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棉兰老流年际变异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6-16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物理海洋室海洋与气候动力学(筹)团队在棉兰老流年际变异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该团队使用船载水文观测资料和锚定潜标数据,结合卫星高度计数据,揭示了棉兰老流流量的年际变化和动力机制。

    棉兰老流是沿菲律宾棉兰老岛东岸向赤道流动的一支强流,对西太平洋暖池和热带气候系统特别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有着重要影响。历史上,由于缺乏观测,对这只强流的研究较少。已有研究主要基于数值模式,结论与零星的实测结果不符。这一认识不足,制约着热带海洋环流和气候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国际CLIIVAR计划专门设立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NPOCE)的研究计划,全力攻克太平洋低纬度西边界流的动力学问题。“十一五”以来,我国持续开展西太环流的调查研究。依据这些资料,对菲律宾以东的海流结构和变异取得了长足的认识,但对于西边界流流量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仍缺乏基本认识。

    研究发现,2010-2011年拉尼娜冬季,棉兰老流的流量增加了约5-10Sv。卫星数据和模式实验结果表明,这种年际变化受环绕菲律宾的开尔文波的传播控制。拉尼娜期间,下降的赤道罗斯贝波在棉兰老岛以南海域激发沿岸开尔文波,从苏拉威西-苏禄海进入南海,并沿菲律宾群岛顺时针传播回到西太平洋,引起菲律宾东岸的海平面上升,海平面向东倾斜增加,地转效应导致西边界流出现南向流量异常。厄尔尼诺年的情况则与之相反。以上结论,与过去的模式结果相反,颠覆了传统的认识。

    分析表明,2010/2011年拉尼娜期间,棉兰老流的年际输运异常与整个太平洋内区经向输运的积分相当且同号,说明西边界流年际变异在ENSO期间西太暖池的充放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棉兰老流离开菲律宾海岸以后,在西边界缺口海域回转向东进入北赤道逆流(NECC),过去关于棉兰老流在缺口海域的路径研究是空白。

    团队分析1993年至2019年的卫星高度计海表地转流,结合潜标观测和卫星水色数据印证,发现棉兰老流在菲律宾以南海域有强烈的季节和年际摆动(Wang et al., 2024):棉兰老流主轴在拉尼娜年倾向于塔劳群岛北部向东回转进入NECC北部,在厄尔尼诺年则异常大弯曲入侵北马鲁古海,再回转与南赤道流交汇并进入NECC南部。棉兰老流路径的年际移动受罗斯贝波的西向传播影响,比尼诺3.4指数超前约2-3个月,可能对ENSO事件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该系列研究成果,系统揭示了棉兰老流流量的年际变异及其动力机制,强调了其在西太暖池和ENSO变异中的重要作用,较完整地揭示了罗斯贝波的非线性西边界反射,及其控制西太与边缘海交换和西边界流变异的动力学过程,丰富了对海洋环流动力过程的认识,为预测未来ENSO事件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依据。

    该系列工作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袁东亮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李博博士共同完成,研究成员还包括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坤祥博士生等。论文发表在美国气象学会《物理海洋学报》(Journal of Physical Oceanography)杂志上,袁东亮是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联合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175/JPO-D-23-0124.1

    https://doi.org/10.1175/JPO-D-23-0125.1

  • 原文来源:https://www.fio.org.cn/news/news-detail-12881.htm
相关报告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北极海洋微塑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7-16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北极海洋微塑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首次引入鱼类年龄特征参数,研究白令海黄线狭鳕摄入微塑料的特征以及年龄与摄入微塑料的相关性,并结合海水微塑料数据初步推断黄线狭鳕可能的迁移路径,为预测微塑料对鱼类种群的影响提供了基础数据,并为更加系统、科学地制定生物微塑料污染监测方案提供了参考。 微塑料污染已被列为全球环境问题,备受关注。早期研究发现,北大西洋温盐环流、波驱动的斯托克斯漂移、河流输入和海冰掺入等过程都有助于微塑料在北冰洋积聚和移动,导致北冰洋区域微塑料污染水平相对较高。已有学者基于北冰洋大西洋扇区表层水微塑料数据提出北极海底是微塑料“汇”的观点,但少有研究关注北冰洋太平洋扇区的微塑料污染情况。由于白令海位于北冰洋太平洋扇区一侧,是太平洋水流入北冰洋的唯一通道,因而研究白令海海洋生物体中微塑料的赋存对于解析北冰洋海域微塑料的环境行为和生态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利用黄线狭鳕的寿命相对较长的特点,首次引入鱼类年龄特征参数,解析了白令海黄线狭鳕摄入微塑料的特征以及鱼的年龄效应,并结合海水微塑料数据初步推断黄线狭鳕可能的迁移路径。此外,通过研究黄线狭鳕摄入微塑料的特征与海水中微塑料特征的关系,发现黄线狭鳕摄入的微塑料存在空间尺度上的影响,推测高年龄段的黄线狭鳕可能曾到过楚科奇海,与生态学调查结果一致。研究结果丰富了我们对北极生物体内微塑料的认知,也为北极微塑料风险防控奠定了基础。 该研究的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 Advances》(SCI, IF: 13.6; 中国科学院一区, Top)。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资环中心新型污染物生态效应与风险评估研究团队博士研究生丁金凤和鞠鹏副研究员为该研究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孙承君研究员为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洁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该团队自2015年开始开展海洋微塑料研究工作,构建了“检测技术构建-环境分布分析-国内外合作交流-技术成果支撑”为一体的海洋微塑料研究体系,是国内开展海洋微塑料研究起步较早的研究团队之一。该团队自2018年开始多次参加我国极地和大洋科考,对海洋微塑料进行了长期调查,目前在海洋微塑料研究领域已发表相关研究论文30余篇。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海洋一所“鲲鹏”青年学者人才引进经费和“束星北”青年学者基金)、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f5897。(Elder fish means more microplastics? Alaska pollock microplastic story in the Bering Sea. Science Advances, 2023, 9, eadf5897.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f5897)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海洋声场预报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2-26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在海洋声场预报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率先研发应用“海-底-声学”耦合模式(Ocean-Sediment-Acoustic coupled model)。该研究重点针对传统海洋模式缺乏海洋声场预报所需海底沉积物参数模拟能力的瓶颈科学难题,以海底沉积物温度敏感声学参数时变性强为突破口,在国际上率先构建海-底-声学耦合模式,实现了典型条件下声预报误差降低超10dB。 相关研究以“Enhancing marine acoustic field prediction in shallow seas using an ocean-sediment coupled model”为题发表于海洋声学顶刊《Th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杨光兵副研究员为论文第一作者,吕连港研究员和乔方利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专项项目等的资助。 海洋环境中水温、盐度、流场以及海底沉积物的性质都会影响声波传播特性,而海洋环境的快速变化给声场预报准确性带来重大挑战。此前的海洋声学预报模型大多仅能顾及海水的声学特性变化对声场的影响,极少涉及海底沉积物声学性质时变性的影响,这导致在陆架海等声波受海底影响显著海域的海洋声场预报结果经常存在明显误差。 针对上述这一涉及物理海洋学、海洋声学、沉积动力学、数值计算等多学科交叉的海洋声场预报瓶颈难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水文与水声环境调查分析支撑平台团队和海洋与气候环境数值保障平台团队的科研人员协同攻关,提出了一种基于海-底耦合模式的海洋声场预报模式,即海-底-声学耦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海-底-声学耦合模式在两个方面显著改善了声场预报:首先,海-底耦合模式能够提供动态变化的沉积物温度场,并进而用以给出随时间演变的温度敏感沉积物声学参数;其次,海-底耦合模式还能够给出更加准确的水温剖面。这些改进较传统海洋声学预报模式能够显著降低预报误差,在陆架海环境尤具突出优势。 近十年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人员围绕“以多圈层耦合视角发展海洋声场预报”开展了长期系列研究工作。包括剧变天气过程对海洋声场的影响(JASA, 2016);自主研制了“海底沉积物声学性质和温度剖面的原位定点连续测量装置”,以观测证据揭示海底热通量驱动下海底沉积物声学、热学同步变化过程(ECSS, 2020);评估了我国近海海底热通量过程(OM, 2022);率先构建海-底耦合模式(JPO, 2022);最终建立了基于海-底耦合模式的海洋声场预报模型(JASA, 2025)。 相关论文链接: Yang et al., 2025, JASA, https://doi.org/10.1121/10.0035831 Yang et al., 2022, JPO, https://doi.org/10.1175/JPO-D-22-0076.1 Yang et al., 2022, OM, https://doi.org/10.1016/j.ocemod.2022.102073 Yang et al., 2020, ECSS, https://doi.org/10.1016/j.ecss.2020.106932 Yang et al., 2016, JASA, https://doi.org/10.1121/1.496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