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研团队研发出新型交替型齐聚物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3-31
  • 记者29日从常州大学了解到,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卫国教授团队与香港理工大学李刚教授团队联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资金等支持下,成功研发出新型供体-受体(D-A)交替型齐聚物材料。其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已发表在材料与化学学科国际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

      “我们利用该材料,实现了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的高效能量转换,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高达17.54%。该效率是目前非卤溶剂加工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最高性能之一。”朱卫国说。

      设计较低最高占领分子轨道(HOMO)能级的给体材料或较高最低未占领分子轨道(LUMO)能级的受体材料,是当今提高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开路电压和能量转换效率的常用方法。

      该团队运用逆向思维,首先设计合成了较高HOMO能级的新型齐聚物给体材料,并通过应用在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中,重点研究了分子构架对器件光伏性能的影响。

      经研究发现,该材料作为第三组分在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中,不仅降低了电池的非辐射能量损耗,而且促进了光活性层激子解离,还抑制了受体材料的过度自聚集,有效改善活性层形貌,最终实现对器件开路电压、短路电流、填充因子光伏三参数的共同提升。

      值得一提的,该研究成果创新发展了一类D-A交替型齐聚物给体材料,揭示了较高HOMO能级齐聚物对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光伏性能的影响规律,实现了器件光伏性能三参数的全面协同提升;采用绿色非卤溶剂溶液加工,实现了齐聚物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的高效能量转换,创造了齐聚物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新的效率纪录。

      除此,通过齐聚物构建策略,开发出第三组分比例高耐受性技术,即使齐聚物的添加比例高达50%时,器件的能量转换效率仍能达到16.15%。

      相关专家认为,该研究成果既为深入理解第三组分能级对三元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影响提供了新的见解,并将为发展有机太阳能电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关报告
  • 《科研团队研发出“万物DNA”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12-11
    • 据英国《自然·生物技术》杂志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科学家报告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运用“万物DNA”特殊材料3D打印出来的“兔子”!该材料包含了用以合成DNA编码的兔子“蓝图”,之后,原始兔子所含的DNA被解码,稳定地复制了5代兔子。   全球的数据量不断增加,传统的存储架构,如硬盘和磁带,越来越难以跟上数据存储的需要。随着这些装置逐渐达到存储极限,DNA被当作一种长期存储方案提出来。过去的研究已经强调了DNA的持久性和存储海量信息的能力,现在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可利用其持久性进行存储。   以色列计算遗传学家亚尼夫·埃尔利赫和罗伯特·格拉斯等人,开发了“万物DNA”存储架构,它可以生成具有不变记忆的材料。为了检验这一方法,他们将常见的计算机图形测试模型“斯坦福兔子”的蓝图编码为DNA兼容格式,再将其存储在DNA分子中,进而将DNA分子封装在二氧化硅小球内,将小球嵌入可生物降解的热塑性聚酯中,最后使用所得的热塑性聚酯3D打印了“兔子”。   之后,团队利用存储在“兔子”中的DNA进行复制:从3D打印兔身上截下一小块,解码其中包含的DNA分子。这样创造出了5代的“兔子”,且没有任何信息损失,由前一代扩增的DNA被封装到下一代中;DNA蓝图一直保持稳定——即使第四代和第五代之间相隔了9个月。   在第二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将一段有关华沙犹太区档案的视频编码进树脂玻璃中,再用该树脂玻璃制造普通的眼镜。只需一小块树脂玻璃,就能恢复其中隐藏的信息。   研究团队提出的“万物DNA”概念,将信息藏于其中,可用于制造日常物品。   总编辑圈点   当今社会,数据暴涨。传统存储方式,总有一天会难以为继。人们将目光投向了大自然,投向了神奇而精巧的生物存储。有人研究过,DNA信息储存密度为一千万TB/立方厘米。在这种密度下,一个大约一米长的DNA立方体,就能满足目前世界上一年的信息储存需求。而且,它如此稳定。我们至今都能通过一截牙齿,一块骨头,还原遥远生物的全基因组信息。文中的万物DNA是一种新的存储架构,这意味着DNA存储的可能性又被进一步拓展。
  • 《突破 | 大连化物所研发出新型零维非铅金属卤化物发光材料》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2-25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复杂分子体系反应动力学研究组(1101组)韩克利研究员团队在零维非铅金属卤化物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发光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团队成功设计合成出一种新型的具有激发波长依赖发射特性的全无机零维金属卤化物,并通过元素掺杂,使该体系的发光量子产率提高至接近100%。 激发波长依赖的荧光发射是一种独特而有趣的发光现象,其发射波长会随着激发波长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在防伪、加密信息存储、多色显示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激发波长依赖的发光主要存在于碳点、金属配合物、小分子、聚合物等。近年来,低维非铅金属卤化物以其优异的发光性质,低毒性和高稳定性在发光领域备受关注。其独特的结构特性有利于构造多色发光中心,产生波长依赖的发射荧光。但是,目前报道的具有激发波长依赖的发射特性的低维金属卤化物多属于有机无机杂化物,具有该优异特性的全无机金属卤化物鲜有报道。 在本工作中,该团队合成了一种全新的零维稀土钙钛矿Cs2ScCl5•H2O单晶。该晶体具有独特的激发波长依赖的发射特性。当激发波长从250nm变化到310nm时,其发光从蓝绿光,转变为白光,进而变为黄光。通过飞秒瞬态吸收光谱和变温光谱等技术,团队发现Cs2ScCl5•H2O的激发波长依赖的发射特性是由于存在两个不同的自陷态激子发射态。不同的激发波长会改变两种自陷态激子的布居,从而使体系呈现出可变发光。此外,团队将锑离子引入进晶格中,进一步调节其激发态过程,最终实现了量子产率接近100%的黄光发射。该研究为构筑具有激发波长依赖的全无机金属卤化物发光材料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促进了对零维非铅金属卤化物发光物理本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