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指标为中国创新“画像” 《中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指标》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29
  • 科学技术与工程指标是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定量化测度。5月24日,第二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国科技智库论坛”上一本名为《中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指标》的新书发布,该书汇聚了研究人员两年多的研究成果,旨在通过一套适应我国现阶段创新发展现状的指标体系,用数据指标为中国创新事业“画像”。

    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都高度重视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定量化测度。在国家科学技术和工程评价指标方面已取得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例如美国的《科学与工程指标》、OECD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记分牌》《日本科学技术指标》等,都是国际上有广泛影响力的指标报告。我国结合本国国情特征积极开展科技指标研究,但相比国外权威机构,一方面我国在科技指标完整性和可比性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有关科技、教育、人员、产出、基础资源等方面的数据分散于不同部门、不同机构,尚缺少一部从第三方智库机构视角全面反映科技与工程发展状况、潜力和全球竞争格局的综合性分析报告。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罗晖介绍,从2015年9月起该院牵头开展了“中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指标”项目的研究,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创新战略研究院联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普研究所等单位的研究团队,历时两年多,进行了指标研究设计、数据采集、分析和编写。

    本书希望通过客观、中立的指标分析,对中国科技创新的投入—产出、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化描述,旨在打造中国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最全面的数据信息源。该指标体系主体包含八大维度,共203个主要指标。八个维度即:科技人力资源、科学与工程的高等教育、中小学数学和科学教育、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投入、科研产出和影响力、国家科技基础条件资源、高技术产业与贸易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及对科技的态度。

    据了解,中国科学技术与工程指标体系的基础数据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公开统计数据,包括相关年份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技术市场交易报告》等由国家统计局或政府部门发布的公开统计数据;二是国际主流数据库,报告中的国际可比指标的数据主要来自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或机构的经济、科技、社会、论文和专利等,例如,OECD数据库中的“主要科学技术指标”、InCites数据库、UNESCO数据库、世界银行数据库等,世界知识产权局(WIPO)的专利数据;三是专项调查数据,主要是由权威机构执行的全国范围大型调查项目,其结果可以体现全国的情况,并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调查项目包括科技部、财政部每年组织开展的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调查,经国家统计局批准,由中国科普研究所执行的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还包括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执行的全国学会在国际民间科技组织任职情况等专题调查项目。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191138
相关报告
  • 《《202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1-18
    • 11月14日,《202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在北京发布。从区域创新综合效用值来看,排在前5位的依次为,广东、北京、江苏、上海和浙江。进入前10位的地区还有山东、湖北、安徽、陕西、重庆。从基础指标来看,北京、广东、上海、江苏的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基础研究投入的比例超过50%。 “从创新综合排名来看,广东一枝独秀,但省内各地不平衡问题突出。天津下降6位,连续2年下滑,跌至15位。一系列数据表明,天津在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和创新环境等方面的发展遇到瓶颈。”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说。 “另外,从历史数据比较东、中、西,过去20年,东中西部的创新能力的差距几乎处于固化的状态。南北差距呈现阶段性扩大的特点:扩大——稳定——扩大——稳定的演化规律,总体呈现扩大态势。” 柳卸林介绍说,从历史数据比较典型区域,区域协同问题依然突出。京津冀从20年的长视角看,尤其是近5年来看,基本没有变化;长三角正稳步发展,差距在稳步缩小,一体化程度逐步提升;东三省成为同构性最相近的一个区域。 另外,其他影响区域创新格局的一些因素是,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圈将形成多个区域创新增长极,要素集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其中,北京、上海、粤港澳三大科技创新中心形成了创新型国家的三大核心支柱和动力源,汇聚了全国30%的R&D经费投入、35%的地方财政科技投入、38%的有效发明专利以及43%的高新技术企业。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和成渝五大城市群,以10.4%的国土面积集聚了39.2%的全国人口,创造了54.7%的生产总值。 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打破区域创新的地理局限性,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创新模式、创新活动的特点、创新投入与产出都发在发生变化,反过来,也将影响政策制定。 大国竞争、贸易摩擦与技术封锁,从“加征关税”到“实体名单”,逐渐延伸到科技领域,对华FDI呈现大幅下降,东部地区对贸易额下降,部分地区面临着脱离全球产业分工体系的风险,对自主创新战略提出新的要求,将对区域创新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柳卸林总结说,此次的评价报告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区域创新范式在发生变化,单纯的科技驱动、市场驱动已失去主导地位,对制度创新、生态型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圈将形成多个区域创新增长极,创新要素集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另外,过去20年来领先地区与落后地区创新能力差距没有明显缩小,领先地区的创新投入与产出呈现“极化”现象,区域间的差距又近乎固化, “两极化”趋势对解决区域协调发展提出挑战。 同时, 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全社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创新环境的要求带来新变化,不断涌现的创新模式对创新的测评体系提出新要求,其对科技政策制定的引导作用有待加强。 “要重视国际竞争、大国博弈,对自主创新战略以及区域创新格局的影响。”柳卸林最后强调。 据悉,在科技部支持下,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下称《报告》),已连续发布22年,是国内权威的区域发展评价报告。 如何科学、权威评价一个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高太山介绍说,《报告》建立了四级指标体系作为主要评价方法,其中一级指标5个(“企业创新”“创新绩效”“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创新环境”)、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40个、四级指标138个,反映着企业创新、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格局等方方面面。
  • 《202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发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20-11-18
    • 近日,《202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在北京发布。 《报告》显示,2020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得分为62.14,连续四年排名全国第一。专家表示,广东企业创新能力突出,得益于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持续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培育出一批“高精尖”“独角兽”创新企业。 从区域创新综合效用值来看,排名前十的地区依次为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山东、湖北、安徽、陕西、重庆。其中,陕西排名从2019年的12名上升到2020年第9名,湖北排名上升一位,安徽排名上升2位,重庆排名下降,天津跌出前十。 报告课题组组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认为,此次的评价报告得出这样的结论,一方面,区域创新范式在发生变化,单纯的科技驱动、市场驱动已失去主导地位,对制度创新、生态型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圈将形成多个区域创新增长极,创新要素集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 关于报告 在科技部支持下,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编写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已连续发布21年,是国内权威的区域发展评价报告。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包括5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40个三级指标和138个四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其中,知识创造用来衡量一个地区创造新知识的能力;知识获取用来衡量一个地区利用外部知识及产学研合作的能力;企业创新用来衡量一个地区内企业应用新知识、开发新技术、利用新工艺,以及制造新产品的能力;创新环境用来衡量一个地区为技术的产生、流动和应用提供相应环境的能力;创新绩效用来衡量创新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效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