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py - gc / MS和py - ftir对污泥主要热解过程中氮的变化进行了研究》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7-07-26
  • 摘要利用热解气相色谱/质谱(py - gc / MS)和热解-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py - ftir),在污泥的主要热解过程中,研究了对中间体和NOx前体的氮化转化。提出了污水污泥热解过程中氮转化的三阶段过程。不稳定蛋白质的分解和无机铵盐主要发生在第一阶段(< 300°C),少量的氨。在第二阶段(300 - 600°C),大分子蛋白首先破碎成小分子胺化合物,然后通过脱氨基作用过程,导致大量氨的释放。第三阶段(600 - 900°C),胺化合物转化成腈、和生成大量HCN,NH3的形成相应减慢。

    ——文章发布于2017年7月20日

相关报告
  • 《利用TG-FTIR-GC-MS系统研究了芒果籽壳在N2和CO2气氛下的热解气化动力学行为》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21-04-23
    • 芒果废弃物是最有前途的可再生能源来源之一,特别是因为这种废弃物占芒果果实重量的40%,并且含有大量的脂肪和纤维素,可以通过热解和气化过程将其转化为能源产品。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采用TG-FTIR-GC-MS系统研究了芒果籽壳(MSS)的热解气化动力学行为。实验从分析不同类型埃及MSS的组成入手,在N2和CO2气氛下,采用TG-FTIR系统,在升温速率为5 ~ 30℃/min、升温温度为900℃条件下,研究其热解特性和化学分解特性。采用GC/MS系统测定了最高分解温度(N2为343-346℃,CO2为334-340℃)下的挥发性产物。采用Kissinger-Akahira-Sunose、Flynn-Wall-Ozawa、Friedman等无模型/模型拟合方法和DAEM (Distributed Activation Energy Model)方法对两种大气下MSS的热解动力学参数进行了估算。最后,利用改进的随机孔隙模型(MRPM)研究了热解炭在CO2气化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分解后的MSS中含有大量挥发性物质,尤其是二氧化碳和环氧乙烷(CO2占99.27%,N2占20.77%),而N2中主要有乙酸、丙烷、己硅氧烷、乙二醇、乙醛、环氧乙烷、甲酸等。同时,热解动力学研究表明,平均活化能在231 ~ 262 kJ/mol (N2)和259 ~ 333 kJ/mol (CO2)之间。在此基础上,可采用热解和气化作为稳定MSS的有前途的技术,并将其作为一种新的可持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
  • 《污泥厌氧过程中磷释放与SMP特性研究》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8-09-19
    •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实验污泥,研究污泥厌氧过程中磷释放和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的变化特性,检测了不同厌氧时长下总磷(TP),SMP中蛋白质与多糖含量,利用三维荧光光谱与液相色谱-有机碳测定仪(LC-OCD)进一步探究了SMP的组分分布状况,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了TP与各组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厌氧时间延长,蛋白质,多糖浓度逐渐增加,TP浓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TP浓度在厌氧4d最高,达到14.15mg/gVSS,说明污泥厌氧过程中存在最优释磷时间;将三维荧光光谱分为7个荧光区域,平行因子(PARAFAC)分析表明紫外光区类富里酸和类腐殖酸物质荧光强度随着厌氧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大,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荧光强度先增大后减小;SMP中生物高聚物和腐殖酸(Humics)等大分子物质浓度逐渐增大,中分子前驱物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小分子物质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蛋白质、多糖和Humics浓度与TP浓度的关联性显著.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污泥厌氧释磷,提高磷回收效率提供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