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水文章 答好生态卷——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武汉实践》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13
  • 武汉,两江交汇、百湖密布;依水而生、因水而兴。

    2014年12月,《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2015~2017年)》圆满通过水利部审查,拉开了全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的序幕。

    试点以来,循着水生态文明建设勾勒出的路线图,我市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新时期治水兴水方针,以长江大保护为担当,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以“四水共治”为抓手,全力推进试点建设,“护一城净水、绘两江画廊、显三镇灵秀”,让市民共享治水改革发展成果,一幅“江湖相济、湖网相连、人水相依”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水生态环境全面优化

    每次来到东湖港,市民徐莹总会感叹变化很大。在她的记忆中,东湖港以前两侧棚户扎堆,河水淤塞严重、又黑又臭。

    2014年,武汉启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后,东湖港也迎来了水生态治理行动:打通杨春湖与东湖港的连接通道,完善区域排涝系统;基本实现生活污水全截污,内源污染全清理,面源污染全控制;通过引江入湖、水网联通,实现江湖水体交换、流动、净化。

    如今的东湖港,摇身一变成为占地1274亩的城市海绵综合生态景观公园,散步河边,无论是市民和游客,都能收获惊喜。

    东湖港的美丽嬗变,不仅见证我市专注优化水环境的治水历程,更见证了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

    着眼大格局,以大担当融入大战略。3年来,武汉市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工作与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相结合,创新治水模式,以“防洪水、排涝水、治污水、保供水”四水共治为重点突破口,大力推进源头治水、系统治水、科学治水、全民治水,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了一套控制性优、操作性强、协调性好的绿色发展实施体系。

    回顾试点建设历程,水优势是武汉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武汉人的共识。

    2014年,我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第二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快速反应、组织有力,立即成立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开启水生态文明建设征程。

    与此同时,我市将试点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责任主体年度绩效管理目标,印发《武汉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把水资源消耗等水生态文明建设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作为各级党政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强化顶层设计,按照“一个城市一张蓝图”要求,深入研究新形势新要求下涉水规划体系框架,结合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要求,完成《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15项涉水专项规划。

    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三条红线”及控制目标,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与体系建设,强化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功能区管理等制度。

    为了确保全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武汉市城市供水用水条例》《武汉市防洪管理规定》《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相继出炉,“不能填江、不能填湖、不能环湖铁桶式地开发”等规定成为铁律。

    3年多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大局上谋划,在关键处落子,以6大任务、10大行动为落脚点,探索出一条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路径。

    今年5月,《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总结报告》结果显示,通过试点期建设,我市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明显提升,城乡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城市排涝能力大幅提升,入河湖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削减,江河湖库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初步建立,水管理能力与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特色水文化与亲水环境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为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试点期任务完成,我市交出一份不俗成绩单。

    百姓需求成为“指挥棒” 突出问题逐个“销号”

    “水安则国安民安,水生态兴则文明兴,水资源更是人类和城市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1998年长江发生的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让我市对水的治理多了一层思考:如何将水害变为水利?

    试点期间,我市以重点示范工程为引领,全面带动水生态文明建设。

    瞄准水安全,我们快马加鞭,2017年汛前,138项灾后重建水毁工程全部完工。

    这一年,我市防汛抗旱打了一场漂亮仗:先后战胜长江中下游1号洪水、盛夏高温晴热干旱、汉江较大秋汛等险情、灾情。“防汛是天大的事”,城市安澜面前,全市上下始终心弦紧绷。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雨季来临时,外洪常常与内涝相伴。2016年夏天,我市连续遭遇强降雨,周降雨量突破历史记录,中心城区遭遇严重内涝。最终,38处主要泵站及庞大的地下管网,创造了24小时内中心城区超九成渍水点消失的排渍奇迹。但南湖地区的渍水之痛,深深地牵动着武汉人民的心。

    2017年汛前,以江南泵站为代表的16项重点排水工程投入使用,中心城区排涝能力提升50%,达到1485立方米/秒。

    入梅后,昔日中心城区的那些老渍水点,成功经受数场较强降水的考验。困扰百姓多年的南湖、白沙洲、青山、四新、琴断口等地的渍水问题,得到极大改善。

    十九大后,我市又积极谋划排水防涝的“新跨步”:今年6月前建成川江池泵站、北湖泵站、北堤泵站、雅安街主干排水通道等一批排水项目,新增抽排能力200余立方米/秒,实现青山北湖等地区的抽排能力倍增,周边渍水隐患将明显缓解。

    作为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手段,海绵城市的建设也在全力加速。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积极探索城市建设新模式,提升城市“渗、滞、蓄、净、用、排”功能,变“以排为主”为“综合治理”,缓解水资源时空不均,实现雨洪资源的合理利用,真正从源头变“水害”为“水利”。作为深受内涝渍水影响的特大城市,我市建设海绵城市为水生态文明试点提供典型示范样本。

    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大幅提升,城市排水管网的升级改造和日常维护也功不可没。在立交地下涵洞、地下车库及商业街区等重点排渍保障的设施间,大批排水疏捞工作者挑灯夜战。

    今年过年,市民张凤菊的家里迎来客人。姊妹们赶在年前相聚,一室一厅的小房子热闹又温馨。去年,随着“四水共治”的积极推进,武汉保供水工作也在加力,561处“三无”老旧社区二次供水设施完成改造。张凤菊所在的江汉区民意街仁厚社区就是其中之一。她说,吃水的问题解决了,日子也顺畅起来。

    从喝上水到喝好水,武汉根据需水量增长速度,适度超前、优先发展公共供水工程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一批供水水厂,实施配套水网建设,加大中心城区落后管网改造、老旧社区二次供水改造力度,降低管网漏损率,不断扩大城市集中供水服务范围,提升供水品质。

    市水务局负责人说,找差距、补短板,民意就是指挥棒,解决老百姓身边的难事,始终都是我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水生态滋养水文化 城市品质不断飞跃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长江经济带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时,我市在长江生态修复上已经先行一步。

    市委、市政府决定举全市之力对两江四岸江滩进行综合整治。一场声势浩大的百里画廊建设工程在全市全面展开。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充分挖掘水文化资源、加强水文化载体建设、完善水生态文明理念等手段,进一步提升市民的水生态文明意识。”市水务科学研究院负责人说。

    2017年6月,在汉口、武昌、汉阳三地的江滩相继完成建设后,青山江滩也正式对市民开放。不负大自然给予城市最好的馈赠,当年被洪水一遍遍冲刷涤荡的堤外,成为独具滨江魅力的人民乐园。

    传承城市水文化的生态名片,我市积极探索“大湖+”环境保护、产业创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等发展模式,建设优美宜居的滨水生态绿城。

    后官湖绿道、金银湖绿道、沙湖绿道等多条绿道串联生态走廊,兼具湖泊修复、生态保护、休闲游憩、旅游经济等功能,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往休闲观光。作为我市最闪耀的明珠,东湖也因水上马拉松等赛事,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3年来,我市结合城市绿楔保护,实行“三线一路”管理,留足滨水空间和绿化缓冲带。合理营造集生态、文化和景观于一体,富有武汉人文特色的滨河滨湖亲水空间,形成既大气磅礴、又俊逸灵秀的独特生态风貌,为打造世界水生态名城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以人文滋养水文,独特的水生态文明发展模式渐趋成熟。“亲水、爱水、惜水、护水”的理念也更加深入人心。

    盛夏时节,走进江岸区百步亭小区盘景园,六七百盆盆景为参观者撑起一片片绿荫。仔细观察会发现,每盆盆景茂密的枝叶下方,都摆放着一个废旧油桶。

    “这样下雨时就可以把水收集起来,浇花就不成问题了。”居民李元炎靠着 “向天借水”的办法,自建了一个雨水收集系统,一年节水近200吨。在他的带动下,百步亭社区百余户居民陆续参与到家庭雨水利用中来。

    去年,我市再次通过国家节水型城市复查。市节水办相关负责人说,对水的高效利用和保护,凸显一个城市现代化和生态化的文明程度。

    如今,党政领导当官方河湖长,市民志愿者当民间河湖长,用河湖长制助推水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一种共识。伴随河湖长制全面落地,我市一大批河湖管理难题得到解决,不少河湖实现了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多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

    通过三年多的加紧建设,我市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效益凸显,水与人、水与城市、水与自然和谐交融,城市品质显著提升。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弘扬水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牵引作用。”市水务局负责人表示。水生态环境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按照《武汉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我们将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做足水文章。.

相关报告
  • 《奏响生态文明时代最强音——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16
    • 河南省许昌市饮马河两岸。经过水系连通等综合整治后,曾经的“龙须沟”华丽转身,绿树碧波,生机盎然。   62岁的祝凤华带着小孙子在公园的长凳上读书,一泓清水在身旁流过。说起许昌水的变化,老人直呼“想不到!想不到!”   许昌被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后,短短几年间,百姓兴水之梦逐步从蓝图变为现实。和许昌一样,越来越多的城市因水而兴、缘水而宜居。“人在景中、景在水中、人水相依”的生态美景,带给百姓满满的获得感。   五年间,水利系统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践行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自觉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水利工作全局,在大局上谋划,在关键处落子,水生态文明建设按下“快进键”,绿色发展驶入快车道。在这场关乎亿万人民福祉、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绿色变革中,水利人责无旁贷,自我加压,开启了大国治水兴水新征程。   系统思维谋篇布局   举棋落子山水之间   一折青山、一湾碧水、一水护田,过上“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日子,是13亿中国人民在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之后的新向往,也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的新承诺。   党的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突出位置,进行了系统战略部署。水,作为生态系统的控制要素,当属重中之重。   “加强河湖管理、建设水生态文明”很快成为水利全行业的共识。这是水利系统对水生态文明建设一次新的审视,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思想变革,是一次对传统水利建设的超越。   “我们必须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统筹、水域水量水质并重、预防保护治理齐抓,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河湖不萎缩、功能不衰减、生态不恶化,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水利部部长陈雷向全行业发出了动员令。   2013年1月4日,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这是水利系统对总书记“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具体落实。   路线已明,纲举目张。   五年间,《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十三五”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方案》《节水型社会建设“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法规办法陆续出台,水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有章可循。   五年间,《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导则》等一系列指导性意见规范先后发布,水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有据可依。   五年间,水利部门按照系统治理要求,以问题为导向,以水系为脉络,把满足民生需求作为首要任务,坚持把节约集约用水作为革命性措施,坚持把绿色发展要求贯穿水利工作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水利工程建设,坚持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创新作为战略任务,坚持把推进依法管水科学治水作为重要抓手。顺应人民期待,彰显执政担当。   这是理念升华的五年。全国各地、各级水利部门始终以最严格的制度、最负责任的态度和最坚定的行动,在中央“令旗”指引之下,坚持顶层设计与战略部署的整体性,“举棋落子”于祖国的青山绿水间,做好“水美中国”这篇大文章。   严格水资源硬约束   生态文明百花齐放   建设水生态文明,必须遵循人、水、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   2013年1月2日,国务院出台《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最严格,无疑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量上了一道“紧箍咒”,表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鲜明态度。   之后,陈雷部长在《求是》杂志发表署名文章,明确提出:“要以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抓手和切入点,抓紧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从源头上扭转水环境恶化趋势。”   “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以水定发展”,量水而行。五年间,水利系统逐步强化水资源的约束性、控制性和先导性作用,利用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倒逼机制”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形成人水和谐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据统计,2016年全国用水总量为6040.2亿立方米,控制在“红线”范围内,万元GDP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较2012年减少25.4%和26.8%。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542,以用水量的微增长支撑了国内生产总值的中高速增长。水资源的硬约束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利人将人水和谐的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配置、节约、保护的各方面。积极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良好湖泊生态保护,妥善处置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2016年,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从2012年的63.5%提高至73.4%。开展175个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实施10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因地制宜推进河湖水系连通,构建循环通畅、丰枯调剂、蓄泄兼筹、多源互补的现代水网。大力实施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年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45万平方公里,整治坡耕地400万亩。加快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抓好生态脆弱河湖保护与修复,积极推进京津冀“六河五湖”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强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管控,一些河湖水系重现绿色生机。   特别是随着影响国计民生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逐步建成,我国也将形成布局日趋合理的江河湖库水系连通网络,年供水能力可增加801亿立方米,相当于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4倍多的水量;仅新增灌溉面积就可达7876万亩,相当于再造7个都江堰灌区!   一条水系,一道风景;一项水利工程,一座护卫民生的堡垒。令人欣喜的是,水利建设逐渐将生态保护作为基本遵循,打破传统的理念和常规的设计方法,将防洪安全、绿色生态、宜居环境、新农村建设、景观以及历史、文化等元素全方位融入水利工作。这是传统的山水自然观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具体体现。   五年间,各地因地制宜,高起点,大投入,快变化,水生态文明建设百花齐放的格局已悄然形成。   “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云南水利部门牢记总书记的嘱托,采取断然措施和超常规手段,开启抢救模式保护治理洱海,全力实施“七大行动”,面源治污与截污并举,维持洱海Ⅱ类水质。   福建长汀多年来在“红色”土地上坚持不懈开展“绿色革命”,按照从荒山到绿洲到生态家园的路径,走出一条水土流失治理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支撑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青海省继续加大水保投入力度,持续打造绿色青海,切实担负起对国家生态安全应尽的特殊责任。   …………   这是水生态文明建设全力加速的五年。   按照计划,水利系统将在2020年前全面完成105个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目前,济南、无锡、湖州、徐州等首批46个试点城市建设任务基本完成,示范带动作用明显。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必将成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高级形态,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得以亲水、近水、滨水而居,共享水利改革发展成果。   大潮涌动,风生水起。在北京,绿色发展理念得到实践,河道治理初见成效;在湖北,河湖长制落地生根;在海南,良好的生态环境成就旅游胜地;在宁夏,节水灌溉托起山区绿色希望;在内蒙古自治区,北疆重要的水保生态屏障正逐渐构成……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文明建设画卷在神州大地徐徐铺展。当奏响长江经济带“共建走廊、双向开放、东中西互动”的绿色发展“同心曲”,当“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流域人水和谐”的治黄思路闪耀光辉,当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节水护水日益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共识,全社会形成新的发展观、政绩观时,实现“美丽中国”便不再是梦想。   百姓期待绿色共享   同心共建水美中国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保护江河湖泊,事关人民群众福祉,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发展。”   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弘扬水文化等方面发挥着堡垒作用。生态环境的改变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从点的变化到面的变化,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依然任重道远。   2017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河长制的施行无疑为新时期治水翻开了新的一页,这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实践。   如今,全国既有市长、省长担任的河长、总河长,也有遍布民间的“小河长”志愿者,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保护河湖、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中。   “我是青海总河长,对全省所有河流的水环境综合治理负总责,”青海省委书记、省级总河长王国生说,“我们要继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让河水更加洁净,让两岸更加葱绿,让西宁更加宜居。”   河湖健康一头连着政府的公信力,一头连着百姓的心。河长制犹如一棵新苗,正在华夏大地上快速生根、发芽、成长,数以万计的河长正如一个个节点不断延伸连结,织就中华水网之上的又一层保护网。   扬州市市长张爱军表态:“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继续按照扬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的布局,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做足‘水’文章,持续夯实水安全基础,不断放大水生态优势。”   “今年,大水网四大骨干工程要实现隧洞骨干连通工程全部贯通,辛安泉供水和东山供水工程正式投运,小浪底和中部引黄工程试运行,县域小水网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山西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要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高度重视水利生态系统治理,严格管理和保护水域,为推进全省‘大花园’建设,打造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城乡提供优良的水生态环境。”浙江省水利厅厅长陈龙如是说。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提出的‘走在前列’要求,明确到2020年年底,全省水资源利用更加充分、水环境改善更加明显、水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的总目标,努力实现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走在前列。”广东省水利厅厅长许永锞指出。   “我以前在教育部门工作,多少懂一些专业的治水知识。现在政府提出了‘五水共治’,我觉得我可以发挥余热,为治水做点事情。”七十多岁的吴祥林自荐成为浙江省临海市沿江镇车埭村—下岙村河流的“民间河长”后,每天清早都会沿着村庄周围的河道走一圈,看到河面有垃圾或污染情况就拍照存档。   …………   从这一句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中,我们看到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与希望。面向未来,每滴微小的水珠,都将汇聚成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大潮。   这是砥砺奋进的五年。水利系统顺应人民期待,围绕实现水生态文明的目标,勠力同心探索有效路径,攻坚克难,锐意创新,用担当和执着诠释了献身、负责、求实、创新的精神内涵。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兴水治水,绿色发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环境如水,发展似舟,共生共赢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面对党和人民对水利寄予的殷切希望,水利人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不能辜负,不曾懈怠。如今,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我们充满对未来的美好期待,以水为脉,美丽中国,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愿绿色生生不息。 作者:陈锐 责编: 瑶薇
  • 《以保护绿水青山答好“生态考题”》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lifs
    • 发布时间:2020-08-04
    •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其中阐发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思想,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 初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20多年间,习近平总书记4 次踏入宁夏这片土地。回顾他的考察足迹,始终离不开以民为本的一水、一沙、一河、一山,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他“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2016年8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视察指导工作,提出“四个扎扎实实”的重大要求,亲手描绘了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的宏伟蓝图,为青海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也引导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保护绿水青山答好“生态考题”。 坚持审时度势,答好“选择题”。生态保护既关系当前,又关乎长远,特别是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抓好生态保护,我们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克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倍增等诸多困难,选择一条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改革发展之路,确保生态保护有力、有效、有度。 坚持问题导向,答好“问答题”。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2019年,我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各族群众共创共享生态普惠民生福祉。全力推进中央生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落实河湖长工作职责,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深化青海湖、湟水河等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加快历史遗留污染场地修复及风险管控,推动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彻底整改,确保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坚持统筹兼顾,答好“论述题”。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答好生态题,在实践中见真章,把抓落实贯穿始终。以建立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契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布局,履行生态保护第一责任,把高原生态农牧业、新能源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等生态产业打造起来,打好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两张牌,使潜在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维护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生态是人类永续享受的幸福。抓好生态环境保护,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只要细致审题、仔细阅题、认真答题,就一定能交出一份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满意“生态卷”,让山青水绿、河清湖晏成为青海的鲜明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