂肪质量,但不影响肌肉质量。而仅提升丙酸或丁酸的膳食纤维未表现出类似效应。 进一步在ob/ob小鼠中验证,乙酰化纤维素同样能抑制体重增长、减少肝脏质量及脂肪总量,并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水平。葡萄糖耐量和胰岛素敏感性也得到改善,同时肝脏脂肪变性减轻。相比之下,醋酸钠效应较弱或无效。这些结果说明乙酰化纤维素在小鼠中可改善肥胖相关代谢异常。 (2)乙酰化纤维素促进肝脏脂肪氧化 研究进一步探讨了乙酰化纤维素在干预初期对代谢的调节作用。第5天后观察到乙酰化纤维素小鼠在静息期(白天)的呼吸商显著降低,提示脂肪氧化增强、糖代谢减少,而活跃期(夜晚)无明显变化。能量消耗及氧气、二氧化碳交换无显著差异,但乙酰化纤维素小鼠活动量在昼夜均显著下降,而摄食量保持稳定。这说明乙酰化纤维素对代谢的影响不依赖于食量或活动变化,而是伴随代谢调整。长期观察显示,虽然体重增长减少,但按体重校正的每日摄食量不变,排除了摄食量变化的影响。 基因表达分析显示,乙酰化纤维素在野生型和ob/ob小鼠肝脏中上调多种脂肪氧化基因,包括Ppara、Cpt1a、Hmgcs2和Acsl,同时激活Sirt1和Fgf21,抑制脂肪合成基因Fasn。在脂肪组织中,乙酰化纤维素上调脂解相关基因Hsl和Atgl,以及抗炎因子Adipoq。短期24小时处理同样上调肝脏脂肪氧化基因,尽管体重和脂肪量未变,但肝脏质量略有下降。这些结果表明乙酰化纤维素可快速启动肝脏脂肪氧化程序,先于体重变化出现。 (3)酰化纤维素耗竭糖原并抑制肝脏葡萄糖代谢 乙酰化纤维素小鼠在静息期糖代谢受抑,研究推测乙酰化纤维素通过增强脂肪氧化来代偿。基因分析显示,乙酰化纤维素在ob/ob小鼠肝脏上调葡萄糖异生限速酶Pck1,以及糖原代谢相关基因Pygl和Gys2,提示糖原周转加快。进一步在自由进食和6小时禁食条件下检测发现,乙酰化纤维素均显著降低肝脏质量,禁食时降幅更明显。尽管外周血糖未变,但门静脉血糖显著下降,提示乙酰化纤维素主要抑制肠道葡萄糖输入。同时,肝脏糖原储备显著耗竭,尤其在禁食状态下更为显著。乙酰化纤维素还进一步上调脂肪氧化及葡萄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表现出类似禁食代谢特征。这些结果表明,乙酰化纤维素通过减少葡萄糖摄取和糖原储备,促使机体优先利用脂肪作为能量来源。 (4)菌群依赖的代谢调控机制 无菌小鼠实验中,AceCel的代谢效应消失;单一定殖拟杆菌(Bacteroides)的小鼠中,AceCel显著减少肠道单糖/双糖水平,增加琥珀酸等发酵产物。菌群分析表明,AceCel富集拟杆菌属,增强其碳水化合物代谢功能。 (5)乙酸驱动菌群代谢重编程 体外实验证实,乙酸通过上调拟杆菌的糖转运基因(如susG、susB),促进其对葡萄糖的消耗。AceCel通过靶向递送乙酸至肠道远端,激活菌群-宿主代谢互作,减少宿主可利用糖分,从而抑制肥胖。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1ODAzMjY1OQ==&mid=2247598988&idx=1&sn=5662a9ebc611f383168c850eeb5b743d&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食品加 智食科技】荷兰应用科学研究组织(TNO)Arnout Mieremet团队:COVID后综合征中肠道微生物-宿主相互作用》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4-11-20
    • 近日,荷兰应用科学研究组织(TNO)Arnout Mieremet团队在国际期刊《Gut Microbes》在线发表题为“Gut microbe–host interactions in post-COVID syndrome: a debilitating or restorative partnership?”的综述性论文。Torsten P. M. Scheithauer为第一作者,Arnout Mieremet为通讯作者,荷兰应用科学研究组织微生物和系统生物学系为第一完成单位。 本文要点如下: 1、肠道菌群失调可能在COVID-19中发挥重要作用。 2、肠道微生物组是解释PCS症状差异的首要因素,其次是COVID-19疫苗接种、COVID-19病史和人口统计数据。 3、用益生菌长双歧杆菌5治疗1个导致病毒感染引起的记忆障碍和体重减轻减少,表明PCS的潜在肠道靶向治疗。 4、PCS的衰弱症状可能是由于持续的病毒库而导致的持续感染的结果。
  • 《【食品加 智食科技】最新研究丨江南大学中西秀树教授团队在Journal of Cell Biology上发表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2-17
    • 近日,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中西秀树教授团队在溶酶体分泌调控截短甘露糖型N-聚糖的细胞膜表达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MYO18B promotes lysosomal exocytosis by facilitating focal adhesion maturation” 正式发表于Journal of Cell Biology(Q1,IF=7.4),JCB官网对该成果进行了推介。 成果介绍 溶酶体是细胞内的细胞器,主要功能是分解核酸、蛋白质、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等生物大分子。除了消化功能外,溶酶体还参与了诸多重要的细胞活动,例如营养感知和代谢的中心。其中,溶酶体分泌 (lysosomal exocytosis) 是一个动态过程,涉及溶酶体与质膜的融合,从而释放溶酶体中的酶和其他可溶性货物,并将溶酶体膜蛋白暴露于细胞表面。溶酶体分泌是对多种细胞膜损伤的普遍反应,例如病原体感染、细菌孔形成毒素和机械损伤。除了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溶酶体分泌可以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发生。例如,在秀丽隐杆线虫 (Caenorhabditis elegans) 中,侵袭性细胞利用溶酶体分泌穿透基底膜。某些癌细胞通过溶酶体分泌排出多余的质子,以适应酸性微环境。此外,新冠病毒 (SARS-CoV-2) 利用溶酶体分泌离开宿主细胞。这些研究表明,细胞具有内在机制来启动溶酶体分泌,但这些机制仍未被充分研究。 为了阐明上述机制,本研究首先在三种人类细胞系(HeLa、人单核白血病细胞THP-1、人胚肾细胞HEK293)中进行了糖蛋白质组分析。分析检测到分别来自HeLa、THP-1和HEK293细胞的202、133和189种糖蛋白。大部分截短型甘露糖蛋白源自溶酶体 (61.7%),包括溶酶体膜蛋白(如LAMP1)和可溶性蛋白(如PSAP)。为了验证截短型甘露糖的生成机制,作者在HeLa细胞中分别敲除HEX α和β亚基基因 (HEXA 和 HEXB)。敲除这些基因后,截短型甘露糖前体与最终截短型甘露糖的比例显著上升,表明溶酶体内的HEX在截短型甘露糖生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1. 溶酶体HEX催化的截短型甘露糖通过溶酶体分泌暴露于细胞表面 随后,通过CRISPR/Cas9的全基因组敲除筛选,发现在MYO18B敲除的细胞中,LAMP1的细胞表面水平显著降低;而重新表达EGFP标记的MYO18B后,LAMP1的表达水平得到了恢复。此外,溶酶体酶HEX的分泌在MYO18B敲除细胞中显著减少,这进一步表明溶酶体分泌在MYO18B缺失的情况下受到抑制。通过一种基于细胞膜修复的实验(使用溶血素O诱导膜损伤),作者发现MYO18B敲除细胞修复膜损伤的能力显著下降,而恢复MYO18B表达后,这一能力得到了部分恢复。这表明MYO18B在溶酶体分泌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图2)。为了直接监测溶酶体分泌,本研究使用了VAMP7-pHluorin融合蛋白。pHluorin在溶酶体内的酸性环境中荧光被淬灭,但当溶酶体与质膜融合时,内外pH值中和,导致荧光发射。在野生型(WT)细胞中,观察到了频繁的溶酶体融合事件。然而,在MYO18B敲除(KO)细胞中,使用该方法观察到溶酶体与质膜的融合事件显著减少。这些观察结果进一步支持了MYO18B作为溶酶体分泌正调节因子的作用(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