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裙带菜遗传育种群体构建与性别决定机制研究方面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4-09
  • 近日,国际藻类学期刊Journal of Phyc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大型经济褐藻遗传育种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海藻种质库团队根据裙带菜生活史的特点,提出了构建双单倍体(DH)群体的方法,并研究了孤雌生殖与雌雄同体表型的遗传规律,为海带目褐藻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支持,为揭示裙带菜性别决定的遗传学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裙带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海藻之一和重要出口创汇水产品,年产量约50万吨(鲜重),在我国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栽培历史,主产区为辽宁、山东两地。近年来,海洋所海藻种质库团队成功培育了我国第一、第二个裙带菜新品种“海宝1号”和“海宝2号”,结束了裙带菜依赖国外引种的历史。2020年,海藻种质库团队根据裙带菜生活史特点,提出并建立了构建永久F2群体的方法。

    DH株系的所有基因位点均为纯合,因此是一种永久性的遗传育种群体,在陆地作物的遗传育种及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但是在海带目褐藻中尚没有DH群体构建的报道。

    海藻种质库团队利用经典遗传学方法,发现经过减数分裂以后,裙带菜配子体的雌雄同体与孤雌生殖表型是可遗传的,揭示了雌雄同体表型的伴性遗传现象(即只出现于雄性配子体中),暗示决定雌雄同体现象的基因位点可能位于雄性V染色体的性别决定区(SDR)或与其紧密连锁。研究人员利用这种遗传特性,在裙带菜中提出并建立了利用孤雌生殖和雌雄同体现象构建DH群体的方法,并通过培养实验及分子标记与细胞流式技术检测,证实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藻类产业技术体系、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能力建设项目及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汇泉学者项目等支持。单体锋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逄少军研究员与单体锋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相关论文:

    Tifeng Shan*, Shaojun Pang*, Xuemei Wang, Jing Li (2021) The inheritable characteristics of monoecy and parthenogenesis provide a means for establishing a doubled haploid population in the economically important brown alga Undaria pinnatifida (Laminariales, Alariaceae). Journal of Phycology https://doi.org/10.1111/jpy.13153.

    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jpy.13153

    Tifeng Shan, Shaojun Pang*, Xuemei Wang, Jing Li, Qianxi Li, Li Su, Xiaodong Li (2020) A method to establish an “immortalized F2” sporophyte population in the economic brown alga Undaria pinnatifida (Laminariales: Alariaceae). Journal of Phycology 56:1748–1753.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104/t20210406_5990367.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褐藻裙带菜的性别决定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2-13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大型经济褐藻裙带菜的性别决定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Identification of a genomic region linked with sex determination of Undaria pinnatifida (Alariaceae) through genomic resequencing and genetic linkage analyses of a segregating gametophyte family”为题在国际藻类学期刊Journal of Phycology上发表。 裙带菜在我国是仅次于海带的第二大经济褐藻和重要的出口创汇水产品。与经典的关于海带目褐藻性别表型的认知不同,裙带菜单倍配子体世代存在雌性、雄性、雌雄同体三种性别表型,但是目前其性别决定机制尚未可知。 海藻种质库研究人员将具有雌雄同体表型的单倍配子体与雌性单倍配子体进行杂交获得孢子体,经减数分裂后大规模构建了子代单倍配子体克隆家系。以前期完成的裙带菜基因组为参考,利用重测序技术开发多态性SNP标记并构建高密度遗传图谱。由此发现62个SNP与性别性状紧密连锁,它们位于23号连锁群67.67 cM的位置,对应于23号染色体的一段长度为14.67 Mbp的物理区间。 团队将前期在另一个不同单倍体分离家系中开发的SLAF标签按照有参考基因组的方法进行重新分析,构建遗传图谱并对性别位点进行定位,发现性别连锁位点对应的基因组位置包含了上述14.67 Mbp的区间,由此判断该区间为性别决定区域。该区间共有129个基因,其中39个有明确的注释信息,包含了褐藻雄性表型决定的候选基因——HMG基因。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HMG基因在雄性配子体的营养生长阶段及雌雄同体配子体营养生长和配子发生阶段表达量较高,而在雄性配子体的配子发生阶段表达量较低。上述研究成果为阐明海带目海藻性别决定分子机制这一重要科学问题奠定了基础,也为有效开展裙带菜遗传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单体锋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逄少军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藻类产业技术体系、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能力建设项目及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汇泉学者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 Tifeng Shan, Yuqian Li, Shaojun Pang. 2022. Identification of a genomic region linked with sex determination of Undaria pinnatifida (Alariaceae) through genomic resequencing and genetic linkage analyses of a segregating gametophyte family. Journal of Phycology https://doi.org/10.1111/jpy.13295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参性别决定机制研究中获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14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iScience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牧场构建原理与工程技术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团队基于8个仿刺参野外群体的性别调查和遗传分析,发现仿刺参的性别不是由简单的XX/XY型系统决定,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多基因性别决定。 海参属于棘皮动物门后口动物,处于由无脊索向脊索过渡的进化位置。海参的性别是由遗传因素还是环境因素决定?它们是否具有性染色体或性别决定基因?海参以上性别决定机制至今未得到深入解析,这些研究的滞后阻碍了棘皮动物性别遗传演化机制和海参遗传选育研究的顺利开展。 本项研究发现,8个野外群体的雌雄性别比例约为1:1,雌雄仿刺参染色体上的reads覆盖深度差异支持其性染色体的不唯一性。性别差异位点注释到了391个基因,其中169个基因位于4号染色体上,其他基因主要分布在1、2、3、8和19号染色体上,证明其性别分化机制受多基因多位点调控。 进一步分析揭示,编码NCX1的溶质载体家族 8 成员 A1(SLC8A1)基因是仿刺参的性别分化主效调控基因。研究还在多条染色体上均开发出雄性特有的性别鉴定的分子标记,进一步证实了仿刺参可能并不遵循简单的性染色体性别决定机制,而是具有一个复杂的多基因性别决定系统。该研究不仅推动了棘皮动物性别决定机制的揭示,也为仿刺参遗传选育中难以实现雌雄精准鉴定提供了强有力的鉴定工具。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博士研究生江春嬉为论文第一作者,孙丽娜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589004224020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