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编写和分子记录仪的新兴应用》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 陈方
  • 发布时间:2019-05-09
  • 基因组DNA具有优良的耐久性和生物功能兼容性,是人工生物信息储存的理想介质。如今, DNA测序吞吐量大幅度提升、测序成本不断下降、基因编辑技术方便地对遗传信息进行修改、大容量信息可以在活细胞中进行处理和储存,DNA作为信息存储工具的优势日益明显。体内DNA编写的动态基因组工程技术(dynamic genome-engineering technologies)为工程学和其他生命科学研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本文概述了当前体内DNA编写技术要点,总结了这些技术在各种生物和生物医学环境下的应用和前景。

    1 DNA编写器(DNA writers)

    DNA编写器是对活细胞内所含DNA进行有针对性、动态和重复修饰的基因编辑装置。修饰包括目标基因插入、删除、反转或替换突变等。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精确和伪随机编写器。

    1)精确的DNA编写器

    第一类是位点特异性重组酶(site-specific recombinases),属于效率最高和研究最成熟的一类精确DNA编写器,根据识别位点,这些酶可翻转或切除位于其同源位点之间的一段DNA。主要用于数字记录和建立数字计算分层合成基因电路。

    第二类依赖于逆转录酶(reverse transcriptase,RT)介导的体内单链DNA(ssDNA)表达,随后重组以实现顺式元件独立的DNA编写。该系统可提供中等书写效率和更宽的分子记录动态范围,不需要靶位提供顺式编码元件,适合用于进化工程。

    第三类通过碱基编辑实现,例如将胞嘧啶脱氨酶结构域与dCas9融合,通过表达互补gRNA,产生脱氧胞嘧啶(dC)至脱氧胸腺嘧啶(dT)突变。该方法比其他精确DNA编辑器更具可扩展性,也可以与调节模块一起功能化实现复杂的记录和计算操作。

    2)伪随机DNA编写器

    第一类依赖于位点特异性核酸酶(如CRISPR-Cas9)产生的靶向双链DNA(dsDNA)断裂,然后通过非同源末端连接途径(NHEJ)易错修复断裂。在此过程中,每个单细胞可以获得靶位点中的伪随机突变特征(即插入缺失突变)。一些研究使用这些突变特征作为条形码,在斑马鱼和其他小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原位追踪细胞谱系。

    第二类依靠Cas1和Cas2蛋白(介导CRISPR细菌免疫系统)。Cas1-Cas2复合体从ssDNA池取样,将ssDNA片段(大约20-30碱基对)整合到CRISPR阵列,随时间推移进行阵列扩展,同时片段添加事件的时间顺序在阵列中得以保留。研究证明人工数字信息(例如小图片和电影)可被编码到寡合苷酸池中,然后被细胞群体的分散基因组DNA记录。

    2 DNA编写器应用

    1)分子记录

    生物系统中的许多分子事件是非常短暂的,难以检测和研究。利用DNA编写创建分子记录仪,捕捉这些瞬态信号,并稳定地将它们编码到单个细胞或细胞群体DNA中。累积下来的突变可通过DNA测序或功能分析加以检索,以推断原始信息。

    (1)基础科研

    发育生物学家可以使用分子记录仪研究分化线索和发育途径;癌症生物学家可以使用DNA分子记录仪来研究肿瘤发展,深入了解肿瘤微环境中与癌症异质性有关的细胞和环境线索;免疫学家可以使用DNA分子记录仪来研究免疫细胞成熟、记忆形成和免疫应答过程中的信号转导;微生物学家可以利用这些记录器来研究细菌群落和生物膜(biofilms)内的信号动力学和分子相互作用。目前这些记录主要用于体外装置以及群体读数,未来需要在单细胞水平改进记录技术,或在活体动物中证明分子记录器的转化应用,目前原位生物学纵向研究还存在一定限制,施加最小适应度效应的内存体系结构是应对体内环境挑战的重要因素。

    (2)活生物传感器

    非生物传感器不能有效感知生物系统相互作用。活细胞可以响应各种生物线索,DNA编写技术可用于创建活生物传感器以纵向监测环境或体内健康。例如,口服携带疾病生物标志物传感器的细菌偶联DNA记录器,监测胃肠道疾病生物标志物,并在它们离开体内后报告这些信息;携带分子记录器的人类细胞被部署到器官组织以报告疾病(如癌症或神经变性)早期征兆;具有记录能力的工程细胞和动物可用于连续监测和记录生物和环境线索(如毒素、重金属、代谢物和光),无需人工电源和不方便移动的设备,到达非生物传感器不易接近的地方。与基础研究类似的是,未来的挑战在于存储器的结构开发,以实现最小化适应性效应和记录能力扩展。

    (3)脑图谱

    绘制大脑神经回路是目前生命科学最大的挑战之一。基于DNA的“自动收报磁带”电路(DNA-based ticker tape circuits)是在分辨率和吞吐量方面都表现较好的方案,可动态记录神经活动的时空变化。现有的分子记录的时间分辨率比神经脉冲长几个数量级,但它们仍可被用于研究神经活动平均时间,例如通过天然活性响应元件(如直接早期基因启动子)将神经活动与分子记录器相连。携带这些遗传记录器的活体动物因受到不同神经刺激而导致的不同突变特征,可用来推断跨全脑的平均时序活动。或者,编码可以通过突触的可移动遗传元件(如狂犬病或伪狂犬病病毒),再通过DNA条形码来区分神经连接,利用高分辨率、高通量的DNA条形码技术映射连接体。尽管面临技术挑战,但分子记录技术将会是破译大脑功能结构的一个强大动力。

    2)细胞工程进化

    (1)体内连续进化

    体内DNA写入技术可实现突变目标基因片段,在短时间内实现有方向性的遗传多样性改造。如果与连续选择相结合,就可以连续定向进化以改善细胞的某些特质,满足生物工程技术或治疗应用。分子记录器无需最小化适应性效应(实现稳定记录),选择压力指导向期望结果的进化轨迹上。

    (2)合成Lamarckian进化

    活细胞在特定条件下根据特定信号局部提高突变率。例如,在抗体成熟、CRISPR-Cas9间隔区获得和来自噬菌体和细菌的多样性逆转录元素生成过程中,一系列活跃的调节分子事件导致某些基因组位点的发生靶向诱变,这种Lamarckian进化策略可以提高细胞群体在不确定环境下的整体适应性,并帮助它们以比随机达尔文突变更快的速度适应环境的变化。基于这种进化策略开发的抗菌剂能比天然噬菌体更快地适应感染新宿主。

    3)精确DNA编辑器的应用

    (1)分层分子记录、计算和人工学习基因电路

    由精确的DNA编辑器产生的突变,因其精确和定义特质,可被分层于更复杂的遗传回路中,其中一种元素的突变结果作为其他元素的输入。多个存储器之间建立明确的关于输入信号的形式记录,这种策略已经被用于记录多种形式的组合、顺序和时序以及其他日益复杂的计算操作。此外,这种遗传程序赋予细胞人工学习能力,例如它们可以逐渐加强(或降低)对特定电路的响应,这与神经元的突触互连增强非常相似。

    (2)高通量交互和活动映射

    短暂的细胞事件,例如蛋白质-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转化为转录输出,被DNA记忆捕捉。例如,一个精确的DNA编写器的N端和C端结构域与条码诱饵和猎物分别融合以记录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在研究相互作用网时,重组一个功能DNA编写器,在诱饵特异性条形码旁边写入一个猎物特异性条形码,然后通过序列检索,以高通量的方式识别库中的交互伙伴关系。类似的策略同样适用RNA活性和蛋白质变异文库高通量功能研究。

    4)伪随机DNA编写器的应用

    (1)谱系追踪

    在发育过程中捕获细胞祖先关系并创建相应谱系图(特别是大型动物),是细胞发育生物学一直以来的一大挑战。传统上,静态的遗传和非遗传条形码方法被用于谱系追踪,一旦细胞接收一个条形码,就会将其无差别地传递给后代,因此造成谱系树分辨率较低。而DNA编写器可灵活地创建动态遗传条形码,从而实现高分辨率谱系图。伪随机DNA编写器在谱系追踪上独具优势,因为它们可以从初始克隆群体出发生成许多不同的突变特征。

    3 结论与展望

    过去几年,基因组经历了从“只读”到“编写”的华丽转变。DNA编写技术将基因组DNA转化为动态介质,在活细胞中处理和存储生物和人工信息。这些进展为基础研究、生物技术和医学的发展带来了新一代强有力的工具方法。DNA编写技术虽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仍需改进现有的存储器体系结构,开发具有特需特性的新存储器体系结构,特别是在记录容量、可扩展性、稳健性、适应性效果、电池消耗、编写周期、时序性和记录动力学等。这些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我们以动态、纵向和多路复用的方式操纵生物自然记忆储存。

  • 原文来源: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1/6405/870/tab-pdf
相关报告
  • 《新型DNA折纸电机打破了纳米机器的速度记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网络监测与评估
    • 编译者: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20-03-09
    • 通过一种被称为“DNA折纸”的技术,科学家们已经制造出了迄今为止最快、最持久的DNA纳米马达。Angewandte Chemie发表了这项发现,它为如何在纳米尺度上优化马达的设计提供了蓝图——比典型的人类细胞小数百倍。 这篇论文的资深作者、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的化学教授哈立德•萨拉塔(Khalid Salaita)表示:“纳米级马达在生物传感、合成细胞的制造以及分子机器人技术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DNA折纸让我们得以修补马达的结构,并梳理出控制其性能的设计参数。” 新的DNA马达是棒状的,使用RNA燃料在直线上持续滚动,无需人工干预,速度可达每分钟100纳米。这比以前的DNA马达快了10倍。 萨拉塔也是华莱士·h·库尔特生物医学工程系的教员,这是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埃默里大学的一个联合项目。这篇论文是由Salaita实验室与埃默里大学医学院(Emory’s School of Medicine)助理教授柯永刚(Yonggang Ke)和华莱士·h·库尔特(Wallace H. Coulter)生物医学工程学院(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合作完成的。 “我们设计的DNA马达速度很快,”柯说,“但要实现大自然生物马达的通用性和效率,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终,我们的目标是制造出与蛋白质的复杂程度和功能相匹配的人造马达,这些蛋白质可以在细胞中移动货物,并让它们发挥各种功能。” 使事情的DNA,绰号DNA折纸在日本传统折纸工艺,利用DNA碱基的自然亲和力,G、C、T配对。通过移动DNA链上的字母序列,研究人员可以使DNA链以不同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形状。DNA“折纸”的硬度也可以很容易地进行调整,因此它们可以像干燥的意大利面一样笔直,也可以像煮熟的意大利面一样弯曲缠绕。 近几十年来,不断增长的计算能力以及DNA自组装技术在基因组学行业中的应用大大推动了DNA折纸领域的发展。 DNA马达的潜在用途包括:纳米胶囊形式的药物输送装置,当到达目标位置时会打开;纳米计算机和在纳米级装配线上工作的纳米机器人。 “这些应用程序现在看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但我们的工作正在帮助它们更接近现实,”埃默里(Emory)博士候选人,第一篇论文的作者阿里西娜·巴兹拉夫尚(Alisina Bazrafshan)说。 DNA马达的最大挑战之一是,控制纳米级运动的规则与人类所见物体的规则不同。分子规模的设备必须通过不断的分子弹幕来对抗自己的方式。这些力会导致这种微小的装置随机漂移,就像漂浮在河面上的花粉粒一样,这种现象被称为布朗运动。 液体的粘度也会对像分子这样微小的物体产生更大的影响,因此水变得更像糖蜜。 许多现有的DNA马达通过机械式的跨腿运动“行走”。问题在于两足动物的内在倾向往往是不稳定的。多于两条腿的步行电动机可以获得稳定性,但是多余的腿会使它们减速。 埃默里(Emory)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可旋转的杆状DNA电机,从而解决了这些问题。电机的杆或“底盘”由16条DNA链组成,这些DNA链以四乘四堆叠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四个平坦侧面的梁。从杆的每个表面伸出36比特的DNA,就像小脚一样。 为了促进运动,将电机放置在RNA轨道上,RNA是一种碱基对与DNA碱基对互补的核酸。 RNA拉动电机一侧的DNA脚并将其绑定到轨道。一种仅靶向与DNA结合的RNA的酶,然后迅速破坏结合的RNA。这会导致电机滚动,因为电机下一个面上的DNA脚由于对RNA的吸引力而向前拉。 滚动的DNA马达形成了一条持久的路径,因此它继续沿直线运动,这与行走的DNA马达更随机的运动相反。滚动运动还增加了新的DNA电动机的速度:它可以在两到三个小时内传播人类干细胞的长度。以前的DNA马达需要大约一天的时间才能覆盖相同的距离,而大多数马达却缺乏将其保持那么远的毅力。 最大的挑战之一是在纳米级上测量电动机的速度。通过在DNA马达的任一端添加荧光标签并优化荧光显微镜上的成像条件,可以解决该问题。 通过反复试验,研究人员确定刚性杆的形状对于直线运动是最佳的,并且电动机每个面上的36英尺为速度提供了最佳密度。 Bazrafshan说:“我们为DNA折纸电机提供了一个可调平台,其他研究人员可以使用该平台来设计,测试和优化电机,以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我们的系统允许您测试各种变量的影响,例如底盘形状和刚度以及支脚的数量和密度,以微调您的设计。” 例如,哪些变量会引起DNA马达绕圈运动? 还是电动机绕过障碍物? 还是可以响应特定目标的人? Bazrafshan说:“我们希望其他研究人员根据这些发现提出其他创造性的设计。”
  • 《应用病毒棘突DNA和蛋白的预强化疫苗对MERS-CoV的交叉保护作用》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0-12-01
    • 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疾病,死亡率高达34%。然而,自2012年发现该病毒以来,尚未研制出有效的疫苗。为了开发一种针对多株MERS-CoV的疫苗,我们利用DNA和昆虫细胞表达的受体结合域(RBD)、S1、S2、SΔTM或SΔER的重组蛋白,以棘状糖蛋白(S)为靶点。我们的S亚单位是使用从MERS-CoV-EMC/2012菌株获得的S序列生成的。我们用DNA质粒和重组蛋白检测了不同组合的小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用SΔerdna启动/SΔTM蛋白增强免疫小鼠血清对15种S-假病毒和野生型KOR/KNIH/002株具有交叉中和作用。此外,这些免疫对人DPP4敲除小鼠的KOR/KNIH/002菌株攻击提供了充分的保护。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接种来自一个病毒株的S亚单位可以提供交叉保护,以抵抗突变的MERS-CoV变异株。DNA启动/蛋白质增强可增加γ-干扰素的产生,而单纯蛋白质免疫则不能。光是RBD亚单位不足以诱导中和抗体,提示结构构象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异源DNA启动加蛋白增强是诱导MERS-CoV疫苗中和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的有效途径。这项研究提出了一种选择合适的平台来开发针对MERS-CoV或其他新兴冠状病毒的疫苗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