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发布首份年度报告》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9-06-29
  • 2018年,全国338个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9.3%,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全国1940个国控地表水水质断面中,Ⅰ~Ⅲ类断面比例为71.0%,同比上升3.1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6.7%,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这组数据来自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自然资源部等11个部门共同编制的《2018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这是生态环境部组建一年以来发布的第一份环境质量年度报告。

    公报重点介绍2018年大气、淡水、海洋、土地、自然生态、声、辐射、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基础设施与能源状况等方面内容。

    今天,生态环境部还发布了《2018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这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职能整合到生态环境部之后,首次由生态环境部发布的全面反映我国管辖海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公报。

相关报告
  • 《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发布》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8-12-02
    •  近日,科技部发布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2018年度报告,对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一带一路”生态环境状况及态势等专题开展监测分析。   “获取全球生态环境变化信息用什么方法最好?卫星遥感技术是最佳选择。卫星视野广阔,可以适应大尺度观测需求,同时卫星运转周期多种多样,短则几小时,长则十几天,可以周期性地获取地表信息的变化数据。 “2016年发射的碳卫星作为我们获取数据的利器,已发挥了重要作用。“全球碳源汇时空分布状况”是全球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报告2018年新拓展的一个专题,报告充分发挥我国首颗全球大气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TanSat)技术优势,结合多源遥感数据,监测分析了2010年至2017年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时空分布格局。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全面监测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分布情况,我国已于2016年12月发射首颗二氧化碳观测科学实验卫星TanSat。TanSat卫星可高精度地反演大气中的CO2柱浓度,监测大气CO2浓度分布情况,是全球性碳浓度多星观测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报告显示,我国碳排放总体虽呈上升趋势,但因积极采用了推广应用清洁能源与实施重大生态工程等措施,碳减排成效明显,排放增速逐渐降低,自2013年以来增速基本为零。2017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46%,已提前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排放强度下降40%至45%的承诺。   报告以发展绿色“一带一路”为研究背景,监测分析了该区域沿线典型农牧交错带、海岸带与国家公园的生态环境现状与态势,评价了部分互联互通重大工程建设对当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揭示了区域生态环境变化态势和动因,可为推动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提供基础数据与科学决策支撑。
  • 《全文 | 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24年度报告》》

    •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 编译者: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4-11-07
    •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为全面反映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行动和工作情况,向国内外介绍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成效,生态环境部编制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2024年度报告》,并在2024年11月6日生态环境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正式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