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科学》2025年第2期发表了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团队的文章,系统探讨了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岸碳入海”的发展前景及路径。"岸碳入海"是指通过管道或船舶将陆地上捕集的CO2输送到海上平台并封存于海底地质构造中,是CCUS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一技术具有潜力大、适用区域广、风险相对低的优势,尤其适用于工业发达、碳排放强度高、陆上封存场地有限的沿海地区。文章分析了“岸碳入海”的工艺特点、国际项目布局以及我国的规划研究,并从经济成本、泄漏风险、封存效率、政策管理、国际形势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研究认为,我国“岸碳入海”发展可分为项目规划研究、小规模示范、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三个阶段,并预判了面向2060年的发展时间线。建议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构建监管制度、增强风险防控能力等措施,以小规模项目为先导,稳健推动产业化发展,发挥市场的关键作用,实现商业化应用。全球范围内,CCUS项目数量快速增长,我国也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首个百万吨级CCUS商业化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驱油项目”已投入运行。尽管“岸碳入海”产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投资和运营成本高、技术体系和管理经验不成熟等挑战,但通过科学布局和稳健推进,有望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