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解析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路径:从科技突破到政策协同,推动节水增效与碳中和目标实现》

  •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 编译者: 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5-08-15
  • 在河西走廊的千亩农田,智能滴灌系统利用卫星云图和土壤传感器数据实现精准供水,显著提高了玉米和小麦的产量。这一成果得益于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绍忠及其团队研发的作物丰产优质高效节水技术。康绍忠深耕旱区农业节水研究30余年,提出从投入、科技和政策三方面破解“用水量大”与“效率偏低”的矛盾。 康绍忠认为,应加大财政投入,推广节水技术,并利用水价杠杆鼓励社会资本和农户参与。在科技方面,需构建涵盖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创制、模式创建和产业推广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推动智慧节水、高效节水和绿色节水技术的协同发展。政策上则需加强农业节水基础数据的长期监测和水效评价,推行分类分档水价、精准补贴与节水奖励的改革。 在全球水资源危机加剧的背景下,康绍忠指出,中国农业节水技术需在作物高水效表型诊断、农业用水全过程数智调控、新品种研发及新水源开发等方面突破。同时,强调管理制度对科技突破的重要性,建议联合行业企业与地方科技力量,建立优势互补的创新联合体,并推进产、学、研、用结合,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康绍忠团队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水管理方面也取得一系列前瞻性研究成果,如基于AI的动态干旱预警系统、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及弹性灌溉制度等。此外,他们提出了农业水—碳—粮协同调控机制,通过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和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实现节水降碳和粮食安全保障的同步推进。
  • 原文来源: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5-08/15/content_385409.html
相关报告
  • 《Nature | 张福锁院士团队最新研究:农业机械可能会妨碍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袁雪
    • 发布时间:2025-05-06
    • 点击上方蓝字 轻松关注我们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张福锁院士团队在农业减污降碳领域取得重大进展。该团队庄明浩副教授联合清华大学鲁玺教授、中国农科院王立刚研究员、重庆大学杨易教授,在《自然》(Nature)子刊《自然-食物》(Nature Food )发表题为《农业机械可能会占2050年中国总碳排放和空气污染物排放的20%,并妨碍实现碳中和目标》(Agricultural machinery could contribute 20% of total carbon and air pollutant emissions by 2050 and compromise carbon neutrality targets in China)的研究论文。 这项研究系统评估了农业机械碳排放及空气污染物排放对“双碳”战略可能带来的挑战。 农业机械:被忽视的移动排放大户 随着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农业机械对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生产效率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农业机械在作业中依赖化石燃料,其燃烧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CO?)和空气污染物(PM2.5、氮氧化物NOx、总碳氢有机物THC),成为当前被低估的重要排放源。 图1 1985年至2020年农业机械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排放趋势及驱动因素 研究基于改进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和多源数据库,构建了1985至2020年我国农业机械的排放清单。结果显示,35年间农业机械CO?排放增加近7倍,空气污染物排放增加4至7倍。2020年,农业机械碳排放达1.6亿吨,占全国碳排放量的约1.5%,已超过荷兰等多个国家全年碳排放总量。同时,PM2.5与NOx的排放分别占全国总排放的1.3%和6.0%,成为不可忽视的“隐形污染源”。 2050年或占全国碳排放20% 迫切需要干预 如果不加控制,研究预测到2050年,农业机械的CO?、PM2.5和NOx年排放量将分别达到2.1亿吨、5.5万吨和90.3万吨,分别占全国总排放的20%、4%和17%左右,这将严重影响中国实现碳中和和空气质量达标的目标。 图2 2020年各省份各类机械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排放量及按耕地面积计算的排放强度 为评估政策干预效果,团队设计了三种情景路径——既定政策情景(STEPS)、已宣布承诺情景(APS)和净零排放情景(NZE)。结果显示,在NZE情景下,农业机械的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均可下降70%以上,表明新能源技术的替代潜力巨大。 新能源智能农机成为关键解法 研究指出,推动农业机械低碳转型的核心在于能源结构调整。短期内,生物燃料和天然气因其与现有动力系统兼容性好,可作为过渡替代能源。中长期来看,太阳能、电动化和氢燃料农业机械将成为主力,但面临成本高、功率不足、稳定性差等工程挑战。 图3 通过能源转型协同减少农业机械产生的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的潜力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新能源智能农机技术的发展,例如光伏驱动电动拖拉机、氢燃料重型农机和精准作业自动化设备,已在逐步突破传统局限。研究强调,若将新能源动力系统与智能农业管理系统相结合,如精准播种、智能调度、远程控制等,不仅可实现高效作业,还能进一步降低单位排放,实现“智慧+绿色”双赢。 区域协同与政策导向仍是关键 研究还发现,我国农业机械排放在区域上存在明显差异。山东、河南、黑龙江、河北和安徽等五省合计排放量占全国的超40%。因此,应分区制定治理路径,并结合农机结构调整与淘汰机制推动区域协同治理。 图4 2020年各省农业机械二氧化碳和空气污染物排放模式 同时,政策层面应继续强化农业机械排放标准、推动财政支持与绿色补贴,鼓励农户优先采购新能源或低排放农机,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区,逐步实现从“高能高排”向“低碳高效”的系统性转型。 引领全球农业绿色发展路径 这项研究为农业领域实现减污降碳“双重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也为全球农业大国如印度、美国等提供了中国经验。正如研究团队所指出,农业机械的绿色低碳转型不仅关系到中国的碳达峰碳中和进程,更是全球粮食安全与生态可持续的关键一环。 据悉,中国农业大学庄明浩副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博士研究生王旭为共同第一作者,清华大学鲁玺教授、中国农科院王立刚研究员和重庆大学杨易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硕士研究生吴一斐参与研究。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农业大学2115人才计划等项目支持。 本文研究论文全文获取途径:后台回复“440” 农业科技侠交流群 入群可添加小编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来意-姓名-单位,若二维码添加失败,请公众号后台私信留言“入群”) 投稿、宣传推广、开白等请在本公众号后台回复“1”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转自农业科技侠数字与智慧农业微信公众号 编辑:蒋正 信息参来源:中国农业大学、Nature官网 声明:本文旨在前沿分享,若有编辑等问题,敬请后台留言
  •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应形成以生物质主导的清洁能源新格局》

    • 来源专题:耕地与绿色发展
    • 编译者:张毅
    • 发布时间:2025-08-28
    • “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中唯一具有物质载体和固、气、液多态,又是唯一‘零碳排放’和实现‘双碳’目标主力,且原料来源十分丰富、终端产品多种多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对生物质能的优点如数家珍。 在其所著的《决胜生物质二十年记》一书中,石元春写道:21世纪之始,生物质产业在我国经历了顺利启航,风劲帆满;经历了风暴和海啸;经历了潜伏蓄势和惊蛰崛起;经历了临危受命和二次发展浪潮。 作为生物质产业发展的亲历者和重要倡导者,石元春见证了我国生物质能的发展与坎坷。在2006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生物质能与风电、光伏一起被划为可再生能源,行业多年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农田秸秆燃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但生物质能发展也经历一些波折。近日,石元春院士在回顾我国生物质能发展历程的同时,还对行业长远发展发表了真知灼见。 “种出”一片“绿色油田” 2004年6月,石元春提出“生物质经济已经浮出水面”的判断,深信生物质经济一定会造福国家;2005年,他又提出利用农林废弃有机物和边际性土地“种出”一片“绿色油田”的设想,生物质一时在国内风生水起。 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开始实施,其中第十六条明确指出,国家鼓励清洁、高效地开发利用生物质燃料,鼓励发展能源作物。 “一度国家对生物质能寄予厚望,但后来,生物质能受重视的程度很快就被‘风电三峡’的提法淹没,有关鼓励和支持生物质能的条款落实力度不够。”石元春坦言。 二十年过去了,他感慨道,“仅生物质供热和生物天然气两个领域的发展基本达到预期。”标志性成果有三个:一是毛乌素生物电厂开创的种植灌木治理沙地和碳吸收、用抚育灌木剩余物发电实现碳减排,和捕捉生物质电厂烟道排出的二氧化碳进行螺旋藻生产的“三碳”模式获得联合国相关组织的授奖;二是原阳光凯迪集团发明的生物质气化—合成液体燃料取得突破,;三是中国农业大学生物质工程中心创立的“生物天然气”概念和国内首先用于汽车燃料。 为何生物质能发展较慢? 与风电、光伏的爆发式增长相比,生物质能的发展速度显得缓慢,原因是什么?石元春概括说:“主客观原因兼而有之。” 客观方面,他分析,外界对我国生物质资源有一定的误解,认为“我国土地资源不足以支撑生物质能成为大产业”“生物质能离开补贴,没有发展前途”。其实,生物质能企业处理利用有机废弃物实质上是在帮助国家解决城乡有机废弃物污染问题,应得到“补偿”,而不是“补贴”。但实际上,除生物质发电外,其他生物质能皆未得到应得的补偿,因而不能吸引更多企业入局和发展。此外,能源主管部门对生物质能的多功能,尤其是碳减排和实现“双碳”目标、生态、环境治理和乡村产业振兴的独特功能的认知和重视也不够,生物质的多功能属性需要综合部门的协调与管理也未能落实。 主观方面,生物质能原料端的收储运体系始终未能建立起来;二是生物质能行业对自身独有的优势功能与产品也重视不够。 生物质能发展,如何破局? 对于上述主客观原因引起的生物质能发展困局。石元春给出两条破局之路:“一是要有重大技术突破,二是要作战略重点转移。”他高兴地说,尽管形势低迷,但在学界和业界的努力下,在技术上仍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煤化生物质技术和生物质气化合成技术。 据介绍,内蒙古新木集团采用热化学法,在几分钟内将松散、容积密度和能量密度极低的初始生物质,转化为性状类似褐煤、氢含量与热值远高于普通生物质的“煤化生物质”。这一转化不仅有利于原料的收储运,还让生物质能更适用于工业化生产,而且还是一个中间体平台,可由此转化为合成天然气等多态能源与多种有机化工产品。是一项为生物质走向生物质制造业打开革命性新通道。 此外,中国农业大学参照牛高效消化纤维素饲料的机理,以仿生学原理设计了梯度厌氧发酵工艺设备,加上添加强力纤维素分解复合菌系,将作物秸秆沼气发酵的容积产气率提高了两倍半,这对发展高含水生物质原料的生物天然气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重点如何转移? 石元春表示,“双碳”目标下,生物质能的战略重点应由“能源替代”调整到国家急需,发挥生物质特有优势以及高附加值产品上来。他提出了“5+1”方案。 一、风光电的规模越大,其间歇性和调峰储能问题越大。生物质是天然的物质化能量载体,是大容量和长时段储能的最佳选择,此时应当积极而上,为国分忧。二、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2024年印发《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首当其冲的就是生物质与煤的耦合发电。三、海、空运绿色燃料是当前国际国内市场非常紧缺的商品,附加值高,生物质能应抓住此时机与商机,大批量生产上市。四、对畜禽粪便和城镇污泥污水等高含水生物质原料,可以利用中国农大的厌氧发酵技术规模性发展,以大力推进负碳排放。五、与现代煤化工协同,大力开发以全生物降解塑料等亟需的有机化工产品,减少进口。 以上五项,都是国家亟需,风光电干不了,体量和意义巨大;有着助力实现国家“双碳”目标,全面振兴乡村经济的重大社会意义益。 “+1”是什么?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上述“5路大军”一旦开拔,巨量的“粮草”在哪里? 我国现农林废弃物的年产能相当于6—8亿吨标煤。我国有大量边际性土地,不能种农作物和乔木林,但可以种植生物量产出大得多的能源灌草。这类土地面积约1.44亿公顷,比农田面积还大;年生物量产出约10—20亿吨标煤。这类土地就在我们身边,不需要挖矿、打井,种植能源灌草的面积可大可小,两三年即有收成。 开发此“能田”,可用全机械化和无人机种管收和及时转化为“煤化生物质”;可从土地开发到“煤化生物质”全程使用AI管理系统。当然,开发“能田”更需要大量技术管理人员和工人,可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 “‘5+1’方案让‘一带一路’绿起来” “一带一路”上的许多国家都有丰富的土地和生物质资源,特别是东盟国家多处热带,油棕、橡胶、椰子等加工废弃生物质堆积成灾。我国2024年以172亿美元从印尼进口2.4亿吨煤炭,如果让我国的“煤化生物质”设备在印尼“落户”,生产出来的就不是“黑煤”而是“绿煤”了。 “丝绸之路经济带”上一半以上国家的化石能源生产与消费差额为负值,累计净负值为10.2亿吨标煤/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则是全球净初级生产力的富产区,东南亚国家每年农林业有机剩余物达6.3亿吨以上。“一带一路”为生物质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生物质可以让“一带一路”绿起来。 “生物质能源主导论”得到实践证明 在石元春院士看来,经过20年的实践更证实了“生物质能主导论”的科学性。这一论点,是自然规律决定的。 太阳辐射产生的热能转化为电能,即太阳能发电;太阳辐射热因地面介质导热率差异导致近地面大气流动而生风,风力带动涡轮机发电是为风能发电;太阳辐射热导致地球水面的蒸发与降水,形成河水水位的落差推动涡轮机发电是为水电。但无论是太阳能、风能还是水电都是不稳定、难储运、能源产出形式单一的物理态能量。 植物体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将植物从大气中捕获的二氧化碳和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养分合成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由物理态能量转化为化学态能量,其能量载体就是生物质。它具有稳定、易储运和固、气、液多种能态,可再生和零碳排放,以及可生产多种有机化工产品的特质。 煤炭、石油与天然气是特定地质时期的生物质在高温高压的地质作用下,将碳水化合物脱氧而形成的碳氢化合物。所谓的“化石能源”,也就是生物质化石的能源,但它不可再生且在释放能量过程中会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龙生九子,各个不同”,石元春院士建议,要因能而用,各种不同的可再生能源,各有长短,要用其所长,各得其所。 充分发挥生物质的独特优势,未来10—20年,我国一定会建立起一个科学高效的可再生能源新格局,为实现“双碳”目标,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