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荣获国家科技大奖 历经15年研发试验 158次成功深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1-10
  • 中国海洋报讯(记者 赵建东)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王沪宁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由国家海洋局推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国家海洋局主导的项目首次获得该奖项一等奖。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潜水器本体、母船及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培训、应用体系等4个方面。在国内仅有600米级载人深潜技术的基础上,组织100多家单位通过连续十余年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解决了7000米大深度耐压、密封、安全技术,可靠水声通信技术,深海复杂环境下精细作业技术等世界性难题,成功研制了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建立了完整的研发和应用体系,创建了载人潜水器深潜作业技术体系,实现了我国载人深潜技术由跟跑向领跑的跨越。

    该项目自2002年6月立项,于2009年开始海上试验,连续4年成功完成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7000米级海上试验,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7062米的世界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2013年~2017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转入试验性应用阶段,先后在我国南海、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区、西太平洋海山结壳勘探区、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西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区、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7大海区下潜,涵盖了海山、冷泉、热液、洋中脊、海沟、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区域,实现了100%安全下潜,主要为国家海洋局深海资源勘探计划、环境调查计划,科技部“973”计划,中国科学院深海先导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部计划5大计划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

    自海上试验以来,蛟龙号共成功下潜158次,17个潜次作业水深超过6000米,连续大深度安全下潜。总计历时517天,总航程8.6万余海里,获得了丰富多样的海底样品,摄录了大量视像资料,取得了许多国际前沿科研成果。15年来,蛟龙号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软件著作权7个,发表论文180篇,制定行业标准2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蛟龙号的研制和应用开辟了我国深渊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建立了全国开放共享的机制,标志着中国深海载人科研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社会效益,为人类探索海洋、研究海洋、保护海洋做出了突出贡献。蛟龙号已成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国重器”。

    据悉,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有271个项目和9名科级专家,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1项。除了蛟龙号,涉海获奖的还有: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鱿鱼贮藏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参与的国家海岛礁测绘重大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远海域定位导航与通信融合关键技术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

  • 原文来源:;http://www.soa.gov.cn/xw/hyyw_90/201801/t20180109_59906.html
相关报告
  • 《"蛟龙" 荣获国家科技大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1-12
    •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张高丽、王沪宁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由国家海洋局推荐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是国家海洋局主导的项目首次获得该奖项一等奖。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团队代表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 左春丽 摄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与应用项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潜水器本体、母船及水面支持系统、潜航员培训、应用体系等4个方面。在国内仅有600米级载人深潜技术的基础上,组织100多家单位通过连续十余年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解决了7000米大深度耐压、密封、安全技术,可靠水声通信技术,深海复杂环境下精细作业技术等世界性难题,成功研制了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建立了完整的研发和应用体系,创建了载人潜水器深潜作业技术体系,实现了我国载人深潜技术由跟跑向领跑的跨越。 该项目自2002年6月立项,于2009年开始海上试验,连续4年成功完成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7000米级海上试验,在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7062米的世界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纪录。2013年~2017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转入试验性应用阶段,先后在我国南海、东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勘探区、西太平洋海山结壳勘探区、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区、西北印度洋脊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区、西太平洋雅浦海沟区、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区7大海区下潜,涵盖了海山、冷泉、热液、洋中脊、海沟、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区域,实现了100%安全下潜,主要为国家海洋局深海资源勘探计划、环境调查计划,科技部“973”计划,中国科学院深海先导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南海深部计划5大计划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 自海上试验以来,蛟龙号共成功下潜158次,17个潜次作业水深超过6000米,连续大深度安全下潜。总计历时517天,总航程8.6万余海里,获得了丰富多样的海底样品,摄录了大量视像资料,取得了许多国际前沿科研成果。15年来,蛟龙号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软件著作权7个,发表论文180篇,制定行业标准2项,获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 蛟龙号的研制和应用开辟了我国深渊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建立了全国开放共享的机制,标志着中国深海载人科研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我国深海技术装备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社会效益,为人类探索海洋、研究海洋、保护海洋做出了突出贡献。蛟龙号已成为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国重器”。 据悉,此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有271个项目和9名科级专家,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3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0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1项。除了蛟龙号,涉海获奖的还有:南海高温高压钻完井关键技术及工业化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鱿鱼贮藏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参与的国家海岛礁测绘重大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远海域定位导航与通信融合关键技术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
  • 《这些最新颁发的国家科技大奖关乎你我的健康》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1-15
    • 2018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近日揭晓。作为衡量我国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国家科学技术奖汇聚了近年来我国涌现的各类重大科技成果。梳理获奖项目,相当一部分成果与百姓健康密切相关,为解决疑难重症、消除病患痛苦作出了扎实贡献。 ——挑战疑难病症,向“无人区”进发 重大安全事故、公共应急事件发生当口,严重创伤能否高效快速救治事关伤者生死。“颅底创伤”因创伤位置深、解剖复杂,常常面临“看不见、达不到、定不准”的难题,长期以来临床上只能采用保守治疗。为将这种重大创伤手术从“不可治”变为“可治”,获得本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上海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侯立军教授带领团队十余年持续攻关,创建了9种颅底创伤关键救治技术,完成了颅底显微外科研究、多模态颅底可视化研究,最终将该类手术变“不可控”为“可控”,填补了国内外多项颅底创伤手术治疗空白。 “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获得本次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记者了解到,目前遗传性耳聋基因诊断芯片系统在婚育指导、产前筛查、新生儿和高危人群筛查、耳聋病因诊断等领域广泛应用。截至2018年底,全国320多万新生儿接受了遗传性耳聋基因筛查,直接避免了受检者及家庭成员8万多人因使用药物不当致聋。 ——持续优化手术技术,变“巨创”为“微创” 近年,肾癌发病率不断攀升,20年前肾癌治疗常用手术方案是切除一侧整个癌变肾脏,但长期随访发现,10年后,会有25%的患者因肾功能不全罹患尿毒症,靠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在海军军医大学孙颖浩院士指导下,上海长征医院泌尿外科主任王林辉教授领衔的团队摸索出独到的肾癌多元化微创手术新体系,可根据病人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微创保肾策略。按国际标准,小于4厘米的肿瘤可推荐保肾,而在长征医院泌尿外科,7厘米大的肿瘤也有望保肾。该团队摘得本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他们还在挑战这一极限,由其主持的肾癌手术总体微创率已从10.5%提升至93.7%。 外科切除是根治早中期肺癌的关键。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牵头完成的项目通过建立7种微创手术切口、6种精准微创“切除-重建”手术模式等,使微创手术适用范围提高到95%以上,实现了我国肺癌微创根治技术从无到有、从尝试到成熟、从成熟到规范的进步,获得本次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国产医疗器械迎头赶上,从“跟随”到“原创” 人体心脏瓣膜一旦损坏,要么修,要么换。20世纪90年代,进口人工心脏瓣膜售价约1.3万元。上海长海医院胸心外科主任徐志云带领团队研制的C-L短柱瓣,1996年应用临床,填补了我国第三代人造心脏瓣膜空白,约3000元的售价迫使进口产品大幅降价。2015年,该团队研制的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第四代人造机械瓣应用临床。由此,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生产双叶机械瓣的国家。此外,团队还聚焦疑难、复杂、危重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开发了15项新技术,显著提高了手术疗效,获得本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清华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使我国成为少数几个掌握脑起搏器核心技术的国家。“目前对于中重度帕金森病等运动障碍类疾病,我们的脑起搏器可以极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研究团队成员郭毅说,团队也在研究脑起搏器对于癫痫、强迫症、抑郁症、阿尔兹海默症等疾病的治疗作用。 ——瞄准生物医药未来,从“无解”中“求解” 如何让中医药真正走向全世界?在本次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海军军医大学药学系天然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张卫东教授看来,用现代科技手段让世界对中药的认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至关重要。3毫米的“中医神药”麝香保心丸由上千个化学成分组成,其作用机理到底是什么,科学上一直“无解”。张卫东团队通过建立中药方剂有效成分群的辨识方法,明确了药效物质并建立了生产链全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在上海和黄药业转化后,2016年获得加拿大天然药品上市许可证,提升了中医药在国际的认知度。 将人类体细胞转化为干细胞,再将干细胞定向分化成需要的体细胞,进而培育成组织器官,将为疾病治疗带来福音。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裴端卿研究员等完成的研究破解了细胞“变身”的“未解之谜”,获得本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根据他们提出的理论,可以实现多种体细胞类型的转变。由于没有引入外源基因,操作简便、所有成分明确且标准化,为干细胞应用提供了安全、高效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