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岸碳入海”发展前景及路径分析》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8-27
  • 《中国工程科学》2025年第2期发表了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研究团队的文章,系统探讨了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岸碳入海”的发展前景及路径。"岸碳入海"是指通过管道或船舶将陆地上捕集的CO2输送到海上平台并封存于海底地质构造中,是CCUS技术发展的高级阶段。这一技术具有潜力大、适用区域广、风险相对低的优势,尤其适用于工业发达、碳排放强度高、陆上封存场地有限的沿海地区。文章分析了“岸碳入海”的工艺特点、国际项目布局以及我国的规划研究,并从经济成本、泄漏风险、封存效率、政策管理、国际形势等方面提出了我国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研究认为,我国“岸碳入海”发展可分为项目规划研究、小规模示范、大规模商业化应用三个阶段,并预判了面向2060年的发展时间线。建议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构建监管制度、增强风险防控能力等措施,以小规模项目为先导,稳健推动产业化发展,发挥市场的关键作用,实现商业化应用。全球范围内,CCUS项目数量快速增长,我国也在该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首个百万吨级CCUS商业化项目“齐鲁石化?胜利油田驱油项目”已投入运行。尽管“岸碳入海”产业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投资和运营成本高、技术体系和管理经验不成熟等挑战,但通过科学布局和稳健推进,有望为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MTUwNjU3NQ==&mid=2651081373&idx=1&sn=7202a93c9e492a9699ec9304e3183609&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双碳”目标下零碳园区发展机遇与路径分析》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8-05
    •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了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零碳园区作为重要载体,正加速推进这一目标的实现。零碳园区是指在产业园区内通过综合运用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利用及碳捕集等技术,使二氧化碳排放降至“近零”水平,并逐步达到“净零”。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建设零碳园区,显示了其重要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园区超过1.5万个,碳排放占全国总量的30%以上,绿色转型意义重大。尽管有政策支持和示范项目落地,零碳园区建设仍面临标准不统一、模式争议、投资收益和商业模式不成熟等挑战。零碳园区的内涵包括规划、设计、技术和管理,通过能源生产、转换、输配、消费和存储的全链条体系,实现碳排放与吸收量的动态平衡。不同类型的零碳园区有工业园区、特色功能型园区和产城融合型园区,每种类型的降碳需求和难点各不相同。零碳园区建设的意义在于支撑国家“双碳”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区域能源产业协同布局,突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中央与地方政策协同推进零碳园区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 《朱廷钰:碳中和背景下钢铁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发展路径》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8-27
    • 钢铁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2022年我国粗钢产量为10.13亿吨,占全球粗钢总量的55.3%,连续27年保持世界第一。钢铁工业是一个长流程多工序的复杂生产系统,包括烧结、球团、焦炉、高炉、转炉等多个生产工序,从物质流来看,65%以钢铁产品的形式输出,另外35%则以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及化学品副产品形式输出,还伴随着大量未利用的余热,能质归趋多元化。 钢铁工业污-碳排放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是污-碳排放量大:我国钢铁工业以煤为主能源结构使得污-碳同根同源、排放量大。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高于65%,钢铁行业目前每年消耗煤炭的量超过6亿吨,导致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总量近120万吨,CO2排放则高达18亿吨,污-碳排放均位列工业行业首位。 二是污-碳排放强度高:在生产结构方面,我国短流程炼钢占比仅10%左右,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以长流程为主的生产结构导致综合能耗高、污/碳排放强度大。由于我国废钢资源严重不足,短期内难以支撑电炉大规模发展,生产结构难以快速调整。 三是污-碳协同效应显著: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分析,超低排放全面实施后,其高能耗、高物耗引发了一定的“碳增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