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废水的处理过程中没有完全去除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EDCs),可能导致潜在的生态和人类健康风险。本研究评估了两种处理类型的废水(即超滤和臭氧化)和用淡水绿藻Nannochloris sp处理的废水中七种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的去除和提取。在经过超滤处理的废水中培养Nannochloris sp七天,则雌二醇(E2)、乙炔雌二醇(EE2)、和水杨酸(SAL)的去除率达到60%;但是Nannochloris sp没有去除所研究的其他几个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淡水绿藻对于E2、EE2和SAL的去除作用归因于光降解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无论是否在废水中添加淡水绿藻,二氯苯氧氯酚(TCS)通过快速光降解作用,七天内去除率达到63%-100%。在加入淡水绿藻后,淡水绿藻的细胞中也立即发现了二氯苯氧氯酚(TCS),因此二氯苯氧氯酚(TCS)的主要降解机制是光降解作用和生物去除作用(例如,生物吸附和生物体内积累)。经过淡水绿藻培养后,二氯苯氧氯酚(TCS)在食物网中仍存在高风险的生物累积潜力,废水中残留雌激素的内分泌干扰特性仍未消除。培养淡水绿藻可以用来处理废水,但是要去除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还需要主要依靠化学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