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探路生态补偿 保护好山好水》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9-10-22
  • 一江碧水出新安,百转千回下钱塘。从海拔1629米的休宁县六股尖发源,新安江逶迤东流,流经千岛湖、富春江,汇入钱塘江。一江新安水,情牵皖浙两省。如今,新安江流域是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先行探索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地。

    探路生态补偿,呵护碧水东流。2012年起,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国家相关部委的指导下,皖浙两省在新安江流域实施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多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新安江模式”。新安江已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试点工作入选2015年全国十大改革案例和今年的《攻坚克难案例》。当前,我省正在全面推广“新安江模式”。

    实施补偿机制,新安江畔环境更美了

    ——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8月初,新安江源头——黄山市休宁县鹤城乡新安源村,来自黄山市、杭州市的百余名青年志愿者携手启动黄杭青年共护母亲河环保公益行动。从当月至年底,两地青年共同实施生态环保志愿服务、研学交流、生态环保社会实践、黄杭企业绿色产业发展交流等项目。

    “同饮一江水、共护母亲河”,新安江上游水质关乎长三角生态安全。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后,皖浙两省已实施两轮试点,每轮试点期三年,去年进入第三轮合作,由试点转向常态化。我省成立高规格领导小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推动试点工作。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改革纳入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纳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工作范畴。每年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均进行专门研究部署。

    试点以来,取得了三个积极变化:环境更美了,新安江成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每年注入千岛湖优质水量70亿立方米,流域两岸形成美不胜收的画廊;人居更美了,黄山市推出“生态美超市”,推广用垃圾兑换日用品,倡导新时代村规民约,生态保护意识深入人心;生活更美了,黄山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9.4%、10.9%,去年黄山市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居全省第一。

    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蕴含着丰富的实践创新和经验启示,试点经验被总结为“新安江模式”。“新安江模式”即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重要批示精神为指引,以生态补偿为核心,以生态环境保护为根本,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体制机制建设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新安江实践走上历史舞台,展现了时代担当。”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水安全研究院院长夏军认为,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取得了生态、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多重效益,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激发绿色活力,上下游共保一江清水

    ——黄山市推动全流域环境治理、产业转型升级;上下游推进产业共建、多元合作

    在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有一座历经沧桑的明代古塔。塔下,新安江支流丰乐河缓缓流淌。曾经,塔边、河畔聚集着30多家化工企业,河水脏臭不堪。如今,登上古塔旁三层楼高的点将台,昔日高耸的大烟囱不见踪影,老厂房成为旧址。升级、搬迁、关停,黄山市引导规模企业统一搬迁进入循环经济园区,源头减排、控制污染。

    治理沿线环境,整治工业污染,补偿机制开启绿色发展的强大引擎。首轮试点设置补偿基金每年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3亿元、皖浙两省各出资1亿元。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浙江拨付给安徽1亿元,否则相反。前两轮试点中,黄山市聚焦“水质更优”抓防治、聚焦“景色更美”抓联动、聚焦“产业更强”抓特色、聚焦“氛围更浓”抓引导、聚焦“制度更活”抓管理,累计投入逾120亿元推进新安江综合治理。黄山市及绩溪县共获得国家补偿20.5亿元、浙江省补偿9亿元、安徽省补偿10亿元。

    推动全流域环境治理,前两轮试点中,黄山市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工业点源污染整治、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225个,设立新安江绿色发展基金,促进产业转型和生态经济发展。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路径,当地聚焦“一杯茶”“一瓶水”“一尾鱼”“一路景”,做大做强茶产业、打造百亿水产业、推广泉水鱼养殖、发展全域旅游,形成绿色产业体系。

    去年10月,皖浙两省续签生态补偿协议,上下游共建共保一江清水迈向常态化、长效化。“如今,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写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这是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资源全域配置的生态共同体的一次重大机遇。”黄山市发改委负责人说,试验区在合作方式上,将由单一的资金补偿向产业共建、多元合作转型;在补偿范围方面,从原来的单一水补偿向山水林田湖草全要素扩展;

    在产业延伸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探索将“新安江—千岛湖—富春江”打造成中国最美山水风景带和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

    引领绿色发展,“新安江模式”全面推广

    ——地表水断面、空气质量生态补偿相继实施,“十大工程”推深做实补偿机制

    保护好山好水,我省正全面推广“新安江模式”。去年起,相继实施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

    实施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我省建立“以市级横向补偿为主、省级纵向补偿为辅”的补偿机制,超标断面责任市支付污染赔付金,水质改善断面责任市获得生态补偿金。全省共有121个断面纳入补偿范围,涵盖境内的淮河、长江、新安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要湖泊。去年,全省共产生水污染赔付和生态补偿金4亿元。六安、阜阳、亳州三市水环境质量改善明显,获得补偿资金位居全省前三位。

    实施空气质量生态补偿,省财政每年安排1亿元作为补偿资金。省生态环境厅等部门对各设区市实行季度考核,以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季度同比变化情况为考核指标,PM2.5不降反升的,向省财政上缴生态补偿资金。去年,全省共产生补偿资金合计6617.3万元,16个市均获得补偿。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实施意见,提出进一步推深做实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提升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我省将实施排污权管理工程、开发区发展工程、城市污水治理工程等“十大工程”,到2021年,新安江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等主要指标持续保持全国先进水平;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长效版”“拓展版”“推广版”基本建立。

相关报告
  • 《探路生态补偿, 呵护碧水东流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6-21
    • “共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建设美丽长三角。”日前召开的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上,生态环保联控化是重要议题。会议指出,要在建设生态屏障、改善区域水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强化协同性,建立健全跨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机制,打造与世界级城市群相适应的自然生态、人居环境和区域风貌。 联防联治污染,皖浙携手探路已多年。2012年起,在财政部、原环保部指导下,皖浙两省在新安江流域实施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亿元对赌水质”的制度设计,一时间从新安江畔传向全国,成为新闻热点,并被社会持续关注。 6年多来,试点已开展两轮。今年4月,由原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编制的《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绩效评估报告(2012-2017)》通过专家评审。该报告显示,试点实施以来,新安江上游水质为优,连年达到补偿标准,并带动下游水质与上游水质变化趋势保持一致。 新安江上下游坚持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倒逼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实现了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多赢 ——2012年至2017年,新安江上游流域总体水质为优,千岛湖湖体水质总体稳定保持为Ⅰ类 5月30日,黄山市屯溪区,细雨霏霏,雾气笼罩下的新安江风光,如同水墨画卷。然而,连绵下雨,上游漂来的腐烂水草增多。当日下午,屯溪区城管局水上中队队长王骏和同事们冒雨从江心洲码头上船,往湖边水利枢纽一路巡查打捞水草及其他垃圾。王骏说,近年来中队装备大为改善,现有打捞船18艘,巡航距离增至13.4公里,覆盖面更广。 重点河面打捞是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后开展的常态化工作之一,护一江碧水东流。新安江发源于黄山市休宁县境内的六股尖,干流总长359公里,三分之二在黄山市境内,平均出境水量占千岛湖年均入库水量近七成。新安江上游水质优劣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千岛湖水质的好坏,关乎长三角生态安全。 时光回溯到2011年11月。财政部、原环保部等在新安江流域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设置补偿基金每年5亿元,其中中央财政3亿元、皖浙两省各出资1亿元。年度水质达到考核标准,浙江拨付给安徽1亿元,否则相反。 省际之间从未有过的“亿元对赌水质”模式由此开启,关于“谁会赔付”备受关注。水质是最好的答案。试点绩效评估报告显示,根据皖浙两省联合监测数据,2012年至2017年,新安江上游流域总体水质为优,千岛湖湖体水质总体稳定保持为Ⅰ类,营养状态指数由中营养变为贫营养,与新安江上游水质变化趋势保持一致。评估专家组认为,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以来,上下游坚持实行最严格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倒逼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试点呈现出从末端治理向源头保护、从项目推动向制度保护、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三个转变” ——黄山市推进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投入资金120.6亿元,实施污染治理、生态修复项目225个;全面推行河长制,设立新安江绿色发展基金 试点启动伊始,我省就把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作为建设生态强省的“一号工程”,并在市、县政府分类考核中,把黄山市单独作为四类地区,加大生态环保、现代服务业等考核权重。“这一决策,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坚定了我们保护生态的信心和决心。”黄山市主要负责同志表示。 两轮试点以来,中央财政及皖浙两省共计拨付补偿资金39.5亿元。黄山市推进新安江流域综合治理,投入资金120.6亿元,实施农村面源污染、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业点源污染整治、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225个,并设立新安江绿色发展基金,促进产业转型和生态经济发展。 该市不断探索流域综合治理和生态保护新机制,在第一轮试点中做到垃圾保洁、河面打捞、网箱退养等“六个全覆盖”,干流两岸风貌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整治、工业企业转型发展、城乡污水处理“四个强力推进”;第二轮试点中,全面推行河长制,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定期举办新安江绿色发展论坛等。源头控污,该市近6年来累计关停污染企业170余家,整体搬迁工业企业90多家,优化升级项目超过500个;近3年来共否定外来投资项目180个,投资总规模达160亿元。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绩效评估专家组组长郭怀诚认为,第二轮试点呈现出从末端治理向源头保护、从项目推动向制度保护、生态资源向生态资本“三个转变”。 通过经济手段惩罚水质恶化的地区、奖励水质改善的地区,促进水环境进一步改善 ——借鉴新安江试点经验,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今年起全省实施 积累新安江试点经验后,我省首个省级层面的生态补偿机制2014年落地大别山。从当年起,省级设立大别山区水环境生态保护补偿资金2亿元。探索生态补偿机制,我省从今年起再迈大步伐,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在全省推广。《安徽省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暂行办法》今年1月1日起实施,借鉴新安江试点经验,采取“水质对赌”模式。办法明确,在全省建立以市级横向补偿为主、省级纵向补偿为辅的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将跨市界断面、出省境断面和国家考核断面列入补偿范围,实行“双向补偿”。 一季度全省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结果日前出炉。全省共产生污染赔付金6800万元,生态补偿金4900万元。其中,污染赔付金支出较多的市是安庆、滁州、合肥、六安,分别支出1350万元、500万元、450万元、450万元。生态补偿金收入较多的市是阜阳、淮北、亳州,分别收入550万元、450万元、450万元。 省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实施,通过经济手段惩罚水质恶化的地区、奖励水质改善的地区,以此督促各市进一步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促进水环境进一步改善。按照6月2日在上海召开的长三角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小组第三次工作会议要求,我省将和沪苏浙一起坚持上下游联动、水岸联治,有效治理水污染,加强水源地协同保护,确保流域水体水质持续改善,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始终喝到好水、放心水。.
  • 《怎么算好生态补偿这笔账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8-14
    • 8月5日,江西省九江市。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拥有152公里长江岸线。据了解,2016年开始,江西在全省100个县市区全面推开流域生态补偿,2016年至2018年三年间流域生态补偿资金规模将超过75亿元。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赵迪/摄 “这是个试点工作,有创新性,我们希望随着两省财政收入的增长,能加快推进生态补偿的经济效应,但目前还在探索过程中。”日前,安徽省环保厅副厅长罗宏如此总结近几年安徽与浙江在新安江流域推进的水环境生态补偿尝试。 新安江是安徽三大水系之一,流入浙江境内,注入千岛湖。从2012年起,在财政部、原环保部指导下,安徽、浙江两省开展了新安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两轮试点工作,每轮试点为期3年。中央财政出资3亿元,安徽、浙江两省分别出资1亿元,约定水质达标后,浙江补给安徽1亿元,反之则安徽补给浙江1亿元。 2015年,两省首轮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工作到期后,安徽、浙江启动了第二轮试点工作,并在原有基础上各自再追加1亿元,用于新安江的生态环境保护。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安徽围绕新安江水质作出了不少努力。据罗宏介绍,仅黄山市就关停了170多家污染企业,90多家工业企业陆续搬迁至循环经济园,优化升级项目510多个。 但他也表示,相比这些努力,安徽最终得到的生态补偿资金“从成本来说是不够的”,而且也很难算清具体成本。事实上,这也是许多地方在探索生态补偿机制时遇到的共同问题。作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手段,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方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但在实践中,还存在资金不足,缺乏细化标准和规则,上下游之间的环境账、经济账很难算清等问题。 地方政府的成绩表和驱动力 面对记者的长枪短炮,学者出身的杨志平显得很自信,回答提问时各种数据信手拈来。这两年,江西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累计投入的资金总额位于全国前列,作为江西省发改委下属的山江湖办公室副研究员,杨志平曾参与这项制度的筹划和执行。 从2016年开始,江西在全省100个县(市、区)全面推开流域生态补偿,当年及2017年共投入流域生态补偿资金47.81亿元。今年将再筹集超过28.9亿元实施补偿,3年间流域生态补偿资金规模将超过75亿元。 按照《江西省流域生态补偿办法》,这些资金的分配将以水质为主要指标,同时兼顾森林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等因素,对水质改善较好、生态保护贡献大、节约用水多的县(市、区)加大补偿力度。据杨志平介绍,江西还出台了相关的考核评分办法,共设立数十个具体的考核指标,并出台了相关资金使用办法,要求各县市每年6月汇报资金使用情况。 这些资金正成为江西各地生态环保的成绩表和驱动力。据杨志平介绍,实施生态补偿机制以来,寻乌、安远等县市已获得上亿元生态补偿金,而南昌下属的一些区县不仅没拿到这笔资金,反而还要向省级财政缴纳数百万元。 类似的做法也出现在长江上游的其他省份。在湖北宜昌,当地将长江支流黄柏河的断面水质监测结果,与下属的夷陵区、远安县的生态补偿资金、磷矿开采份额“双挂钩”。 据宜昌市黄柏河综合执法支队队长洪钧介绍,当地在这两个区县设立了18个水质监测断面,每10天测一次,作为“双挂钩”的重要依据。例如,夷陵区将水质监测结果分解到流域内的乡镇、企业,以倒逼污染排放企业改造升级。目前该区已搬迁拆除规模养殖场53家,整治排污口32个,新建乡镇污水处理厂9家,改造升级6家。 “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直接挂钩,如果做不好,县政府要缴纳生态补偿金,失去更多开采份额,也实现了相互竞争。”洪钧如此总结这一试点经验。 将“双挂钩”作为生态补偿重要做法的,还有贵州。据贵州省水利厅总工程师李晋介绍,贵州实施了由省级财政奖补的生态补偿机制:如果水质达标,上游地区不仅可获得下游地区提供的生态补偿金,还可获得省级财政奖补资金,反之则要缴纳罚金。 这一机制也与地方干部的考核直接挂钩,由水利、环保等部门将各地生态补偿的实施情况向组织部门汇报,直接与干部考核相关联。 上下游怎么算好生态补偿账本 虽然已有阶段性成效,但李晋还是认为,生态补偿的范围和规模应再大一点。“贵州是西部省份,还是缺乏资金,希望长江流域的其他省份能多参与这种生态补偿。” 杨志平也清楚,许多地方的试点经验背后仍然存在问题:“这都是江西自掏资金构建的。”作为政策参与者,他坦承这类由各地实施的生态补偿尚属纵向的奖补措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横向生态补偿。 “现在的核心问题是,保护者受补偿、受益者付费的机制还没建立起来。”他呼吁,长江流域各省市之间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亟待建立。 但跨行政区域的制度协调,一直是个大难题。在流域上下游间实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仍需要解决许多细节问题,尤其是怎么算好上下游之间的环境账、经济账。 在开展横向生态补偿试点比较早的安徽和浙江之间,就曾因指标细则不同而造成过困扰。 在刚开始试点时,安徽和浙江对交界处新安江的水质评判标准有不同的看法。安徽方面认为,应该以河流水质的三类水作为评判基准;浙江方面则认为,新安江在进入浙江省后注入千岛湖,应该以湖泊二类水水质为基准。而河流三类水水质不监测水的富营养化指标,湖泊二类水则把富营养化指标看得很重。 不同的指标,意味着不同的治理成本。最后,两省协商决定,将新安江最近3年的平均水质情况作为评判以后水质变好或变坏的参照。 生态环境部水环境监管司司长张波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整体看来,许多生态补偿试点仍未达到目标效果。让他感到遗憾的是,目前他“还没见到全国有哪个地方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补偿机制”。 张波分析,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很难算清楚“账本”:上下游之间应该补偿多少,以及从哪些方面补偿,哪些生态保护工作是上游本来就应该做的,哪些是为下游和流域整体做的,“这个账该怎么算,还缺乏一套基础的东西”。 “罚多少、奖补多少,这个数额怎么算是关键。如果算不出来这个数,怎么能让上下游地区形成共识,来签合同呢?”张波认为,推行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应以上游地区的指标为主要参考,但也要评估上游自身的生态保护职责,但也正因如此,才难以算好详细的“账本”。 期待更多补偿方式和协调机制 虽然面临种种困难,但很多地方与专家也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思路。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忠认为,生态补偿的方式可以更加多元化,例如除资金补偿以外,下游地区也可以考虑以产业转移、共建产业园区、人才培训、对口支援等项目式的方式来为上游地区提供补偿。“上游把生态环境保护好了,下游有发展空间,上游也可以参与到下游的产业发展中。” 李忠也认为,考虑到一些地方财政的现实压力,开展横向生态补偿时也可以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例如发行绿色债券,建立生态银行、湿地银行,或者引入大型企业,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到生态保护工作中。 这一建议的现实基础,来源于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赤水河的实践。今年6月,赤水河沿线4家酒企共向云南镇雄捐赠了2400万元,用来支持当地脱贫攻坚和生态保护工作。从2014年起,仅茅台集团就连续10年累计出资5亿元作为赤水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生态补偿资金,用于赤水河保护。 除了大型企业的参与,赤水河流经的云南、贵州、四川3省也建立了跨省的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今年2月,《赤水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签署。云南、贵州、四川3省商定,每省按1∶5∶4的出资比例,拿出两亿元,按3∶4∶3的比例分配给3省,用于该流域生态环境治理。 然而,上述赤水河的实践仍面临具体管理的问题。据四川省环保厅水环境管理处处长芮永峰介绍,云贵川3省在该流域生态补偿工作中,初步商议出“轮流坐庄”的值班制度,但还需要尽快探索落地,设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并且考虑好相应的人员、机构设置。 在长江水利委员会规划计划局副局长罗小勇看来,生态补偿机制包括很多领域和方面,流域内的受益主体和责任主体也有很多个,因此推进速度不会特别快。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停下脚步。“如果要把所有事情都搞透了才去行动的话,也很难落地。” 作为全国较早试点跨省市流域生态补偿地区的环保负责人,罗宏也认为,保护和治理新安江等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给不给钱、给多少钱不影响我做这件事”。 记者最近还获悉,在与浙江联合实施水环境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几年之后,安徽省与江苏省、河南省也在协商生态补偿机制合作的可能。罗宏希望,还能有更多的协调机制,以进一步促进生态补偿的落地实践。 (责编:余璐、贺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