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学评论》揭示鱼类进化过程中骨骼发生的细胞与分子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8-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林强研究员团队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高泽霞教授等国际研究团队合作以“Single-cell transcriptomes and runx2b–/– mutants reveal the genetic signatures of intermuscular bone formation in zebrafish”为题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发表了关于鱼类骨骼发生机制等相关研究。该成果基于单细胞测序与基因编辑技术率先揭示了鱼类肌间刺形成的关键细胞群与核心基因runx2b,并系统阐明了调控鱼类骨骼(肌间刺)形成的分子机制。

    鱼类作为低等的脊椎动物,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伴随了复杂的性状产生与演化,其中,鱼类骨骼演化是其形态多样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低等”真骨鱼类中存在着一类特有骨骼—肌间刺,它们分布在椎体两侧肌隔中,起到支撑肌肉的作用,其数目因鱼类物种不同而呈现多种发生与发育形式;例如,在鲤形目诸多物种中存在大量的肌间刺,而海龙目、鲀形目等大多数物种都几乎没有肌间刺,如海马、海龙等海龙科鱼类。当前,调控鱼类肌间刺形成的关键基因及其调控机制仍然不清楚。 
    在本研究中,为明确鱼类肌间刺形成的关键细胞群,首先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技术(scRNA-seq)明确了野生型斑马鱼肌肉组织(含肌间刺)的细胞分型特征,筛选到了与肌间刺形成相关的肌腱祖细胞、肌腱分化细胞、成熟肌腱细胞和成骨细胞等类群,单细胞拟时序分析结果表明肌间刺是由肌腱祖细胞分化为肌腱分化细胞,再分化为成骨细胞而形成的。根据基因在肌腱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或成熟肌腱细胞轨迹上的表达模式,筛选了肌间刺形成的关键基因,并运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斑马鱼突变体品系,最终发现runx2b基因是影响鱼类肌间刺发生的关键基因。同步,单细胞测序分析发现斑马鱼runx2b基因突变体的肌肉组织(不含肌间刺)中成骨细胞类群数码显著减少,在个体和细胞水平明确了鱼类肌间刺形成的分子调控作用。
    华中农业大学聂春红博士、南海所博士后万世明(现任华中农业大学副教授)、陈宇龙博士生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华中农业大学高泽霞教授和南海所林强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比利时根特大学和巴西莫吉达斯克鲁兹大学等相关实验室合作完成本研究。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计划从0到1原始创新项目等南海所主持相关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nsr/advance-article/doi/10.1093/nsr/nwac152/6653242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cas.cn/news/kydt/202208/t20220804_6496746.html
相关报告
  • 《动物所揭示蚜虫翅型分化的调控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3-03-28
    • 昆虫是最早演化出翅并具备飞行能力的动物类群。许多昆虫具有翅的非遗传多型现象。其中,蚜虫的翅二型现象是昆虫可变翅型最极端的模式,即完整发育的翅和完全降解的翅,且翅型转变完全依赖跨代信号调控。由于其祖先和邻近种均为有翅,鲜有关于无翅蚜在演化动力、性状决定和调控机制的研究。   蚜虫翅型分化受到种群密度、温度光周、寄主营养、天敌胁迫等环境因素影响。母代蚜虫感知外部环境信号后,将其转换为分子信号,通过跨代传递到子代胚胎,决定子代翅原基组织细胞命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通过比较密度依赖的有翅蚜和无翅蚜一龄阶段翅原基组织形态,发现有翅蚜和无翅蚜在出生24 h均有翅原基组织,但无翅蚜翅原基组织在出生后的30-36 h发生明显退化(图1)。透射电镜和免疫荧光实验发现翅原基组织降解过程中发生了明显的细胞自噬。研究通过药理学实验证明激活自噬可以降低有翅蚜比例,而抑制自噬可以升高有翅蚜比例。翅两型蚜虫转录组分析发现雷帕霉素靶蛋白(Target of rapamycin,TOR)信号通路中的关键转录因子REPTOR2(repress by TOR 2)在翅原基降解关键期参与调控。基因组学分析发现REPTOR2的形成是由于经历了一次基因复制事件(gene duplication),常染色体A1上的母基因REPTOR1通过复制,在X染色体上形成了REPTOR2,其在蚜虫胸节高表达,能够特异性地激活翅原基组织自噬并降低有翅蚜比例。进一步,研究通过双干扰实验发现TOR主要通过抑制REPTOR2的转录调控翅原基组织自噬和有翅蚜比例(图2)。该研究解析了蚜虫翅原基命运决定的调控途径,揭示了关键转录因子调控翅原基发育可塑性的分子机制,为剖析昆虫翅多型现象的分子演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3月22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Life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先导培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支持。
  • 《研究揭示水稻开花分子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5-22
    •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团队与北京大学教授贾桂芳团队合作,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发表了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RNA结合蛋白通过m6A途径介导的相分离过程调控水稻抽穗期的机制。     南京农业大学供图水稻抽穗期是决定品种地区和季节适应性的关键性状,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挖掘新的抽穗期基因,解析抽穗期分子调控机制,对培育高产、优质、广适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m6A是指RNA分子中腺嘌呤的N6位置上发生的甲基化修饰,是真核生物mRNA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RNA修饰之一。研究发现该修饰被m6A阅读器识别后具有影响mRNA的稳定性、前体RNA的剪接、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和促进翻译等生物学功能。然而,水稻抽穗期是否受到m6A途径的调控并不清楚;另外,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6A还会参与翻译抑制过程,但是其分子机制仍有待解析。该研究定位克隆到一个在长短日照均能促进水稻抽穗的基因EHD6,其在细胞质内呈现散点状分布,并编码一个RNA结合蛋白。进一步研究发现,EHD6能够与含有YTH结构域的m6A阅读器蛋白YTH07互作。研究不仅发现了RNA结合蛋白通过与YTH家族互作高效结合m6A的现象,揭示了m6A通过相分离抑制蛋白积累的分子机制,还为水稻抽穗期调控提供了EHD6、YTH07等基因资源。万建民课题组崔松博士和贾桂芳课题组宋培哲博士后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万建民、周时荣和贾桂芳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项目的资助。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4.05.002