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光伏制造”继续领先全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14
  • 8月中旬,位于西宁东川工业园区的黄河水电太阳能电力公司厂区内略显寂静,厂房顶部、路灯上方、绿化带内,凡是眼光所能触及的地方,都能看到光伏板的身影。“厂区里的用电基本都是靠这些光伏供电。”俯瞰整个厂区,宛如一个小型的光伏电站,但在厂房内,光伏板所需的组件正在这里经过一道道工序发生着变化。

    在PERC电池生产车间,一台台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身着防护服,戴着口罩,有条不紊地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机器按照生产工序不停地运转着,硅片在这里经过制绒、扩散等十道工序,被制成电池片,再被组装成组件,未来它们将在各个光伏电站完成光与电的转换。

    “目前车间里有231个工人,自今年年初以来一直在保持满负荷运转。”车间主任张强说,今年,公司在PERC电池组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技术革新,将电池的量产转换效率从22.05%提升到了22.4%。“转换效率的提升将能够进一步降低光伏电站的建设成本,提升发电功率。”

    张强说,公司通过材料优化、生产工艺优化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优化了PERC电池结构,电池组件的功率有了明显提升,在技术上继续保持着全国领先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强调,青海有充足的太阳能光照资源、丰富的荒漠化土地资源,国家电投有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一定要将光伏产业做好。希望国有企业带头提升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更多更好的创新成果和产品,在创新发展方面形成更大引领作用。

    黄河公司在国家电投集团和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清洁能源占比达到90%,IBC高效电池量产效率达到23.6%,44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建设全力推进,年底光伏装机将达到696万千瓦,比2016年增长178%。特别是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黄河公司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坚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线作战、两手发力,率先推进30多个新能源项目复工建设,全力带动了上下游配套产业复工复产。同时,在新能源建设中与省内铝线缆、风机塔筒、风机基础锚栓钢材企业合作,疫情期间帮助合作企业增加销售额近8亿元。坚决挑起保障电力生产供应、维护工业经济稳定的重任。1-7月,累计发电量374亿千瓦时,确保了特殊时期电力供应和西北电网安全。黄河水电太阳能公司始终牢记习总书记嘱托,坚定创新发展,做优光伏产业。

    结合公司发展方向,坚持技术改造、技术升级和创新驱动,不断提升产品技术指标。

    如今,太阳能公司从常规单多晶电池组件产品升级到P型PERC、N型TOPCon和N型IBC三大高效产品,是行业内惟一一家同时量产这三种高效产品的公司,产品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其中2019年年底投产的200兆瓦N型IBC电池、组件生产线使太阳能公司成为世界仅有三家、国内首家实现IBC产品量产的企业,真正做到引领行业的发展。

    “虽然受疫情影响,很多出口的产品销量受到了一定影响,但我们也在积极对接国内厂商,转出口为内销,减少疫情对企业的影响。”黄河水电太阳能公司副总经理高鹏表示,目前公司已经和国内的几个厂商达成了初步协议,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应对疫情带来的影响。

    高鹏说,疫情期间,园区和公司同频共振,迅速行动,园区第一时间在人员返程和物资运输上给予支持,公司及时做出人员调整,扩大供货渠道,确保供应链不受影响。“截至目前, 公司不仅保证一线员工工资不减,而且一直保持高效满负荷运转。”

    黄河水电太阳能电力公司在积极拓展对外市场的同时,不断实施技术创新,内外兼修,为公司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除了对电池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我们还在各项技术上积极实施技术革新,确保在技术创新领域始终保持领先地位。”高鹏说。

    如今,黄河水电太阳能公司的产品已获得德国TUV、美国UL、日本JET、中国CQC等认证证书,证书可涵盖全球主要光伏市场;组件各系列产品均通过192小时PID、盐雾等级六级、高强度机械载荷测试报告。生产的P型和N型组件产品认证效率均达到20.40%以上,达到国家技术领跑者满分要求。

    当然,黄河水电太阳能电力公司的技术创新不仅仅集中在电池领域,在环保上黄河水电太阳能电力公司也在积极实践着自身的社会职责。

    与太阳能电力公司厂区一墙之隔的污水处理厂,生产电池组件所产生的污水正在经历着一场神奇的质变旅途。

    “这里的水经过沉淀会流到另一边的水池中,经过化学处理,会逐渐转为符合排放标准的工业废水。”33岁的污水处理专业工程师才让宽站在架设在各污水处理池之间的廊桥上,向我们讲解着整个电池污水的处理过程。

    在才让宽的眼中,黄河水电太阳能公司向来注重环保,对污水排放指标有着严苛的把控,每年都会大量投入资金和技术革新污水处理技术。

    “去年开始,我们在污水处理上就有了很大的突破。”才让宽说:“如今公司新采用的脱氨系统可以将污水中的氨氮含量从原先的30%降到15%。同时,采用新的除氟技术让水中的氟化物从原先的每升10毫克降到了每升8毫克。“这些指标下降能够进一步降低污水中有害物含量,进一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才让宽说,除了新技术的运营,公司还投入400多万元更换了在线监测设备,对水体反应、污水水质等做详细监测,确保排放出去的污水能够达到2类排放标准。

    迎难而上,内外兼修,创新不止。四年来,黄河水电太阳能电力公司从常规单多晶电池组件产品升级到P型PERC 、N型TOPCon和N型IBC三大高效产品,是行业内惟一一家同时量产这三种高效产品的公司,产品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让青海的“光伏制造”享誉全国。

相关报告
  • 《光伏制造行业门槛拟再上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6-11
    • 当行业发展向高质量之路迈进,如何规范产业发展秩序、提高行业发展水平、深化行业结构优化,成为了摆在我国光伏发电行业面前的必答题。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就《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0年本)》(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范2020》)征求社会意见。其中指出,按照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控制总量、鼓励创新、支持应用的原则,加强光伏制造行业管理,引导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推动我国光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每隔2~3年即对光伏制造行业的规范条件进行更新,以根据实际发展情况提升行业门槛,引导结构优化升级。与目前仍在执行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相比较,《规范2020》在生产布局与项目设立、工艺技术及资源综合利用及能耗三方面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并新增加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两部分内容,有力、有序引导光伏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引领行业发展方向 为引导光伏行业持续健康发展,《规范2020》从生产布局与项目设立等九个方面对光伏制造行业的发展做出进一步规范,“技术创新”成为了串联始终的行业发展关键词。 本次意见稿刚公开时,业内曾有声音认为国家将控制光伏制造业新增产能,这其实是个误会。《规范2020》表示,“严格控制新上单纯扩大产能的光伏制造项目”,同时,“引导光伏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加快行业优势产能替代、鼓励光伏制造企业技术创新,才是文件控制新增产能的根本目的。 在“工艺技术”方面,《规范2020》对企业技术水平做出了更细致的规定。首先,对多晶硅的质量要求从《太阳能(3.290,-0.02,-0.60%)级多晶硅》(GB/T25074)1级品提升至了特级品。 其次,电池和组件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均有所提升。其中,针对现有光伏制造企业及项目产品,多晶硅、单晶硅电池(双面电池按正面效率计算)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9%和22.5%,多晶硅、单晶硅组件(双面组件按正面效率计算)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7%和19.6%;针对新建和改扩建企业及项目产品,多晶硅、单晶硅电池(双面电池按正面效率计算)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20%和23%,多晶硅、单晶硅组件(双面组件按正面效率计算)的平均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7.8%和20%。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2019年,我国单晶PERC电池的平均转换效率为22.3%,低于《规范2020》要求的23%的新增项目转换效率要求。可以预见的是,伴随文件的正式印发,在PERC技术领域,头部企业将凭借领先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低端技术产能市场淘汰再度加速。 光伏制造行业的市场洗牌并未局限于PERC电池领域。截至2019年,我国规模化生产的单多晶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分别为22.3%和19.3%,均低于《规范2020》确定的新增项目技术要求。对于尾部、甚至中部企业来说,是要继续增加创新投入、加快技术创新,还是囿于资金实力、技术实力默默被市场淘汰?可以预见,新一轮技术“生死战”又将席卷光伏制造行业。 “《规范2020》对光伏制造企业的扩产行为作出了明确规定,让企业发展更具目标性。”东方日升(12.740,-0.18,-1.39%)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市场总监庄英宏表示,6月5日,东方日升刚刚与义乌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订了《15GW高效电池+15GW组件项目框架协议》,规划一期建设5GW高效电池和5GW高效组件生产线,二期建设10GW高效电池和10GW高效组件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大大提升东方日升的先进产能生产能力,有力扩大产品市场份额,显著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下一阶段,东方日升将进一步完善公司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及相关产品产能布局,全面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优胜劣汰加速行业优化升级 行业有门槛,发展有保证。连续数年在全球市场创下了令人瞠目的“中国速度”后,未来,我国光伏发电行业发展将由扩规模向重质量转向,逐步提升的行业门槛成为市场优胜劣汰的加速器。 “投资强度”被首次引入规范条件。《规范2020》要求,电池制造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900万元/亩,组件制造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500万元/亩。如这项标准在文件出台后继续保留,则将倒逼光伏制造企业以“亩产效益”为导向,锚定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高、规模化程度高的先进技术项目作为投资对象。同时,小企业经营压力提升,资金、技术更为雄厚的企业抢占市场速度又将加快,行业洗牌持续提速。 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18年本)》的基础上,《规范2020》收紧多项能耗标准,在节能降耗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新建和改扩建项目的综合电耗由每千克80千瓦时降到了70千瓦时,每百万片硅片项目的水耗也有1400吨下降到了1300吨,推动行业由粗放增长向优质发展转变。 “智能制造”也首次出现在了规范条件之中。《规范2020》指出,鼓励企业推动自动化水平提高,推动生产设备联网与数据采集等数字化建设,将自动化、信息化及智能化等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的各个环节。 需要注意的是,与光伏领跑者基地计划等政策有所不同,《规范2020》在鼓励技术创新、筛选头部企业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划定行业发展门槛。既要逐步淘汰行业低质、落后产能,也可以将一些只看投资“钱景”、没有核心技术的“圈外”投资者拒之门外,实现行业整体优化升级。 正如晋能科技总经理杨立友所说,《规范2020》规范了行业的生产、扩产门槛,从政策角度提升了未来光伏产能的质量,加速落后产能淘汰,使规范行业的投资回归理性。经历了技术创新的勤奋与市场竞争的激烈,在越来越优质产能的推动下,我国光伏发电行业必将以更高质量体魄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 《First Solar成为西半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商》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19-10-27
    • First Solar 公司已开始将其位于美国俄亥俄州的新碲化镉(CdTe)光伏(PV)组件制造工厂投入运营,即第二批Series6工厂。位于俄亥俄州的佩里斯堡运的核心工厂将继续运营,可有效地将其在美国的年总生产能力扩大1.9GW。 两家工厂均采用First Solar的Series 6 模块技术。该模块是加利福尼亚州和俄亥俄州的研发中心设计和开发的,使用完全集成的制造流程,仅需3.5小时即可生产模块。每个大型Series 6模块都利用First Solar专有的薄膜技术,保留了较早一代模块的可靠性优势。碳足迹比使用常规的高能耗生产方法生产的晶体硅PV板低六倍。 First Solar在美国的制造业务不断扩展,据估计有超过10亿美元的累计投资,并直接创造了约500个新工作岗位,使其成为美国和西半球最大的太阳能制造商。这笔投资包括由NSG集团在俄亥俄州新建造的涂有TCO(透明导电氧化物)的玻璃制造厂,价值2.65亿美元,这是自1980年以来在美国的第一条新浮法玻璃生产线。 First Solar自1999年成立以来已有20周年,其光伏组件的发货量达到了25GW,这使其成为唯一一家实现这一里程碑的美国太阳能组件制造公司。 首席运营官Tymen de Jong说:“其自动、数字化、机器化和人工智能的水平表明,工业4.0对于光伏制造业而言并非遥不可及,我们为实现这一目标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