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出版》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11-06
  • 10月30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017—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会在京召开。

    该系列蓝皮书共25部,总计700余万字,既有对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整体发展状况的深入分析,又有对该领域2018年发展前景的权威预测;既能重点考察2017年中国工业整体发展状况、工业发展质量、产业结构调整、工业技术创新、信息化发展水平、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等宏观问题,又从微观上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集成电路、软件、消费品、原材料、装备工业、无线电、北斗导航等细分行业的具体发展状况;既能从理论层面解析重点政策,探寻区域发展特色,又能以具体企业为例展开个案分析;既能立足于国内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实际,又能关注欧美及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先进经验。

    精深研究二十余个专业领域 全方位诠释产业发展全景

    该系列蓝皮书自2012年推出,历经数载发展,已经成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重要参考资料,受到业内专家、学者、企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一致好评。据介绍,该系列蓝皮书在覆盖面、行业纵深度以及创新研究等方面独具匠心,精深研究二十余个专业领域,是国内少有的全方位诠释产业发展全景的学术著作。

    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陈鹏鸣在发布会上指出,人民出版社作为党和国家最重要的政治性、公益性出版机构,建社97年来,一直与党同行,也始终与党同心,该系列蓝皮书正符合“为人民出好书”的社出版宗旨。他表示,该系列蓝皮书的出版无论是对于政府机构做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整体布局,推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还是对于企业把握战略机遇,实现高效优质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同时,广大读者亦可以通过该套蓝皮书对我国的工业和信息化整体工作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深入贯彻实施“十三五”规划纲领 把握战略窗口期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同时2018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要审视复杂局势,科学判断,正确决策,把握战略窗口期。在此背景下,要继续加快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建设,深入实施推进中国制造建设,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推动工业加快实现提质增效、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为此,该系列丛书提出要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着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降低对外依赖度。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仅要求各种创新资源的充足投入和有效整合,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完整的创新链条和良好的生态系统,以应用促发展,加强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

    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制造强国建设。

    发展战略性产业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的重大产业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因此,去产能调结构转动能应摆在各项工作的突出位置,着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促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着重优化实体经济发展新环境。

    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实体经济,特别是先进制造业的战略部署,大力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同时,切实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较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业税费负担,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优良发展环境。

    匠心打造 聚焦产业发展热点

    为适应产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该系列蓝皮书自发布以来就长期、持续跟踪关注行业热点,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研究内容,以保持该著作在工信领域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近年来,智能制造、大数据、新兴产业投资等成为产业发展和关注的新亮点。系列蓝皮书自去年起增加了中国智能制造发展、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中国新兴产业投资的专项研究,并形成了行业专著,发布后在业内引发了深刻的影响。今年,该系列丛书继续深化研究产业热点,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一系列产业热点进行了深入剖析和展望,并独具匠心的打造出产业专著,旨在梳理工信产业热点领域的新形势、新模式和新变化,并为具体的实施提供参考借鉴。

  • 原文来源:http://www.cena.com.cn/industrynews/20181030/96471.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发布》

    • 来源专题:数智化图书情报
    • 编译者:杨小芳
    • 发布时间:2023-12-04
    • 11月29日,在南京开幕的第十八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3)》(以下简称蓝皮书)正式发布。蓝皮书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科技期刊共有5163种,其中英文科技期刊434种。 蓝皮书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中国科学院院士、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杨卫担任蓝皮书专家委员会主任,多位两院院士和学术出版领域专家学者为蓝皮书编写核心智囊。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任刘亚东介绍说,蓝皮书从2017年开始每年发布,不仅记录中国科技期刊发展历程,更为中国科技期刊持续深化改革提供客观量化的“科学之尺”,希望蓝皮书提炼的参数和指标在推动科技期刊发展中发挥作用。2020年起,蓝皮书英文版在全球同步出版发行。 当天发布的蓝皮书显示,2018—2022年中国科技期刊总量从4973种增长为5163种。其中,中国英文科技期刊总量从2018年的333种增长至2022年的434种。中国期刊数量最多的前3个学科为“临床医学”(182种)、地球科学(145种)、生物学(97种)。 中国科技期刊的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分布分散,出版单位大多以单刊编辑部为主,?2018—2022年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基于对第一主办单位的统计显示,2022年5163种中国科技期刊第一主办单位共有3218个,平均每个主办单位主办期刊1.60种。2022年中国科技期刊的出版单位共有4440个,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出版期刊1.16种。出版科技期刊数量排名前三的出版单位为: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145种)、《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中华医学会杂志社,144种)、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2种)。 从蓝皮书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在持续上升。复合总被引频次是指期刊自创刊以来发表的文献在统计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可反映期刊的总体影响力。中国中文科技期刊的2021年复合总被引频次为937.76万次,比2018年增长了17.73%。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如何?参与蓝皮书编写工作的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彭斌介绍说,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学术交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越来越多的期刊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截至2023年9月,我国有2066种科技期刊被国际数据库收录,其中,被国际数据库收录的英文期刊386种(比上年增加35种),占我国434种英文科技期刊的88.94%。 此外,境外作者在中国SCI期刊发文数量呈整体上升趋势。2013年,中国SCI期刊境外作者发文比例为9.53%,2020年达到最高(19.76%),该指标在2021年和2022年随中国SCI期刊发文数量增长而小幅降低,至2022年为18.11%。 蓝皮书还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公开出版的科普期刊257种,占科技期刊总数的4.98%。
  • 《《高校图书馆发展蓝皮书2015》发布》

    • 来源专题:图书情报
    • 编译者:程冰
    • 发布时间:2017-05-31
    • 教育部网站3月3日公布,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编撰的《高校图书馆发展蓝皮书2015》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布。 《高校图书馆发展蓝皮书》年度报告是教育部《中国教育报告•发展与质量》项目年度系列报告的组成部分,教育部负责该项目的立项、审核、发布和出版工作。该项目自2014年启动以来,陆续出版了多个“发展与质量”报告,对于推进管办评分离、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高校图书馆发展蓝皮书2015》是反映我国高校图书馆发展现状的第一部正式的年度报告,内容全面深入,以翔实的数据和事实资料完整地展现了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八个章节共19.8万字,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 高校图书馆发展概况 第二章 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状况 第三章 高校图书馆年度经费状况 第四章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状况 第五章 高校图书馆服务状况 第六章 高校图书馆科学研究与专业人才培养 第七章 高校图书馆合作与共享状况 第八章 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 《高校图书馆发展蓝皮书2015》的出版为相关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制定政策与决策提供了参考,有助于加强图书馆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资源共享,也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图书馆从业人员深入开展图书馆事业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为广大社会公众了解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和窗口。 详情可参见:http://www.docin.com/p-1852564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