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结核感染(LTBI)复发是新发结核病的主要来源,其中耐药结核所占比例较大,使得耐药LTBI复发的防控成为结核病研究的重点。耐药结核杆菌的致病机制、药物和疫苗研究均依赖耐药结核杆菌潜伏-复发感染动物模型及科学的评价体系,但针对该动物模型的研究目前罕有报道。虽然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结核杆菌H37Rv与耐药株的潜伏-复发感染动物模型在机制方面存在差异,但在抗耐药结核杆菌药物和治疗性疫苗的评价方面不能完全用 H37Rv潜伏-复发感染动物模型替代,且目前H37Rv潜伏-复发感染动物模型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小鼠模型的潜伏期荷菌量偏高、复发期变异大,猴模型的潜伏期和复发期不可预测等。
基于此,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以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结核疫苗室的5位研究人员合作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潜伏-复发感染动物模型及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主要包括耐药结核杆菌潜伏-复发感染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耐药结核杆菌潜伏-复发感染动物模型研究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两个方面的内容,其相关成果发表于《微生物与感染》2016年第11卷第1期。
在研究现状部分,研究者首先阐述了开展耐药结核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研究的必要性以及结核杆菌潜伏感染理想动物模型应具备的特点,然后描述了常见结核杆菌潜伏-复发感染动物模型在研究中的应用情况,并以列表形式对不同结核杆菌潜伏-复发感染动物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此外,研究人员指出导致结核杆菌潜伏-复发感染动物模型应用受限的主要原因为缺乏用于预测复发的免疫学指标。
在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部分,研究人员指出目前制备耐药结核杆菌潜伏-复发感染动物模型存在的主要问题为:(1)缺乏有代表性的标准耐药结核杆菌菌株;(2)耐药结核杆菌潜伏-复发感染动物模型可能不稳定,并提出两点解决思路:(1)微卡(母牛分枝杆菌提取物)联合化学药物可能使制备的耐药结核杆菌潜伏-复发感染小鼠和猴模型稳定可控;(2)在耐药 LTBI 模型中筛选早期预测复发的免疫学指标。
综上所述,采用新的抑制剂和模型制备参数,有望制备较为稳定且可控的耐药结核杆菌潜伏-复发感染动物模型,进而可探索预测复发的免疫学指标以提升模型在药效学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此外,该模型的创制还将促进耐药结核杆菌致病机制、药物及疫苗候选靶标的研究,促进药物和疫苗的转化医学研究,给耐药结核病的防控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