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居衍院士:后摩尔时代,无序出枭雄》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0-10-10
  • 2020年9月24日,第十八届中国通信集成电路技术应用研讨会暨2020无锡集成电路创新峰会召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名誉所长许居衍院士演讲主题为《从技术走向应用看后摩尔时代的创新》。

    在会上,许居衍院士给出预测:今后十年到十五年,将会有两个重要机遇。

    其一,创新将会从有序创新到无序创新。

    “在摩尔定律时代,未来可以预测,创新围绕应用。发展到现在,产业开始不清楚未来发展方向,机遇变化很快,新的时代会出现新的方式,因此创新将会从有序创新到无序创新。”许居衍院士解释道。

    许居衍院士以存储器为例,他表示,存储产业的产值占半导体产业生产的30%左右,因此用存储器的生命曲线可以大致为半导体产业做预测。他指出,在1986年左右,是存储器发展的上升拐点,到1989年,存储产业发展速度下降越来越快,到2018年,技术再次起飞,进入后摩尔时代。

    目前的技术发展按照摩尔定律作为指导已经无法进行,2016年,产业从摩尔定律指导转为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2017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部署“后摩尔定律”电子复兴计划。同期,计算研究协会的计算社区联盟成立后摩尔定律计算任务小组。2018年,日本、欧盟等也发布了后摩尔定律相关文件以及策略。直到2019年,我国发布“后摩尔时代新器件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最近中国科学院正式筹建了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以期占领后摩尔时代的制高点。

    各国都认为在后摩尔定律抓住机遇很重要。因此创新思维发生变化。过去大家焦点集中供暖,自觉聚焦创新方向。现在百花齐放,自主分散破解瓶颈。

    时势造英雄,无序出枭雄。摩尔定律成就了两代人的辉煌,也固化了相应的定势思维模式。后摩尔时代呈现百花齐放盛景,新一代人或将创造更大的辉煌。

    其二,架构是技术走向应用的桥梁。

    根据维基百科描述,架构是规划,设计,构造楼房和其他物理结构的流程和其他物理结构的流程和产品。许居衍院士表示,架构创新将占领世界。未来时间,是架构创新的黄金年。

    用架构和技术来划分,可以分成四类:

    1. 全新技术与架构下的基础物理探索;

    2. 基于现行硅技术探索非冯架构;

    3. 搭“摩尔”便车在冯架构下进行应用创新;

    4. 基于现行架构探索非“硅”技术。

    在后摩尔时代,技术与应用将走向百花竟放的盛景。也可以分成四类。

    第一类是“新兴”范式量子、生物。这类主要是基于新兴状态变化、基于新兴器件技术;

    第二类是“类脑”模式模拟形态计算,即用硅技术电路系统模拟生物神经形态;

    第三类是“硅-冯”范式MOSFET,即用硅的二进制编码表证事物的特征与演变;

    最后一类是“类硅”模式NCFET等,即基于电荷变化进行器件技术。

    如何把握新机遇?

    关于如何把握新时代、新机遇,许居衍院士指出,首先要关注创新进程,目前器件技术正在不断创新,新兴状态器件正不断出现,同时还存在两个机遇期,一方面是AI等市场,另一方面是架构创新。

    其次要守住两个理念,主战场依旧是Si-vN范式,但Si-CMOS技术以及vN计算模式将如何发展仍未可知,需要注意的是颠覆性新兴的范式,历史上的“逻辑复归”会否出现新兴基础技术?

    最后是需要明白,未来世界也许会重新洗牌,许居衍院士举例表示,上世纪初最大的公司,现在已经退出50名;2000年还不存在的Alphabet,亚马逊,Facebook,腾讯和阿里巴巴则进入了前十名!今后三十年的领航者中将会包括哪些新兴公司?

相关报告
  • 《后摩尔时代,“中国芯”将迎战略机遇期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6-06
    • 根据摩尔定律,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数量每隔18个月就会增加一倍,性能也由此提升一倍。不过在昨天举行的2019浦江创新论坛“新一代集成电路技术”分论坛上,演讲嘉宾却提前给摩尔定律“判了死刑”——摩尔定律已逼近其极限,性能、功耗、成本三大要素中的任何一项,都有可能成为它的终结者。 专家认为,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从业者不应一味关注芯片尺寸,而应注重多样性,材料、器件、工艺等都可能导致信息产业的范式变革,这对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 别再纠结芯片大小,新技术将带来新气象 28纳米、14纳米、7纳米……去年是集成电路发明60周年,60年来,集成电路以惊人的速度在缩小,现在1平方厘米硅片上可以集成超过50亿个晶体管。但同时,“变小”的费用令人咋舌,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居衍不禁发问,光刻成本已占到芯片制造成本的50%以上,根据具体设计不同甚至可高达70%,再缩小,成本吃得消吗? 集成电路历经60年发展,至今未突破“硅-冯诺依曼”范式。所谓“硅-冯诺依曼”范式,就是用硅的二进制编码表征事物的特征及其演变过程与结果,其中硅是集成电路的主要材料,冯诺依曼结构是集成电路的计算方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微电子器件与集成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明认为,性能、功耗、成本三个要素中总有一个会率先发展到极限,从而目睹摩尔定律走到尽头。 许居衍说,如果不再纠结于芯片大小,有许多技术可为集成电路产业带来不一样的新气象,大数据、物联网、深度学习、机器与自动化等技术都可能改变集成电路产业现有的发展范式。 在刘明看来,异形结构和新型计算会成为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发展的驱动力。事实上,这正是打破“硅-冯诺依曼”范式的两条路径。她说,未来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同用一种技术路线的状态将会被打破,而将是一种多元化技术路线共存的状态,在此基础上,不同技术路线交叉融合,进而衍生出更加多元化的技术路径。 拐点已现,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未来可期 许居衍说,硅微电子发展在2016年已出现拐点,拐点的出现意味着产业进入成熟期,研发收益迅速下降,有必要考虑转向下一代技术。他预计在2040年以前就会找到硅晶体管的替代品,事实上,量子芯片、DNA芯片等已开始崭露头角。 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会因此迎来“弯道超车”吗?刘明认为,新器件及三维集成技术将对集成电路的创新和产业格局产生颠覆性影响,这将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机遇。不过她同时强调,器件持续微缩的摩尔定律路线是集成电路创新的基础,必须夯实。以新材料为例,一项新技术如果不能和现有的集成电路硅平台很好地兼容,就不会有较大发展。 “集成电路从来不是单一追求缩小尺寸,而是要和更多产业融合。”她强调,市场是集成电路发展的驱动力,即便进入后摩尔时代,这一属性依然不会改变。今年一季度,华为在全球智能手机饱和的情况下销量大涨50%,彰显了这一优势。据统计,全球超过2/3的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产品在中国制造,世界排名前20的集成电路企业有1/3来自中国。 庞大的市场,加上自主创新的实力,让与会嘉宾对“中国芯”的未来信心满满。据最新预测,2018至2023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8%,而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15%。
  • 《集成电路后摩尔时代的三个特征》

    • 来源专题:后摩尔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8-07-27
    • 随着集成电路的工艺制程不断地向着物理极限进军,集成电路的发展已经无法严格按照摩尔定律向前发展,即进入了所谓的后摩尔时代。 在后摩尔时代,集成电路工艺主要呈现出以下三个特征: 特征一:特征尺寸仅为名义上的等比缩小,性能提升成为关键 目前,集成电路晶体管的尺寸缩小已经进入了深水区,缩小特征尺寸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到了 22nm 之后,芯片的特征尺寸已经无法按比例缩小了。因此,各大集成电路厂商也就没有再追求一定要缩小,反而是采用了更加优化的晶体管设计,配合上多核多线程等一系列架构设计技术,继续为消费者提供相当于更新换代了的产品性能。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2005 年以后,CPU的频率不再增长,而其性能的提升主要依靠多核架构。 特征二:新的系统级技术变相延续摩尔定律 以系统级封装(SIP)为代表的功能多样化方案已经成为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的新方向。这些方案主要着眼于增加系统集成的多种功能,而不是以往一直追求缩小特征尺寸和提高硅片上的晶体管密度。 特征三:新的微观技术超越摩尔定律 新原理、新材料和新器件与电路的新结构向纳米、亚纳米以及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发明和简化新的信息处理技术,以取代面临极限的CMOS器件。目前,正在探索的微观新技术有自旋电子、单电子、量子、分子和单原子器件等,以及环绕栅极场效应晶体管、量子阱FinFET和 SOI FinFET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