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ORNL研究人员3D打印大型金属汽轮机叶片》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12-18
  • 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率先3D打印出大型旋转汽轮机叶片,用于发电厂发电。该项目由西门子公司的美国研发中心西门子技术公司领导,表明电弧增材制造可用于可扩展生产超过 25 磅的关键部件。传统上,这些零件是使用铸造和锻造设施制造的,这些设施大多已转移到国外。

    “现在人们意识到,我们无法从国内供应链中获得超过100或200磅的小批量铸件和锻件,”ORNL沉积科学与技术小组的首席研究和小组负责人Michael Kirka说。“这使我们处于难以为继的境地,特别是当我们看到国际冲突如何影响关键物资的国际流动时。

    WAAM使用电弧在机械臂控制的过程中熔化金属丝。薄薄的金属层逐渐堆积成所需的形状。打印后,零件将被加工以满足最终设计要求。用于制造涡轮叶片的线弧技术是与林肯电气根据合作研发协议合作开发的。

    电弧制造基于焊接技术,因此很容易用于修复现有零件。这可以使西门子能源等公司更容易根据与电力公司的服务合同维护和升级设备。

    2019 年西门子线弧研究开始时,它专注于组件维修。然而,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间,范围扩大了,当时对新铸造蒸汽轮机叶片的等待时间延长至两年。然后,该项目扩大到包括打印整个替换零件,因为这些类型的涡轮发动机用途广泛,可用于天然气、煤炭和核电站。

    ORNL研究人员对材料进行了实验,并开发了更好的方法来评估打印部件的机械性能。由钢合金制成的大型汽轮机叶片是这些努力的结晶。

    “最初的目的是只打印刀片顶部的 25%,”西门子技术公司高级首席关键专家 Anand Kulkarni 说。“但是,当我们看到ORNL的电弧设置的潜力时,我们认为我们可以在一次构建中完成整个叶片。在制造零件时扫描零件的能力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提供给我们的加工人员,并使我们能够缩短生产时间。

    虽然大型铸件和锻件的等待时间已缩短到七八个月,但 ORNL 能够在 12 小时内打印出刀片。据报道,包括机械加工在内,刀片可以在两周内完成。

    Kirka表示,尽管电弧是一种突出的3D打印技术,但它以前从未用于制造这种规模的旋转部件。涡轮叶片通常没有平行或垂直的表面。它们的轮廓曲线向尖端变窄。“能够在没有定位功能的情况下打印和完成某些东西是一个挑战,”他说。此外,这种尺寸的较重部件冷却得更慢,从而增加了沉积层的速度和顺序的灵敏度。

    加工零件后,西门子与电力科学研究院合作进行无损评估和测试。“我们仍在研究事物的属性方面,看看结果与传统方法相比如何,”Kulkarni说。然而,对于维修来说,属性不必完全相同:目前的挑战只是保持发动机运转并避免停机。“但是,如果零件的质量很好,那就为更多的按需制造打开了大门,而这个案例研究为大型组件打开了大门。

    3D打印的一个关键优势是,它使公司摆脱了对他们无法控制的特定制造工具的依赖,例如由单个铸造厂为单一设计制造的模具。当今涡轮机中的许多大型部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由于关闭和工业离岸外包,制造它们的工具实际上已经消失了。3D打印提供了一种更可靠的选择,因为它可以复制任何设计。

    汽轮机叶片是在能源部的制造示范设施中打印的。MDF由美国能源部先进材料和制造技术办公室支持,是一个全国性的合作者联盟,与ORNL合作,旨在创新、激励和促进美国制造业的转型。

相关报告
  • 《“命门火衰”,重型燃气轮机的叶片之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5-10
    • 重型燃气轮机(以下简称重燃),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作为迄今为止热/功转换效率最高的动力机械,广泛应用于机械驱动(如舰船、火车)和大型电站。我国现已具备轻型燃机(功率5万千瓦以下)自主化能力;但重燃(功率5万千瓦以上)仍基本依赖引进。据悉,重燃发电机组目前占全国发电装机总量的3%左右,虽不是一大块,却是不可或缺的一块——启停快捷、热效率更高、污染更少的燃机机组,作为大电网调峰容量的最佳选择,在国家能源安全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全局性角色。没有自主化能力,意味着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一环,仍然受制于人,存在被“卡脖子”的风险。 极致技术:对质量和性能近乎变态的追求 把熔化的液态金属浇入模具,等它凝固;在显微镜下看其金相,会呈现形似“干裂农田”状的缝隙,专业术语称之为“晶界”。 “晶界是金属的薄弱环节。”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型燃气轮机”技术负责人表示。为提高金属材料在高温下的强度,就要想办法消除晶界。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漫长的过程,包括精确的温度控制,以及精密铸造、定向/拉单晶等工艺。其核心部件的毛坯“都是来自国外”;核心设备单晶炉,也须从国外进口。 该技术负责人解释,作为一种旋转叶轮式热力发动机,燃气轮机的叶片是最重要的核心部件之一。它要在1400℃—1600℃的高温下长期稳定地工作,目前没有任何金属可以做到。怎么办? 极限工况催生出极致技术,一种对质量和性能疯狂到近乎变态的追求。除了消除晶界、提高所用材料本身的强度之外,“只有靠冷却”:叶片是中空的,以便通冷却空气;表面有陶瓷涂层、冷却气膜,使它跟高温燃气隔离,等等。 更关键一点,在以上复杂流程的所有环节,任何一项技术参数都不能有丝毫偏差,“这是它跟常规制造流程最大的不同”。他强调,常规制造中还有一个安全系数,即一定的容错裕量;而“极限制造完全是另一概念”:叶片是空心的、又很薄,除了精铸,目前没有其他工艺手段可以做出来,未来3D打印能不能解决还不清楚;铸造过程中,材料的夹渣、裂纹、疏松、气孔以及变形等,都会影响叶片的强度和性能。因为“它本身是不可能的,要靠好多极限手段硬让它变得可能”,所有技术必须做到极致。所以,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偏差根本不能容忍、不被允许。 体系差距:即使有钱也不知从哪下手 美国GE公司高层曾声称,要买重燃成套技术,除非买下整个GE。 “重型燃气轮机”重大专项总设计师顾春伟教授和上述技术负责人都谈到,国际上大的重燃厂家,主要就是美国GE、日本三菱、德国西门子、意大利安萨尔多4家,与国内三大动力合作的也是这4家。但他们都附带苛刻条件:首先,设计技术不转让;其次,核心的热端部件制造技术也不转让,仅以许可证方式许可本土制造非核心部件。 这两条注定了,没有自主设计能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重燃、能要到什么样的重燃,只能听从人家的意志。核心制造技术不转让,国内上了那么多重燃发电机组,设备运维、备件提供完全受制于人,长期安全稳定运行堪忧;本土制造的许可证又都有期限,到期之后能否付钱再延,还须看他人眼色。所谓“卡脖子”,莫此为甚。 跨国公司秘不示人、惜之如命的设计技术,是真正的核心技术。顾春伟表示,重燃三大部件(压气机、燃烧室、燃气透平)的设计都是难上加难,因为它们需要“大量基础研究支撑”和“长期试验验证及经验积累”,没有长期积累,“即使有钱你也不知从哪儿下手”。 仍以叶片为例。即使分毫不差做足各种极致功课,叶片材料仍是有寿命期限的:重燃叶片,寿命在5万小时、3万小时不等,到期必须报废。 怎么证明5万小时安全运行没问题?极限工况下、5万小时连续不断的材料试验必不可少。试想,一年8000多小时,5万小时要做将近6年,“这还只是做一轮配方、一轮工艺所需时间”,所以“一个人一辈子都做不了几个母合金”。它意味着巨量的投资、巨量的耗时和巨量的数据采集,而且每一步都必须亲历亲为,否则就“不知其所以然”。 “尽早建立起我国完整的设计体系、试验验证体系,才是重燃自主化的关键所在”,中国联合重型燃气轮机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如是说。 三位一体:工匠的经验仍不可或缺 叶片精铸过程中,“拉单晶”工艺很有画面感。 上述技术负责人介绍,一般的铸造,是把金属液浇入模坑、自然冷却,出来的产品是多晶体,就会有晶界。而透平叶片单晶/定向铸造,“是在底下选一个晶体,让它慢慢往上走;上面保持高温,还是液体;然后这个界面一点点往上冷却,所以凝固时间特别长”。 顾春伟称之为“多物理场耦合”,即制造流程中,每一环节涉及各种细节的工艺控制,这种控制又受到各种物理条件的影响,比如湿度、温度、速度等控制下的成型,“每一步都是工匠、工艺、设备的‘三位一体’”。 三位一体中,设备当然必不可少,“先进单晶炉须从德国进口,国产的目前仍不完善。但光强调设备也不行”。单晶制造过程中,涉及多个环节、多位顶尖高手,每人各管一段;每人都身怀绝技,相互不可替代。包括所有的参数控制、补偿等,既靠数据标准,更有“手上的功夫”,也就是经验积累。因为“多物理场耦合”中,没有一把尺子可以包打天下。这是基于大数据的3D打印仍无法终结工匠的道理,也是我国高端制造流程中目前最紧缺的一环。 (科技日报北京5月8日电)
  • 《美国缅因大学与ORNL合作生物基复合材料3D打印研究项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10
    • 美国缅因大学高级结构与复合材料中心与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ORNL)展开一项新的合作研究,旨在推进生物基复合材料3D打印技术的开发。双方团队将与农林产品行业合作,生产新的生物基材料用于开发一系列3D打印产品,包括船体模具、掩体、建筑构件、复合材料工装组件和风机叶片,甚至体型庞大、结构要求苛刻的船艇系统。 该项目由美国能源部先进制造办公室斥资2000万美元赞助,旨在将大学—产业集群与美国能源部在ORNL内设立的“制造业示范设施”(MDF)联合起来,从而加强区域制造业。MDF将运用数十年的经验,帮助区域产业在短时间内更有效地将增材制造技术转化为该地区的优势。 ORNL是先进制造业的全球领导者,是美国能源部最大的科学和能源实验室,负责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能源和安全领域提供变革性解决方案。美国缅因大学是纤维素纳米纤维(CNF)技术的全球领导者,包括通过其先进结构和复合材料中心开发纳米/微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 该合作将使缅因大学高级结构和复合材料中心的学生、教师和相关公司有机会接触ORNL在先进制造方面的设施和专业知识。反过来,ORNL研究人员将获得缅因大学在CNF和复合材料方面的设施和专业知识。 双方团队将在几个关键技术领域进行基础研究,包括CNF生产、干燥、功能化及其与热塑性材料的复合,多尺度建模和可持续性生命周期分析。通过将CNF与树脂复合,开发出坚固、坚硬且可回收的生物衍生材料系统,可以数百磅/小时的沉积速率和高达50%的纤维素纤维含量进行3D打印,有望开辟新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