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学家最新研究:西藏地区曾分布“热带雨林”》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liuzh
  • 发布时间:2018-12-12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0月17日发布最新研究:该所与英国、印度研究人员组成的国际团队,通过报道西藏产的琥珀化石,揭秘四千万年前西藏中部曾存在一片巨大的“热带雨林”,为了解青藏高原古环境提供了关键证据。

相关报告
  • 《中外科学家实现量子纠错“完美编码”》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21-04-07
    • 据科技日报报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朱晓波、陈宇翱团队,清华大学马雄峰团队,以及牛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用超导量子比特,对五量子比特纠错码进行了实验探索,在超导量子系统上验证了用超导量子比特实现量子纠错码的可行性。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家科学评论》上。   要实现通用容错的量子计算,关键在于量子纠错。量子纠错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实现优于简单的物理量子比特的逻辑量子比特的纠错。在未来10年,实现通用量子纠错码仍然是最大的挑战和难题。   研究人员首先对超导量子比特进行专门的实验优化,实现了100多个量子门。用于实现五量子比特纠错码的设备是一个12比特超导量子处理器。在这12个量子比特中,研究人员选择了5个相邻的量子比特来进行实验,这些量子比特是通过电容耦合到它们最近的比特的。经过仔细校正和对门参数的优化,实现单比特门的平均保真度为0.9993,两比特门的平均保真度为0.986。仅通过使用单量子比特旋转门和两量子比特受控相位门,研究人员实现了对逻辑态进行编码和解码。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在理论上编译和优化了编码过程,使最邻近受控相位门的数量减少到8个,最终实现了功能齐全的五比特纠错码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中包括将通用逻辑量子比特编码为纠错码。随后,研究人员对纠错码的关键特征进行了验证,包括识别任意单比特错误、逻辑态的逻辑门操作等,从而实现所谓“完美编码”。
  •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优化调整名单发布》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st
    • 发布时间:2019-07-03
    • 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资委、林草局、中国科学院、地震局、气象局、测绘地信局科技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湖北省、湖南省、西藏自治区、甘肃省科技厅: 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国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野外站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布局建设,经过多年发展,获取了大量第一手定位观测数据,取得了一大批重要成果,锻炼培养了野外科技工作者,支撑了相关学科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为推动新时期国家野外站建设发展,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8〕71号)的相关要求,科技部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开展国家野外站的梳理评估。从梳理评估情况看,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大多数国家野外站,基础设施完备,积累了大量、规范、可靠的长期连续观测数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建设发展成效显著。同时,部分国家野外站也有一些问题,大港土壤环境材料腐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极少数国家野外站基础条件较差,成果产出不足,依托单位重视不够,未能充分发挥国家野外站应有的作用。根据专业机构梳理评估结果和现场抽查核实,经研究,确定了国家野外站优化调整结果,将原有105个国家野外站优化调整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97个国家野外站,具体名单见附件。 请你们组织依托单位进一步加强对国家野外站的管理,根据相关管理办法要求,制定国家野外站五年建设运行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和目标任务,加强条件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升国家野外站的科学观测和试验研究水平,促进原创性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为科技创新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特此通知。 附件: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优化调整名单 科 技 部 2019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