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末次冰消期冷期热带辐合带降水范围显著收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8-08
  • 近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向荣研究员团队在热带辐合带降水范围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方面取得了最新进展,提出末次冰消期冷期热带辐合带降水范围显著收缩新观点,为未来预测热带地区降水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 (《自然·通讯》)上,杨艺萍副研究员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张兰兰研究员和向荣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热带辐合带(ITCZ)是一条位于赤道附近上空的狭长带状区域,其特点是低气压、强对流和大量降水。这个带状区域具有明显的季节迁移特性,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水循环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研究热带辐合带降水变迁机理对于预测未来东亚季风降水及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有重要科学意义。

    末次冰消期指约1.2-2.0万年前,是地球上末次冰期向温暖的全新世过渡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出现了多次冷暖交替变化。关于热带水文气候如何响应北半球高纬地区气候的冷暖变化,学术界存在一些争议。普遍认为,海因里希Ⅰ(Heinrich Stadial I)冷期时(约1.50-1.90万年前),热带辐合带的降雨带向南半球迁移,导致北半球热带和亚热地区的降水减少,气候变得非常干旱。

    研究人员通过集成分析大量的亚洲季风区南、北半球两侧的古气候记录,并发现南半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降水在海因里希Ⅰ时并没有显著增多。然而,热带印度洋地区的古海洋记录却非常有限,这限制了我们对亚洲季风区热带水文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的理解。据此,研究人员通过分析位于孟加拉湾南部热带海区的深海沉积钻孔(I106孔)中的浮游有孔虫壳体Mg/Ca比值和氧同位素来重建该区的降水演化过程。该钻孔位于东印度洋热带降雨带的核心区域,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主要生活在表层海水,能很好地记录表层海水的温度和海水氧同位素(δ18Osw)(盐度指标)变化,从而反映东印度洋热带地区表层海水盐度及其相关的降水变化。

    研究表明,亚洲季风区南、北两侧在海因里希Ⅰ的早期(约1.83-1.63万年前)时都非常干旱,但在北半球热带低纬地区(约3-9°N)的降水却异常增多。研究认为,欧亚冰盖率先融水引起的全球平均温度下降和热带厄尔尼诺活动加强,是导致热带辐合带降水范围缩小的主要驱动机制。

    “我们本次研究的重要贡献在于发现了热带辐合带降水范围在末次冰消期海因里希Ⅰ的早期出现了缩小的现象,挑战了过去普遍认为的热带辐合带的降雨带在该时期向南半球迁移的观点,并分析了欧亚冰盖融水对热带气候影响的机制过程” 杨艺萍介绍说,这项研究为热带水循环研究以及预测未来热带地区降水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新思路和重要基础。

    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十四五重大项目等支持。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3-40377-9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308/t20230807_6855090.html
相关报告
  • 《研究发现,南极海冰是触发冰期的关键》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19-11-11
    • 一直以来,我们都知道地球的气候就像一台巨大的机器:只要拉动一个杠杆,一系列大规 模的事件就会开始运动。然而,推动这些变化的许多步骤仍不确定。这个领域的一个关键问题 仍然是:是什么导致了全球周期性地出现冰河期循环。本研究阐述了气候的初始变化如何引发 一系列变化,从而导致冰河期事件。研究模型显示了在较冷的气候下南极海冰的增加如何引发 一系列变化,导致全球气候进入冰期。 地球气候由陆地、生命、大气和海洋共同组成,元素在这四种组成成分中来回移动,保持 着地球数十亿年的宜居性,但随着元素在其中一个或多个位置的积累,导致气候的改变。例如, 我们现在正处于冰河时代的间歇期;在过去 250 万年里,冰川周期性地覆盖地球,然后逐渐减 小。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思考这一冰川过程是如何工 作的,以及冰川是如何触发的。地球轨道的微小变化可 能就会导致一些冷却。但单凭这一点是不行的,气候系 统必须伴随着巨大的变化才能导致随后的降温。最合理 的解释是,碳在大气和海洋之间的分配方式发生了一些 变化。前人的一项工作通过一个模式说明冰川过渡是如 何进行的,在本研究结果中,大气冷却导致南极海冰开始形成。南极洲周围的大洋在海洋环流 中起着关键作用,那里深层水消失在大洋谷底之前会上升到地表,导致南极海冰的增加。 冰盖改变了海洋的环流,但它物理性地阻止了海洋与大气之间二氧化碳的交换。这意味着 越来越多的碳被吸入深海并留在那里,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减少则会导致温室效应的逆转, 导致地球降温。这是一个反馈循环,随着温度下降,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从而引发 更多的冷却。这一解释与海洋沉积物、珊瑚礁和冰川核心样本等得到的气候变化结果相符。在 这些增加的储存量中,有多少可以单独归因于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中,南极海冰覆盖起关键 因素。在考虑到生物增长的变化之前,物理效应只占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一半。 这一结果朝着了解地球气候如何在长时间尺度上作用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海洋是地质时 间尺度上最大的碳库,因此研究海洋在碳循环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模拟未来的环境 变化。 (郭亚茹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在末次冰消期热带西太平洋降水的驱动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 》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9-06
    • 日前,国际知名地学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报道了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李铁刚研究组关于末次冰消期热带西太平洋降水驱动机制的研究成果。该论文的题目为Rapid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the tropical West Pacific linked to North Atlantic climate forcing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通讯作者为李铁刚研究员,第一作者为熊志方副研究员。该研究获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 末次冰消期(18-10 ka),热带西太平洋及其邻近海洋性大陆的降水在Heinrich event 1(H1)、Bølling-Allerød(B/A)和Younger Dryas(YD)表现出快速变化特征。然而目前的研究存在两个问题:(1)降水的快速变化模式一定遵从ITCZ控制的半球反相位模式或者类ENSO控制的东-西太平洋反相位模式?(2)降水的快速变化控制因子到底是ITCZ和/或类ENSO还是有更高一级的气候因素(如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为了探索这些问题,论文分析了菲律宾东吕宋上大陆斜坡MD06-3054岩芯27 ka以来的化学风化和陆源输入指标,并据此提取了末次冰消期西菲律宾海的降水记录。 结果显示,末次冰消期吕宋岛及其周边海域降水呈现快速变化,表现为H1和YD降水增加、B/A降水减少,与前人报道的棉兰老岛岸外的降水记录一致。末次冰消期西菲律宾海降水的快速变化不能用ITCZ的经向迁移来解释,但是与ENSO式变化一致:H1和YD西菲律宾海盛行类La Niña条件(图2)。进一步,收集了热带西太平洋基于陆源指标重建的末次冰消期降水记录,发现其时空分布特征用经典的ITCZ经向迁移理论和/或ENSO带状变化模式都不能很好地解释。据此,提出末次冰消期热带西太平洋降水的快速变化由AMOC直接驱动,而ITCZ迁移和/或类ENSO变化只是AMOC驱动降水的媒介。基于基线瞬态模型TRACE,模拟了冰雪融水(引起AMOC变化)单驱动因素和轨道参数、温室气体、大陆冰盖和冰雪融水全驱动因素下的末次冰消期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变化。结果显示,冰雪融水单驱动因素而非上述全驱动因素模拟的降水结果无论是从时间序列还是从空间分布上与热带西太平洋降水的指标记录一致,从而证实了上述假说的合理性。 除模拟结果外,李铁刚研究组最近发表在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上的论文Hydrological variability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over the past 700kyr and its linkage to Northern Hemisphere climatic change(李铁刚研究员和熊志方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贾奇博士后为第一作者)从更长时间尺度上检验了上述假说的合理性。该文通过西菲律宾海MD06-3047B孔中浮游有孔虫G. ruber的Mg/Ca和δ18O重建了700 ka以来的海表盐度变化(反映降水),也表明该区冰期时降水增多,盛行类La Niña条件。 这两篇论文发现热带西太平洋冷期时降水增多,处于类La Niña状态。这与冷期时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应该减少的直观感觉以及前人普遍推断冷期时热带西太平洋盛行类El Niño条件不一致。这表明第四纪热带西太平洋降水的模式和成因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相关论文: Xiong, Z., Li*, T., Chang, F., Algeo, T., Clift, P., Bretschneider, L., Lu, Z., Zhu, X., Frank, M., Sauer, P., Jiang, F., Wan, S., Zhang, X., Chen, S., Huang, J., 2018. Rapid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tropical West Pacific linked to North Atlantic climate forcing during the last deglaciation.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197, 288-306.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77379117309484 Jia, Q., Li*, T., Xiong*, Z., Steinke, S., Jiang, F., Chang, F., Qin, B., 2018. Hydrological variability in the western tropical Pacific over the past 700 kyr and its linkage to Northern Hemisphere climatic change.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493, 44-54.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1018217309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