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海岸带地面沉降遥感监测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0-18
  • 快速的城市发展和地下水资源过度开采导致地面沉降现象频发,由此引发的地质灾害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地面沉降现象及其带来的危害在沿海地区表现更为突出:增加风暴潮灾害和海水入侵风险,降低城市防汛功能,地下水咸化和耕地盐渍化等,给海岸带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存生活带来严重威胁。传统地面沉降监测方法,如水准测量、GPS测量等,野外周期长、监测点离散,无法实现大面积、高分辨率、高重复性的监测。利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手段可实现大面积、高精度、连续性的地面沉降监测工作。通过长时间序列的SAR数据与相应的处理和分析,能够有效去除干涉相位中的轨道、大气、DEM误差、低相干性等因素的不利影响,使得InSAR从大尺度监测扩展到缓慢小尺度形变应用监测。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侯西勇研究员团队基于InSAR理论与技术方法,利用SAR卫星数据与时序InSAR方法,包括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PS-InSAR)和短基线集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对中国海岸带典型沉降区进行了遥感监测研究,对比分析了其沉降时序变化、地面形变场的强弱趋势和空间展布等特征。

    研究发现,天津地区的地面沉降遥感反演结果(2017-2019)显示,天津市区地表沉降速率已控制在较低水平,但天津市西郊地面沉降现象仍较为严重,很多城镇区域沉降速率已超过50 mm/year。上海促淤造地新成陆区的地面沉降遥感监测结果(2007-2010,2017-2020)显示,新成陆地区域存在不均匀沉降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沉降速率逐渐变缓;近海地区的沉降比内陆地区更为显著,沉降严重区域(>25 mm/year)主要集中在滴水湖周边及海堤区域。

    研究证明,常用于城市沉降监测的PS-InSAR技术,可以实现新成陆区(人造地物较少)大范围、长时间序列的地面沉降遥感监测工作,此外,研究还发现,由于PS-InSAR与SBAS-InSAR方法对地物检测的灵敏度不同,在同一沉降区域其反演结果会略有差异。开展中国海岸带城市的地面沉降遥感监测工作,能够为海岸带开发建设、城市淹没风险评估等研究提供数据与技术支持,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上述研究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子课题“海岸带气候变化风险综合评估与决策支持系统”(No. XDA19060205)等科研项目的资助。

    代表性论文:

    Dong Li, Bin Li, Yuxin Zhang, Chao Fan, He Xu, Xiyong Hou*.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for land subsidence in Shanghai coastal reclamation area using PS-InSAR method. 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2022, 9:1000523. DOI: 10.3389/fmars.2022.1000523

    Dong Li, Xiyong Hou*, Yang Song, Yuxin Zhang, Chao Wang. Ground Subsidence Analysis in Tianjin (China) Based on Sentinel-1A Data Using MT-InSAR Methods [J]. Applied Sciences, 2020, 10(16), 5514. DOI: 10.3390/app10165514

  • 原文来源:http://www.yic.cas.cn/ky/kydt/202210/t20221013_6523666.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滨海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2-13
    • 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和增碳潜力已成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解决方案之一,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基于自然的重要解决方案。同时,滨海湿地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气温升高、降水变异、大气氮沉降等环境变化决定着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及其变化趋势。近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韩广轩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基于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和原位控制试验,在滨海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基于6年(2016-2021)的降雨量梯度变化控制实验平台发现,土壤呼吸年均值随着降雨梯度呈指数增加,同时土壤呼吸对降雨处理的敏感性(以降雨处理下每100毫米的降雨变化为标准)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在气温、净辐射和环境降雨等所有的环境气候中,土壤呼吸对降雨处理敏感性的年际变化只与环境降雨的年际变化有联系,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此外,环境降雨量决定了滨海湿地对降雨处理的敏感性,未来放大的降雨年际变化可能会调节土壤呼吸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这些发现表明随着野外控制实验处理年份的增加,环境气候的变化可能会对实验梯度处理效应产生影响(Li et al. 2023, Global Change Biology),因此长期野外控制试验平台要关注环境气候的变化对控制实验处理效应的调节作用。 依托野外原位淹水深度控制试验平台(0、5、10、20、30和40cm淹水深度),通过滨海湿地土壤CH4排放、总生态系统CH4排放、净生态系统CO2交换和植物性状等长期定位监测,揭示了淹水深度对植物介导的CH4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淹水深度减少了土壤CH4排放,但增加了总生态系统CH4排放。在不同淹水深度条件下,植物介导的CH4排放占总生态系统CH4排放的99%。另外,淹水深度(0至20cm)强烈的刺激了植物介导的CH4排放。一方面,增加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促进了植物介导的CH4产生,这可能是因为来自光合输入的碳为产甲烷菌提供了能量和碳源。另一方面,植物高度与植物介导的CH4排放显著相关,这表明植物性状在CH4传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Zhao et al. 2023, Functional Ecology)。该研究强调了水文状况和植物性状在未来预测湿地生态系统CH4排放中的重要性。 依托建于2012年的大气氮沉降野外控制试验平台,基于土壤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土壤性质、微生物活性和植物生长等指标测定,发现长期的氮输入使土壤呼吸速率提高了26.6±1.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增加了4倍,使得异养呼吸速率提高了26.9±1.2%。此外,氮输入促进了植物生长,使地上部生物量增加了28.7±6.9%,同时产生了冷却效应(cooling effect),部分抵消了自养呼吸的增加。研究表明,结合土壤环境条件和植物生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氮输入通过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来促进滨海湿地的土壤呼吸(Qu et al. 2023,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在深入分析蓝碳增汇(特别是土壤碳汇)技术和途径国际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结合长期定位监测和技术研发工作,提出了海岸带生态系统蓝碳增汇理念(韩广轩等. 2023, 中国科学院院刊),重点围绕土壤碳减排技术、植物固碳增汇技术、土壤微生物固碳技术、碳沉积埋藏技术这4个关键技术,探索海岸带蓝碳增汇技术体系与途径。建议未来应从研发海岸带蓝碳增汇技术、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与固碳增汇协同增效、加强固碳增汇技术的监测与评估、建立海岸带蓝碳碳汇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加快前瞻布局和系统研究,为制定海岸带蓝碳增汇途径和提升碳汇功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在增加生态碳汇能力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关成果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Functional Ecology、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中国科学院院刊》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专项的资助。 论文信息: 1. Li, X., Hou, Y., Chu, X., Zhao, M., Wei, S., Song, W., Li, P., Wang, X., Han, G.* (2023). Ambient precipitation determines the sensitivity of soil respiration to precipitation treatments in a marsh. Global Change Biology,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gcb.16581 2. Zhao, M., Li, P., Song, W., Chu, X., Eller, F., Wang, X., Liu, J.*, Xiao, L., Wei, S., Li, X., & Han, G. *(2023). Inundation depth stimulates plant-mediated CH4 emissions by increasing ecosystem carbon uptake and plant height in an estuarine wetland. Functional Ecology, 00, 1–15. https://doi.org/10.1111/1365-2435.14258 3. Qu, W., Xie, B., Hua, H., Bohrer, G., Penuelas, J., Wu, C.*, & Han, G.* (2023). Long-term nitrogen enrichment accelerates soil respiration by boosting microbial biomass in coastal wetlands.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75, 108864. https://doi.org/10.1016/j.soilbio.2022.108864 4. 韩广轩*, 宋维民, 李远, 肖雷雷, 赵明亮, 初小静, 谢宝华. 海岸带蓝碳增汇:理念、技术与未来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 20220619001.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大气沉降对近海水体碳和营养盐循环影响方面取得系列研究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04
    • 大气沉降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碳和营养盐等生源要素的主要来源之一,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具有显著影响。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环境灾害监测评估团队以山东半岛北部养马岛海域为代表性研究区域,在大气沉降对近海水体碳和营养盐循环影响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进展。该海区是北黄海重要的扇贝养殖区,近年来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以及区域性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该海域夏季水体缺氧和酸化现象频发,妨碍了扇贝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研究团队基于对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及降水样品中碳和营养盐的分析,报道了养马岛附近海域大气颗粒物中水可溶性有机质、营养盐和颗粒有机质及降水中溶解有机质、营养盐和颗粒有机质的季节变化规律,量化了大气干湿沉降输入的有机碳和营养盐对于该海域海水中碳收支的贡献,证实了大气干湿沉降过程是该海域海水中碳的重要来源,探讨了大气沉降过程与区域海水体碳循环和夏季水体低氧现象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深入认识大气干湿沉降输入对近海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相关成果相继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和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发表论文6篇。 结果表明,干沉降输入的颗粒有机碳(POC)年通量约为水可溶性有机碳(WSOC)的4.1倍;对于湿沉降,POC的年通量约为溶解有机碳(DOC)的46.7%;因此,大气中的POC主要通过干沉降过程输入到海水中,其贡献为71.1%,而水可溶性有机碳和溶解有机碳的情况则相反;如果将大气沉降对海水中有机碳的间接输入也考虑在内,即干湿沉降的养分输入所支持的新生产力贡献的有机碳,大气沉积对研究海域的总有机碳输入达12.0 gC/m2/a,表明大气沉降在近海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Xie et al., STOTEN 2023, 876: 162715)。不同季节TSP中总有机碳(TOC)的来源组成具有显著差异,而总氮(TN)在不同季节具有相似的来源组成;生物质源为TSP和TN的主要来源,其贡献分别为55.5±10.8%和57.3±11.7%;化石燃料燃烧是TOC主要来源,其贡献为47.7±3.4%;春季、夏季和秋季大气沉降对于表层海水悬浮颗粒物(SPM)的贡献分别为17.2±6.7%、10.2±2.0%和18.0±11.0%,表明大气TSP是表层海水SPM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于表层海水中的POC而言,春季、夏季和秋季大气沉降的贡献分别为35.2±3.5%、19.2±7.4%和25.5±7.9%,证实大气沉降过程对于近海颗粒碳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Xie et al., STOTEN 2023, 854: 158540)。 TSP中WSOC、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和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的含量在冬春季要明显高于夏秋季,主要与不同季节WSOM的来源差异及大气老化过程有关;WSOC的年干沉降通量可以将表层海水的DOC浓度提高10.2 μmol/L,从而对于维持表层水体的次级生产力有重要贡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海域内的碳循环过程;此外,由干沉降进入表层海水的WSOC中生物可利用部分在好氧分解的条件下可导致水体溶解氧(DO)浓度降低~4.8 μmol/L(Xie et al., STOTEN 2022, 818: 151772)。秋季湿沉降中DOC的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而冬季湿沉降中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及类腐殖质组分的荧光溶解有机质(FDOM)浓度最高,主要与不同季节溶解有机质的来源差异及降水的稀释效应有关;通过湿沉降过程向该海域输入的DOC通量为6.31×108 gC/a,约占研究海域海水中DOC储量的4.0%;单次降水事件可使该海域表层水体中生物可利用性DOC的浓度提高0.57±0.54 μmol/L,占异养细菌次级生产每日所需有机碳的12.1±11.4%;5月至8月期间,湿沉降输入的DOC中生物可利用性部分在好氧分解条件下可使表层海水DO浓度降低5.3-8.5 μmol/L/month(Xie et al., STOTEN 2022, 844: 157130)。 降水中营养盐N和Si的浓度在秋季较高、夏季较低,而P的浓度在冬季和春季较高,溶解无机氮(DIN)的湿沉降通量为69.2 mmol/m2/a,占水体DIN外源输入通量的比例为34.4%;大气湿沉降中N/P比显著高于海水中N/P比及Redfield比值,可能会加剧水体中溶解态无机氮磷比的不平衡,促进海水中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由硅藻向甲藻的转变,从而不利于区域内海湾扇贝的生长;受强降水过程的影响,夏季DIN和水溶性有机氮(DON)的湿沉降通量高达30.1和4.98 mmol/m2,可支持水体19.3%的新生产力,该部分新生产力占区域内扇贝所摄食颗粒有机碳总量的比例为16.4%(Xie et al., MPB 2022, 182: 114036)。人为活动是TSP中水可溶性无机氮和有机氮(WSDIN和WSDON)的主要来源,沙尘是水可溶性无机磷(WSDIP)和硅酸盐(WSDSi)的主要来源,而水可溶性有机磷(WSDOP)可能来源于海洋生物活动;WSDIN、WSDON、WSDIP、WSDOP和WSDSi的大气干沉降通量分别为21.8、2.7、0.10、0.30和0.73 mmol/m2/a;总体而言,冬季通过大气干沉降获得的生物可利用氮支持的海水新生产力达9.14 mgC/m2/d;大气干沉降输入的DIN/DIP摩尔比的年平均值为216±123(Xie et al., MPB 2021, 172: 112866)。 上述论文为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美丽中国’生态文明科技工程专项”子课题“海洋生态环境灾害综合防控技术与示范”(XDA23050303)的研究成果之一,由烟台海岸带所2020级博士研究生谢磊为第一作者,高学鲁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相关论文详情: 1. Xie, L., Gao, X.*, Liu, Y., Zhao, J., Xing, Q., 2023. The joint effects of atmospheric dry and wet deposition on organic carbon cycling in a mariculture area in North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76: 16271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3013311 2. Xie, L., Gao, X.*, Liu, Y., Yang, B., Yuan, H., Li, X., Song, J., Zhao, J., Xing, Q., 2023. Atmospheric deposition as a direct source of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in region coastal surface seawater: Evidence from stable carbon and nitrogen isotope analysi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54: 15854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205639X 3. Xie, L., Gao, X.*, Liu, Y., Yang, B., Wang, B., Zhao, J., Xing, Q., 2022. Biogeochemical properties and fate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wet deposition: Insights from a mariculture area in North Yellow Se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44: 157130.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2042279 4. Xie, L., Gao, X.*, Liu, Y., Yang, B., Lv, X., Zhao, J., Xing, Q., 2022. Atmospheric dry deposition of 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 An underestimated carbon source to the coastal waters in North China.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818: 15177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1068480 5. Xie, L., Gao, X.*, Liu, Y., Yang, B., Wang, B., Zhao, J., Xing, Q., 2022. Atmospheric wet deposition serves as an important nutrient supply for coastal ecosystems and fishery resources: Insights from a mariculture area in North China.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82: 114036.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5326X22007184 6. Xie, L., Gao, X.*, Liu, Y., Yang, B., Lv, X., Zhao, J., 2021. Perpetual atmospheric dry deposition exacerbates the unbalance of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coastal waters: A case study on a mariculture site in North China.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172: 112866.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5326X21009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