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 细菌胞外多糖屏蔽神经元TLR4以达成免疫逃逸》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24
  • 2024年3月21日,卡尔加里大学的研究人员在Cell发表题为Biofilm exopolysaccharides alter sensory-neuron-mediated sickness during lung infection的文章,探讨了生物膜相关的胞外多糖类(exopolysaccharide, EPS)在调节呼吸道感染期间的疾病行为中的作用。作者发现了细菌生物膜、宿主感觉神经元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揭示了一种新的机制,通过这种机制,产生生物膜的病原体可以在宿主中达成免疫逃逸。

    研究人员利用一种基因组工程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菌株,在小鼠肺部感染模型中比较产生EPS和不产生EPS的细菌对疾病行为的影响。他们发现,EPS阴性的铜绿假单胞菌和毒力大肠杆菌(E.coli)感染会导致严重的疾病、行为改变、炎症和体温过低,这是由肺TRPV1+感觉神经元中脂多糖(LPS)的TLR4检测介导的。相反,产生EPS的生物膜病原体能够避免引发导致疾病的肺脑感觉神经元反应。

    这项研究强调了感觉神经元在检测微生物信号并将其传输到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重要性。具体而言,研究人员确定TRPV1+感觉神经元是肺炎期间疾病行为的介质,将这些神经元与下丘脑的室旁核(PVN)联系起来,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神经元负责疾病行为和体温过低。

    这项研究还揭示了EPS对疾病行为的不同影响,其机制上取决于TLR4。TLR4是LPS检测的关键受体,当感觉神经元中不存在TLR4时,疾病症状减轻,这表明EPS的作用是掩盖LPS不被TLR4检测到,从而抑制宿主的疾病反应。此外,研究人员探索了感觉神经元在大肠杆菌引起的严重肺炎中的作用,发现神经元TLR4对疾病和结果至关重要。这一发现强调了靶向感觉神经元在严重肺炎期间缓解疾病行为和改善临床结果的潜在治疗价值。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感觉神经元参与肺部感染期间疾病行为的调节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深入了解了产生生物膜的病原体逃避宿主免疫防御的机制,并指出了呼吸道感染管理的潜在治疗靶点。

  • 原文来源: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4)00249-6
相关报告
  • 《HIV免疫逃逸趋向性的改变》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李越
    • 发布时间:2005-04-17
    • The V3 loop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is both a determinant of viral cell tropism and a target for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This relationship was investigated. Selection of a dual-tropic (T cells and macrophages) virus to replicate in CD4+ brain cells results in loss of macrophage tropism and of neutralization by an anti-V3 loop monoclonal antibody. Moreover, selection of the brain-selected variant to escape from V3 loop-specific 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results in the reduction or loss of brain cell tropism and the reacquisition of macrophage tropism. These data may indicate that the antigenic diversification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type 1 apparent after seroconversion can be selected either by immune responses or by colonization of new cell types.
  • 《Cell | 鉴定脾脏痛觉神经元通路及其促B细胞免疫效应》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5-26
    • 2024年5月20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李慧艳、张宇程、周涛共同通讯在Cell发表题为Innervation of nociceptor neurons in the spleen promotes germinal center responses and humoral immunity的文章 ,揭示了一种新的调节体液免疫的神经免疫连接。通过细致的组织清理和先进的成像技术,作者证明痛觉神经元广泛支配脾脏,其纤维沿着血管到达B细胞区。这些伤害感受器主要来源于左侧T8–T13背根神经节(DRG),与脾脏形成特定的神经连接。 在免疫反应后,切除痛觉神经元导致生发中心(GC)B细胞、脾浆细胞和抗原特异性抗体产生显著减少,强调了这些神经元在促进脾GC反应和体液免疫中的关键作用。相反,激活左侧(脾脏同侧)胸椎T8–T13 DRG中的痛觉神经元显著增强了GC反应和抗体滴度。从机制上讲,作者揭示了由抗原诱导的前列腺素E2(PGE2)在脾脏中积聚引发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级联反应,该反应激活痛觉神经元以释放神经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CGRP反过来通过其异二聚体受体CALCRL-AMP1作用于B细胞,激活cAMP信号通路并促进GC反应的早期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免疫的初始阶段外源性给予CGRP增强了GC反应,而CGRP受体拮抗剂或B细胞中Calcrl的条件敲除损害了体液免疫。 最后,作者证明了饮食中的辣椒素,作为一种天然的TRPV1激动剂,以痛觉神经元依赖的方式增强了脾脏GC反应和抗流感免疫。喂食含辣椒素饮食的小鼠表现出GC B细胞、脾浆细胞和流感特异性抗体的增强,导致病毒载量减少,肺部病理减轻,并提高了病毒攻击后的存活率。而当切除左侧T8–T13 DRG中的痛觉神经元时,这种保护作用被消除,强调了伤害感受器激活和体液免疫增强之间的因果关系。 总的来说,这项开创性的研究揭示了一种痛觉神经元通过DRG-脾脏神经连接调节体液免疫的途径。作者剖析了这种神经免疫互作背后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为靶向痛觉神经系统以增强宿主防御或治疗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这项工作为利用神经和免疫系统之间的双向通信来调节体液免疫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开辟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