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子璇等:东亚夏季风北界指标比较:变率,气候异常以及驱动机制----大气物理研究所》

  •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 编译者: 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4-12-30
  • 夏季风北界作为东亚夏季风系统推进的最北位置,其年际波动影响的区域称为季风过渡带或者北界活动区,具有很强的生态和经济社会脆弱性。现有的季风北界定义多样,缺乏统一标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硕士生任子璇与导师陈文教授、王林副研究员、陈尚锋研究员和朴金玲副研究员选取了七个北界指数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并利用Vine-copula方法重建指数以描述北界整体的活动特征,将指数分为降水、干旱指数、经向风和可降水量四类。

    研究发现,年代际尺度上,大多数指数表明20世纪90年代末向南移动,2010年后向北移动,而风场指数领先5–6年。年际尺度上,虽然所有指数都与北界活动区域降水量显著相关,即北界偏西北对应降水增加,但降水指数在描述过渡带降水的时空分布及极端降水的特征有明显优势。对于北界偏西北时的温度响应,大部分指数在过渡带表现出由短波辐射异常驱动的冷异常,只有可降水量指数是长波辐射主导的暖异常。


  • 原文来源:http://www.iap.cas.cn/gb/xwdt/kyjz/202412/t20241227_7511074.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南极冰盖形成期全球变冷驱动了东亚夏季风减弱》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20
    • 近日,国际地学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固体地球》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团队与南京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Global cooling-driven summer monsoon weakening in South China across the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研究人员基于南海北部始新世-渐新世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特征研究,揭示了磁性矿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过程,发现东亚夏季风在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型期间受到南极冰盖形成和全球变冷的影响而发生了显著减弱。 现代东亚大陆的气候主要受到东亚季风系统的控制,研究东亚季风的长期演变历史和驱动机制不仅可以更好理解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机理,而且对认识全球变暖背景下人类生存环境如何发展具有指示意义。早期研究揭示出东亚大陆气候系统在大约2200万年前经历了行星风系向季风风系的转变,认为东亚季风起源于约2200万年前,并且自该时间以来的东亚季风演变已有较深入的研究。不过,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约4000~5000万年前,东亚大陆气候很可能就已受东亚季风系统控制了。然而,由于分布较广并具有良好年代约束的连续沉积记录的缺乏,我们对东亚季风的早期演变过程还不甚清楚。并且,始新世-渐新世之交,南极冰盖开始形成,全球气候整体变冷,地球从之前的“温室状态”进入了之后的“冰室状态”。东亚季风的演化如何响应全球气候的转型或青藏高原的早期隆升,需要有精确年代约束的地质记录来相互对比和检验。 南海作为西太平洋区域最大的边缘海,自形成以来接受了来自周边地块的巨量碎屑沉积,是重建源区古环境古气候信息的良好载体。研究人员选取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8航次在南海北部U1501站位钻取的晚始新世至早渐新世沉积(440-300米深度段)作为研究材料,基于微体化石生物带和锶同位素年代学对研究地层的年代约束,通过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变化特征来示踪源区的气候变化,进而揭示东亚季风在此期间的演变历史。 结果显示,沉积物中主要的携磁矿物为来自华南东南缘的碎屑(钛)磁铁矿。这些碎屑磁铁矿为源区直接风化侵蚀形成的小颗粒磁铁矿,随后通过地表径流及洋流输送至海洋沉积区。因而,沉积物中这些碎屑磁铁矿的含量和粒度受到地表侵蚀强度和径流强度的影响。在东亚季风区,夏季风主导了区域的降水,更强的夏季风可以造成更强的地表径流和风化侵蚀,可以输送更多并且更粗粒的碎屑磁铁矿。因此,在始新世-渐新世转型后的磁性矿物含量变低和粒度变细很可能指示了东亚夏季风强度的减弱。此外,该站位赤铁矿/针铁矿的比值在始新世-渐新世转型后也呈现了明显降低。已有研究揭示,赤铁矿/针铁矿比值在气候暖湿的环境下较高,在冷干的环境下则较低。因此,本研究推测赤铁矿/针铁矿的比值降低指示了华南气候在始新世-渐新世转型后变得更加寒冷干燥。结合本站位岩芯已有化学风化、物理侵蚀和干湿变化等代用指标,同时综合对比东亚大陆现有的古气候记录,共同揭示出东亚夏季风在经过始新世-渐新世转型后发生了明显减弱,另外还发现夏季风强度在始新世-渐新世转型前存在短暂的增强。 在构造时间尺度,东亚夏季风长期演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的隆升、副特提斯海的后撤以及全球变冷。已有模拟研究表明,青藏高原隆升可通过动力和热力效应-增强而不是减弱东亚夏季风,而副特提斯海向西撤退会减少西风水汽对东亚北方区域的影响,但是对华南区域影响较小。因此,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型期间东亚夏季风的减弱最可能是全球变冷所驱动。冰盖扩展和全球变冷可通过多种过程(如降温引起的大气水汽含量降低、夏季海陆温度梯度差异减小、海平面降低等)来减弱东亚夏季风环流强度。本研究为东亚季风区始新世-渐新世期间的水热循环即温度和降水的协同演变提供了关键证据,同时也对更准确理解始新世-渐新世气候转型的区域响应过程具有重要价值。 论文的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焦文军博士后,通讯作者为万世明研究员。本研究得到了中国大洋发现计划(IODP-Chin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泰山和鳌山学者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 Jiao, W., Wan, S.*, Li, Y., Zhao, D., Liu, C., Jin, H., Li, M., Yu, Z., Zhang, J., Pei, W., & Li, A., 2023. Global cooling-driven summer monsoon weakening in South China across the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128, e2023JB027265. https://doi.org/10.1029/2023JB027265.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定量重建三千万年以来东亚夏季风降水演化历史》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22
    • 近日,国际地学刊物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创新地球科学》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团队在新生代东亚季风演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我所研究人员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同济大学、美国得州农工大学和法国科学院岩石地球化学中心开展合作,基于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在南海北部获取的IODP U1501钻孔沉积物,定量重建了3000万年以来东亚夏季风降水的演化历史,提出温度是其长期演变的一级因素,但自早中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风降水演变受到了“全球气候”和“高原隆升”的双重驱动,从而揭示了现今东亚宜居气候环境形成的原因。 目前东亚季风演变机制存在两大假说:高原隆升学派认为,晚新生代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形成“热力泵”改变海陆温差,驱动季风环流的变化;气候学派则发现,地球二氧化碳浓度高、温度高的时期东亚夏季风更强,认为全球气候是影响东亚夏季风演化的主要机制。然而,因缺少时间尺度足够长且连续的高分辨率季风记录,这两种因素究竟如何调控东亚夏季风降水演变仍不清楚。针对该问题,研究人员基于南海北部的IODP U1501站位钻孔沉积物开展了沉积矿物和地球化学以及古气候模拟的综合研究。 研究人员首先基于陆地硅酸盐矿物在风化过程中的行为特征,即当温暖湿润的季风增强(减弱)时,增强(减弱)的化学风化作用使得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含有更多(少)的高岭石和相对少(多)的伊利石这一关系,利用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现代东亚河流的粘土矿物组合与降水、温度的定量模型。然后将该模型应用到钻孔沉积岩芯中,剥离了风化指标中的温度效应,定量重建了3000万年以来的东亚夏季风降水演化历史。 地质记录结合古气候模拟显示,3000万年以来,全球气候的冷暖波动始终调控着东亚季风降水的强弱。但大约2100万-1300万年前,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剧烈隆升打破了这种状态。高原的抬升重塑了大气环流格局,强化了东亚夏季风降水,使得即便在晚中新世以来的全球长期变冷的背景下,东亚地区依然保持着相对湿润宜居的环境。这项研究揭示,受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调控的全球温度变化塑造了东亚夏季风降水演变的大趋势,而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地形隆升则像热力泵,在特定时期显著改变了季风的表达方式。季风演变是这两大引擎联动的结果:其既受高原隆升的“地形遥控”,也响应于全球气候冷暖变化的“温度节拍”。因此,自早中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风的长期演变受到了全球气候和高原隆升的双重驱动。 基于本研究发现的东亚夏季风降水与大气二氧化碳调控的温度变化的关系,在当前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随着人类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浓度的攀升,东亚夏季降水或将会显著增强,未来应加强对东亚区域的夏季洪涝灾害的应对措施。另外,对于古气候研究来说,常用的将今论古,以及以古论今论未来等思想的应用,需警惕构造运动可能打破古今气候韵律演变的规律,未来研究需谨慎考量地质过程与气候变化的复杂互动。 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赵德博副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石正国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等的资助。 论文信息: Shiming Wan*, Debo Zhao*, Hualong Jin, Yingying Sha, Zhengguo Shi*, Peter D. Clift, Zhimin Jian, Chang Liu, Carlos Alvarez Zarikian, Christian France-Lanord, Zhaojie Yu, Jin Zhang, Wenjun Jiao, Xuebo Yin, and Anchun Li. (2025). Interactive forces of temperature and topographic uplift shaped the East Asian monsoon rainfall evolution since the Oligocene. The Innovation Geoscience 3:100141. 文章链接: https://www.the-innovation.org/article/doi/10.59717/j.xinn-geo.2025.10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