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吕宋海峡深层溢流与菲律宾海深层西边界流之间的季节性联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12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Nature Index期刊)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团队最新研究成果“Seasonal Link between Deepwater Overflow through the Luzon Strait and Deep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in the Philippine Sea”,揭示了吕宋海峡深层溢流季节变化与菲律宾海深层西边界流季节变化之间的联系和调控机理。

    吕宋海峡位于台湾岛与吕宋岛之间,是连接太平洋与南海的唯一深海通道。受太平洋和南海之间压强梯度力驱动,大量太平洋深层水跨过吕宋海峡海槛后下沉,驱动了南海深海盆的气旋式环流。之后,深层水在南海深层强混合作用下逐渐上升,并于中层和上层流出南海,对印尼贯穿流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前人研究发现吕宋海峡深层溢流存在活跃的季节变化,并强调了南海密度变化的调控作用。作为吕宋海峡深层溢流的上游,菲律宾海深层西边界流同样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其对溢流的影响一直不清楚。

    胡敦欣院士团队结合海底压强数据、海表高度异常数据、水文数据以及潜标数据,发现菲律宾海深层西边界流通过平流作用改变局地温盐场,进而引起压强场的变化,然后影响吕宋海峡深层溢流的季节变化。研究表明,当菲律宾海深层西边界流在夏秋季增强时,将携带更多的高纬地区冷水到达吕宋海峡东侧,引起此处水团密度增加(图1)。吕宋海峡东侧水团密度的增加导致吕宋海峡东西两侧密度差增大,进而引起两侧压力差的增加,最终导致吕宋海峡深层溢流增强。该研究加深了对吕宋海峡深层溢流时间变异调控机理的科学认识。

    论文第一作者为海洋所博士后徐勤博,合作者包括张林林研究员、王凡研究员、胡敦欣院士以及中国海洋大学周春副教授等。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中国博士后基金等项目的资助。海上考察得到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资助,依托 “科学”号考察船执行。

    论文信息:

    Xu, Q., L. Zhang*, X. Xiao, C. Zhou*, F. Wang, and D. Hu, 2023: Seasonal Link between Deepwater Overflow through the Luzon Strait and Deep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in the Philippine Sea.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50, e2023GL105405. https://doi.org/10.1029/2023GL105405

  • 原文来源:http://www.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309/t20230925_6886084.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阐明菲律宾海深层流季节内变化新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6-16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团队基于长期连续的潜标观测,阐明了菲律宾海深层流季节内变化的新机制,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目前关于西太平洋(菲律宾海)上1000米层海流的季节内变化特征及其机制已取得一些认知,但菲律宾海盆内深层环流的变化及其与上层海洋联系的认识仍不清楚。胡敦欣院士团队基于长时间连续的全水深现场潜标观测资料,揭示了菲律宾海全水深海流的季节内变化,特别是深层流变化机制以及极端事件(两次厄尔尼诺)对海流季节内变化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菲律宾海经向流速存在两个主要的季节内变化周期分别是45天和62天,具体表现为:250–5000米的整层海流都具有显著的45天的变化,在1500米以上和2500米以下海流中可见62天的变化信号。进一步研究发现,近乎于全水深存在的45天变化和深层海洋的62天变化主要是由海盆正压罗斯贝波本征模调制,其能量来源于局地共振风场,1500米以上的62天的季节内变化受大洋第一斜压Rossby波的控制。 此外,研究发现ENSO事件对西太平洋上层海洋季节内波动有显著调节作用,体现在2015/2016年和2018/2019年厄尔尼诺事件半年之后,在西太平洋的上层海洋分别出现了两次超强的季节内波动。 论文第一作者为原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袁欣,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庆业研究员,合作者包括胡敦欣院士、冯俊乔副研究员、王富军副研究员和原硕士研究生田志兆。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联合资助。 文章信息:Yuan, X., Wang, Q.*, Hu, D., Feng, J., Wang, F., & Tian, Z. (2024).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of full-depth currents in the Philippine Sea.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9, e2023JC019827. https://doi.org/10.1029/2023JC019827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菲律宾海盆南部深层环流结构和变异》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4-18
    • 近期,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王凡研究团队基于长期连续潜标观测,研究揭示了菲律宾海盆南部中深层环流的结构和季节内变异特征和机制,进一步完善了对西太平洋深层环流的认知,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深海研究》(Deep-Sea Research Part I)。 菲律宾海盆位于太平洋最西端,海盆内的中央断层将其分为南北两部分。团队已有研究表明太平洋深层经向翻转环流可以携带南极绕极下层水进入菲律宾海盆北部,但无法进入南部,相对封闭的海盆南部有着怎样的中深层环流结构和变异尚不明晰。基于全水深的流速观测,本研究分析表明菲律宾海盆南部的中深层环流平均流速一般小于1.5厘米每秒,纬向平均流速大于经向,平均流速虽小但在季节内时间尺度上有较大的流速振幅,可以达到10厘米每秒。全水深的纬向流速剖面可以分为三种典型垂直结构,分别被第一斜压模态、第二及更高斜压模态和正压模态控制,发生频率分别为71%、13%和4.5%,这三种结构分别对应着2500米以下、1200米以下和整个水柱内的流速垂向一致性。 中深层流的季节内变异周期为20-120天,季节内能量在11°N最强,然后向南北两侧减小。借助高分辨率再分析数据结果,研究发现中深层季节内变异主要是由于中深层涡旋引起,当中深层涡旋经过潜标点时,季节内能量显著增加。这些中深层涡旋有些是独立于次表层涡旋存在的,有些则是次表层涡旋延伸到中深层。诱发中深层涡旋的主要因素为正压和斜压不稳定过程。该研究结果丰富了对菲律宾海盆内深层环流以及深层与上层海洋联系的认识,有助于多学科开展生物地球化学要素循环、深层水团性质和变异及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博士研究生马卫东,通信作者为王凡研究员和汪嘉宁研究员,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和优秀青年项目等资助。 文章信息: Weidong Ma, Jianing Wang*, Fan Wang*, Zhixiang Zhang, Qiang Ma, The Vertical Structure and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of the Deep Currents in the Southern Philippine Basin, Deep-Sea Research Part I, 2023, in press. https://doi.org/10.1016/j.dsr.2023.10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