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淡水绿藻去除城市废水中的七种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EDCs)》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02-27
  • 在废水的处理过程中没有完全去除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EDCs),可能导致潜在的生态和人类健康风险。本研究评估了两种处理类型的废水(即超滤和臭氧化)和用淡水绿藻Nannochloris sp处理的废水中七种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的去除和提取。在经过超滤处理的废水中培养Nannochloris sp七天,则雌二醇(E2)、乙炔雌二醇(EE2)、和水杨酸(SAL)的去除率达到60%;但是Nannochloris sp没有去除所研究的其他几个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淡水绿藻对于E2、EE2和SAL的去除作用归因于光降解作用和生物降解作用。无论是否在废水中添加淡水绿藻,二氯苯氧氯酚(TCS)通过快速光降解作用,七天内去除率达到63%-100%。在加入淡水绿藻后,淡水绿藻的细胞中也立即发现了二氯苯氧氯酚(TCS),因此二氯苯氧氯酚(TCS)的主要降解机制是光降解作用和生物去除作用(例如,生物吸附和生物体内积累)。经过淡水绿藻培养后,二氯苯氧氯酚(TCS)在食物网中仍存在高风险的生物累积潜力,废水中残留雌激素的内分泌干扰特性仍未消除。培养淡水绿藻可以用来处理废水,但是要去除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还需要主要依靠化学手段。

相关报告
  • 《作物对土壤环境中破坏内分泌的化学物质壬基酚的生理响应》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0-09-27
    • 壬基酚是能够破坏内分泌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并不断排放到陆地环境中。但是,针对土壤环境中壬基酚植物毒性的研究还非常少。本研究将绿豆(Vigna radiata)和水稻(Oryza sativa)种植于含有壬基酚的土壤中,生长14天和21天(分别反映急性和慢性暴露),然后评估这些作物的生理反应(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和气孔张开大小),以及作物的生长变化(枝条生长和根的发育)。对于绿豆来说,暴露于含有壬基酚的土壤中降低了其叶绿素含量和气孔大小。叶绿素含量的下降是由于壬基酚导致细胞渗透性增强,进而破坏了膜屏障导致电解质泄露。此外,在(壬基酚)含量为2000?mg/kg的土壤中,还观察到绿豆的叶片出现坏死情况。对于水稻作物来说,慢性暴露于壬基酚含量为2000?mg/kg的土壤中抑制了其枝条生长、降低了叶绿素含量、影响了根系的发育。虽然(实验)的暴露浓度较高,壬基酚在环境中也不可能持久存在,但是将壬基酚不断排放到土壤中对于陆地生态系统造成了风险。我们的研究结果为农业活动中进行壬基酚的土壤生态风险评估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 《利用回收的铝回收主要城市废水中的碳和磷》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7-11-30
    •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了混凝原污泥中铝的回收及二次混凝剂的再利用潜力。回收过程包括通过酸化(HCl或H2SO4)释放主要污泥中的颗粒状铝,然后采用离心分离溶解凝剂回收。然后再用回收的混凝剂处理初级废水,确定整体混凝效率。新鲜明矾对总悬浮物,化学需氧量,总磷和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5%,65%,80%和33%,对回收铝(分别为85-60%和65-50%)的总悬浮固体和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均有所下降。氮浓度在每一个周期中保持几乎不变,而在第一个和第二个循环中,废水中的磷分别增加了1 mg/ L和3 mg/ L。模拟各种铝物种的沉淀,以确定在低pH下铝的回收潜力。初步成本分析表明,对于两种酸,在1.5的pH下为铝的最佳回收率。在二次循环结束时,磷灰石沉淀有效地去除了酸化增溶的磷,同时也减少了可循环利用的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